樅桐公路,大軍渡江之路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G237公路的紅色溯源與發展
坐落在安徽省樅陽縣城正大街“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是聞名遐邇的省、市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教育基地等。每當來到這里,就讓我們回憶起大軍渡江那難忘的崢嶸歲月。渡江戰役中,樅陽縣是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的結合部。樅陽縣境150華里的渡江線,共分四個起渡點:樅陽鎮——鐵板洲(二野三兵團第十二軍、第十一軍三十三師起渡點)、桂家壩——長沙洲(三野七兵團二十一軍起渡點)、湯家溝——王家套(三野七兵團二十二軍起渡點)、北埂——姚溝(屬三野七兵團指揮的八兵團二十四軍起渡點)。當時集結在樅陽的人民解放軍、船工和運輸隊近20萬人,于21日下午5時向南岸發起全面進攻,強渡長江天塹,22日全部勝利渡過長江。對此,也不禁讓我們聯想起縱貫樅陽南北的這條革命紅色之路——樅桐公路。
【2020年改線后的桐樅公路(原名S228線)】
樅桐公路早期是樅陽縣通往省會合肥的唯一主干縣道,起點于安慶市桐城G206國道接,途經桐城城關、高橋、孔城,到樅陽麒麟、義津、錢橋、浮山、會宮、官埠橋、樅陽鎮,止于安慶江堤楊叉老,后移線經安慶市花山、楊橋、石塘嘴、大楓止于安慶G206國道。其中桐城境內20公里,樅陽境內45公里。是橫貫樅陽南北通往省會合肥的唯一主干公路。據《安徽省公路志》和《樅陽縣志》記載,樅桐公路起于安慶市自桐城新市街(合安路106公里處)起,經孔城至樅陽縣十字路止,長35.3公里。該段原系人行大道,民國25年(1936年),由桐城縣征工興建,完成部分段路基,橋涵未建,僅通人力車。1949年,在毛澤東“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號召下,為保證解放軍中線渡江戰役勝利,3月,成立了桐廬縣(今樅陽縣)渡江支前司令部,3月13日,桐城分區支前司令部召開桐廬、桐城、懷寧、潛山、廬江、舒城6縣支前工作會議。共計接受分配軍米149000老石(2520萬斤),軍柴1060萬斤,草75萬斤,為解放軍中線渡江搶修桐樅公路聚集了力量,人民政府組織10萬民眾突擊搶修桐(城)樅(陽)公路,僅用3天時間,搶修全程50.8公里。其中主要橋梁有:義津橋,建于明初,位于義津鎮下街出口處,為單孔石拱橋,長11.1米,寬4.1米,高5米;該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民國36年(1947年),百姓捐資,兩次修葺。此外古橋還有明建的麒麟拜師橋、來福橋,清建的十步橋、女兒橋、會宮橋、官埠橋、朱公橋、楊樹灣橋等,地處寬廣菜子湖流域的官橋黃華水域,因沒有架設橋梁,民眾從山上砍伐樹木捆綁鋪設成木橋供解放軍渡江通行。4月21日,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遵照命令,強渡長江天險,打響了著名的渡江戰役。我軍乘坐的無數大小船只,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從江北越過長江涌入長江南岸。在猛烈炮火的轟鳴聲中,國民黨反動軍隊的陣地成了一片火海。國民黨政府苦心經營的所謂“立體防線”,在我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桐廬縣境解放軍全部渡過長江。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斗勝利,當時政府在樅陽鎮長江路陳家祠堂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坐落在樅陽縣城東南部的墓旗山,就是1949年渡江戰役時中線起渡點,并設有重炮陣地和指揮臺。建國后,樅陽縣委、縣政府為讓樅陽人民銘記樅桐公路的光榮歷史,從北部進入縣城區的原老公路這條街,命名為“渡江路”,成為樅陽縣城最長的主干道,幾經建設的樅陽公路局新老辦公樓都坐落在這條紅色光榮的路上,樅陽公路人對樅桐公路和縣城“渡江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新中國建立以后,樅桐公路建設歷經了幾個時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1955年11月,省公路局派測量隊正式勘測線路。是年冬,桐城縣人民委員會組織民工建勤,開始對全路進行修整,并鋪筑寬3米泥碎石路面,次年底竣工。1956年擴建通車,為縣境第一條公路,全長49.8公里,桐城段20公里,樅陽段29.8公里。1957年通車的桐(城)樅(陽)公路,是在支前公路的基礎上修建而成。該公路樅陽段全長49.8公里,有涵洞156道。同年3月,設立道班養護。1965年10月,幾座木橋改建為石拱橋。1976年4月,對全線進行拓寬改造,當年竣工,將路基加寬至9米,路面加寬至6-6.5米。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間續鋪,全線渣油路面工程基本結束。1988年又將樅陽縣城至黃華方向路段拓寬8公里,路面達20米,為柏油路面。其中碎石層和油路面都是在時任公路站長汪尤行的帶領下,站機關全體同志和道班養護工人加班加點出勤,采用手工攤鋪和4人合力人工灑鋪機澆油而成。1989年底,樅桐路全長69.8公里,其中3級路24.6公里,四級路45.2,其余均為次高級路面。而十字路至樅陽大閘路段又升格為815線省道。由于樅桐公路多為四級公路,路基窄、彎道坡多、線形差、穿集鎮路段密集、安全性能差、通行能力極低等原因,在交通運輸部和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視支持下,1996年,樅陽至會宮段部分路段拓寬和改線建設,2000年12月,會宮至麒麟改線建設,均為二級柏油路面。同年,樅桐公路由縣道升級為 S228省道。2011年開始,從合安高速公路上跨橋路口桐城至樅陽,在省公路局發起的“建設綠色生態長廊”號召下,S228線全境兩側掀起了建設綠色生態長廊的熱潮,得到了樅陽和桐城兩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公路沿線鄉鎮和村民密切配合,在道路兩側各15m范圍內,選擇了意楊、玉蘭、香樟、松柏、櫻花、樟樹等名貴樹種。2015年,原安慶公路局實施了對樅桐公路彎道、陡坡、水塘路段實施了安保生命綠色工程,行車安全得到了進一步提升。2016年元月,樅陽區劃到銅陵市管轄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支持,并確定了樅桐公路作為“十三五”拓寬改造一級公路計劃。2019年,由于樅桐公路歷史和所處路網重要性,由原S228省道升級為G237國道。
【市縣相關領導在樅桐公路一期改建工程施工現場解決難題】
2020年5月28日,伴隨著數臺大型挖掘機的轟鳴,G237樅陽官埠橋至會宮段一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拉開戰幕.....
【樅桐公路官埠橋至會宮段一級公路一期改建工程施工場景】
改建工程基本利用老路進行拓寬改造,項目起點位于會宮鎮養老院附近,終點位于官埠橋鎮,路段全長10.908公里,概算總投資4.95億元。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設計標準,設計時速80公里,道路一般段寬度24.5米,穿集鎮段寬度35米。G237桐城交界至會宮段二期公路改建工程也列入了“十四五”計劃,將于2025年完成全線一級公路建設任務。讓這條紅色之路越來越寬廣。
紅色基因下的公路人
這里先后誕生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我國美學的開拓者,明代著名哲學家、科學家朱光潛,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錢澄之,晚清文學家、教育家吳汝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房秩五,現代著名哲學家、新儒學八大家之一方東美。這里是杰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將軍大使"黃鎮,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之父”慈云桂,共和國的首任交通部長章伯鈞的故鄉。201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樅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對樅桐公路沿線的歷史名人“慈云桂、朱光潛、方東美、方苞、姚鼐、吳汝綸、王勝”等設立了名人標牌,更加輝映了樅桐公路的歷史文化。紅色的樅桐公路不僅給樅陽公路人傳承了優良作風,同時,也孕育出許多優秀的樅陽公路人。1980年1月,樅陽縣公路站實施《公路養護“四定三獎一罰”責任制》,調動了廣大養護工人的積極性,公路養護好路率常年超過部頒標準,安徽省公路局作為首家推薦到交通部,受到交通部的肯定和表揚。原樅桐公路石婆道班普通養護工梅家祥,就是從這里步入交通部財會局、國家交通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工作。原農民養護工道班班長黃曉炎撰寫的《如何當好道班班長》書稿,交通部辦公廳批轉《公路》雜志連載。原樅桐公路牛集道班農民養護工班長蘇包生,是安徽省第一位公路農民工高級技師。養路工左信美,癌癥手術后仍一心撲在公路養護崗位上,事跡在全省公路系統巡回演講。
樅桐公路,是一條紅色革命之路,也是安徽紅色公路為數不多的大軍渡江重要紅色革命之路。70多年來,這條紅色公路一直傳承紅色基因,助力脫貧,承載文明,是中國公路庫中的紅色公路文化的歷史豐碑。
樅桐公路的紅色文化,在銅陵公路和樅陽大地將代代相傳!
(作者:黃言為,安徽省銅陵市公路管理中心樅陽分中心;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