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勝利以后,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常,躋身“世界大國”。
但幾乎所有的列強和小國,都覺得中國的抗日戰爭不是靠實力贏得的,中國付出3400萬人的傷亡,才擊斃日軍44萬人,他們很不服氣。 被擊敗的日本人更不服氣,投降儀式上的岡村寧次,比受降的何應欽還要趾高氣揚。
他們真正服氣,是抗美援朝,尤其是上甘嶺和國慶檔熱播的長津湖之戰。
英國戰略學家羅伯特在其著作《清長之戰》中感嘆,“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
01
抗美援朝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因為條件極度惡劣,非常不成熟。
1950年的中國剛建國,百廢待興,局面也很不穩定。西南還有云貴川黔的百萬土匪和流亡國軍,南邊的常凱申是真刀實槍的在搞反攻大陸的軍事和間諜行動。
中國經濟的中心上海,一大堆民國時的金融大鱷和黑幫大佬,在和我軍搞銀元大戰、棉紗大戰、煤炭大戰,其他各地蠢蠢欲動的滿清遺老和炮黨余孽,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這時出去打仗,必須奔著打贏去,因為打輸了,后果會相當嚴重。
然而那會,中美實力懸殊的讓人絕望。
1950年的中國鋼產量只有60萬噸,而美國是8700萬噸,中國石油產量只有20萬噸,而美國是2.7億噸。中國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而美帝一年能造10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一個禮拜就能下水一艘航母。
彭總戲稱,這是叫花子和龍王爺比寶。
但志愿軍為什么非打不可呢?因為朝鮮半島是中國地緣戰略的重要節點。 朝鮮半島陸地上和東北直接勾連,隔海又遙望黃渤海,朝鮮一破,東北平原將無險可守,一馬平川的華北黃淮和京畿政治中心也會直面兵峰,一旦有失,敵人就直接飲馬長江,我們將不得不在極端劣勢下應戰。
(理解一下唇亡齒寒)
如果沒有當年在朝鮮讓對方止步三八線,今天的80后和90后將面臨什么樣的國土安全?那代人如果不打好立國之戰,后面的人再想立住得多么困難?
所以《長津湖》電影里,教員說,我很不想打這一仗,但如果我們這代人不打這仗,下一代人就得打仗。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不是戰略大師,根本看不出朝鮮就像圍棋中的那個“氣眼”,等別人堵死了氣眼,殺到你家門口時,你再準備就早晚了,一條大龍早被人家擒住了。
隋煬帝要三次遠征,鬧到亡國也要推平高句麗,后來明朝的萬歷皇帝,花盡家底子也要打壬辰抗倭援朝,就是這個原因。
明朝丟掉了朝鮮,很快就被滿清入關,滿清丟了朝鮮,甲午一敗涂地,最終走向亡國。
所以抗美援朝,根本就不是很多鍵盤政治家在低維度去談的戰后局勢和劃不劃算,事實上當年我們高層很多人也沒有從大國興衰和地緣戰略上看問題的視野,這個不是朝夕之功。
而美國人為什么要打朝鮮時捎帶轟炸中國的安東?就是要試試中國的斤兩,看你知不知道自己的命脈所在,如果思考問題都是個糊涂蛋,那你還要什么別人的尊重? 但他們碰到的是教員,千年來不出世的戰略大師,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本質,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中國是窮是弱,但國際玩家是有我一份的,碰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不會退縮的,抗美援朝,也是告訴所有列強,我是玩家,我要上桌。
所以中國的出兵決定,一下就震撼了杜魯門包括斯大林,他們沒想到中國有這個視野和洞察,有這個魄力和決心。
在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刻,中國就重返1840年以來退出的歷史舞臺,所有人必須把他當一個玩家來看。
那代人不展示果決的魄力和決心,下代人想展示還有沒有那樣的機會和環境?
這也說明了,我們和炮黨那群草包完全不一樣。《你不知道1945年,中國丟了多大的好處》。
可憐的蔣公常凱申,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去思考下朝鮮問題。
02
好萊塢電影特別喜歡拍美國自己的戰爭故事,越戰和蘭博都拍爛了,但是卻很少拍朝鮮戰爭,紀念館低調處理,一點也不主旋律。
美國人唯一濃墨重彩說的就是長津湖,真的是被打的終身難忘,痛不欲生。
當時從各種環節上看,美軍都是不可能輸的,陸戰一師是打過二戰的百戰精銳,上面大佬是一代軍神麥克阿瑟。
美軍一個師,有139輛坦克,3800輛汽車,大口徑火炮400多門,用的全部是自動化的武器,而我軍的主力裝備是繳獲的日械,一個師汽車十幾輛坦克為零,75毫米的山炮才12門,單兵主力裝備是20年前就過時三八大蓋。
完全是一個農業國對陣全球第一大工業國,簡直是小米加步槍plus版VS變形金剛。
(陸戰一師閱兵)
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參加第二次戰役的東線九兵團,目標竟然是要打個正面會戰,把美軍全部逐出朝鮮北部,伺機殲滅陸戰一師。這也是電影《長津湖》的主要背景。
志愿軍十余萬人的龐大兵團在美軍飛機的封鎖與偵察之下,悄無聲息地翻過高山峻嶺,然后發動突然打擊,前面在新興里、柳潭里把美軍分割包圍,后方則一路穿插,切斷水門大橋,要把陸戰一師甕中捉鱉。
這種戰役的突然性和戰略的決心直接打蒙了美軍,他們沒有想到志愿軍竟然敢做連德日名將隆美爾和山本都不敢想的事情。
美軍不是沒有見過日軍的人海戰術和萬歲沖鋒,但那本質是孤注一擲和喪心病狂,像志愿軍這樣冷靜沉著,一點兩面、三三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腦子打仗的是頭一回。
在美軍認為不可能有人生存的零下40度環境中,很多還穿著單衣的志愿軍戰士,靠著鋼鐵般的意志,啃著凍土豆,拖著凍傷凍壞的腿,拿著拉不開槍栓的武器發起沖鋒,把美軍分割在五個包圍圈里要一舉吃掉。
驕狂的美軍大驚失色只能被迫撤退,夜晚和高地成了美軍的噩夢,飛機貼著頭皮一寸寸的掩護,一整天才能才行一千米,到處是傷員的呻吟和軍官的恐懼,致命的流彈和伏擊永遠沒有盡頭,銅號和喇叭聲意味著死亡,歸途變成了地獄之旅。
當有戰地記者問一名士兵你想問全能的上帝要什么時,他的回答是,給我明天。
誘敵深入、迂回穿插、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是強大決心、鋼鐵意志與敏銳智慧的統一,和日本玩的偷襲珍珠港完全不一樣。
所以志愿軍能成建制消滅了美軍的北極熊團,要不是美軍強大的工程能力修好了水門大橋,陸戰一師險些全軍覆沒。
《長津湖》電影中,史密斯看到一整連的伏擊人馬全部凍死在陣地上也是史實,他們正是堅守死鷹嶺的20軍59師177團2營6連,全連125名戰士全部凍死,成為冰雕連。
雖然整個九兵團同樣付出了巨大代價,凍傷者高達30%,但美軍也一樣損失慘重,武裝到牙齒的陸戰一師戰斗死亡和失蹤5800多人,受傷4500多人,凍傷等原因損失7300多人,戰斗減員18000多人,接近全員一半。
《紐約先驅導報》女記者希金絲描寫撤退到回到興南港的美軍士兵,骯臟呆滯、失魂落魄、像亡靈一樣兩眼空洞。
這五天五夜的慘烈和王牌軍險些被全殲的驚悸,成為美軍不愿提及的噩夢和瘡疤,國務卿艾奇遜要求徹底放棄取勝的想法,開始設計體面的撤退。
二次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從此美軍再也沒有踏足過朝鮮東北半步。
后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解職,名將沃克撤退時被撞死,這一仗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倘若那一代人不抓住最后的機會窗口,下代人一回首又是百年身。
03
朝鮮戰爭爆發時,撫順戰犯管理所關著的日本戰俘根本不看好,他們覺得,有戰列艦和零戰的日本陸海軍都被美軍打敗了,用著繳獲縮水版日械的志愿軍,怎么能贏美軍呢?
而等長津湖戰役的消息傳來后,這些戰俘都老實了,“支那”一詞,也基本從日本人的詞匯中消失了。
長津湖之戰,是中美武裝力量第一次的硬碰硬,我軍形容“艱難困苦超過了長征”,美軍稱之“從未經歷過如此悲慘的艱辛和困苦”。
正如教員在《長津湖》電影中說,尊嚴,只能從戰場中取得。長津湖之戰,讓美國人清醒的認識到中國和以前的對手日本、德國完全不一樣,即使這個民族依然貧弱,但卻擁有著卓越的戰略、鋼鐵的意志、無畏的決心、精妙的智慧,無畏的人民。
如果1950年的那代人不讓對方有這種清醒理解,1990年的這代人要傳遞這個認知得什么樣的巨大代價?
正式因為那一仗,美軍徹底斷絕了和我軍正面大規模沖突的念想,從此,從斯大林到杜魯門,都不得不正視中國,這個國際政壇的主要玩家。
70年前,那一代人打完了抗美援朝的立國之戰,是為了我們這一代人不要再為國家安全去操心,70年后,我們這一代人正在打科技創新的興國之戰,也是為了下一代人不要再含辛茹苦的勞而不獲。
在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IT技術為代表的科技主戰場,如果我們不打贏這一仗,我們的子孫后代,將無法擺脫內卷化打工人的困境。
在這種局面下,70年前大比分落后都干去扳平的組織上,會做什么的決策,有什么的紅利在前方,相信你已經了然于胸。
致敬當年那些在朝鮮戰場爬冰臥雪的戰士們,致敬今天那些在實業科技艱苦奮斗的朋友們,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來源:鑒茶院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