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歷朝歷代建國之初,執行的都是人頭稅。
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王朝之初人丁稀少,荒田遍地,只有人才能創造財富,所以按人頭征稅,是最科學最合理的辦法。
你不可能對著一片荒地征稅,你只能對著剛收獲秋糧的男丁征稅,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財富,而男丁的數量隨著王朝的穩定是會快速增長的,這代表你的稅收會快速增加。
人頭稅始于西周末年,全面普及與戰國時期,完善與秦始皇,16~60歲的男丁都要繳稅。
這個看起來很合理的政策,在歷朝歷代之初都沒有問題,而隨著王朝的發展,都會成為問題的來源。
財富確實是由人創造的,但同樣也離不開土地。
人頭稅的政策是只對人征稅,但不對土地征稅,土地長期以來都是免稅的。
這實質上是一種勞動稅,誰勞動誰納稅。
誰勞動誰納稅這當然沒有問題,畢竟只有勞動者才創造社會財富,但因為土地的特殊性質,勞動者的一部分財富肯定會被土地持有者拿走。
但土地持有者不納稅。
如果一個王朝是勞動者納稅但勞動者手中的財富越來越少,不勞動者不納稅但不勞動者手中的財富卻越來越多。
很明顯,這樣的王朝一定會出現問題。
只要王朝還有錢,那這個王朝就一定不會死,但是當95%的勞動者只占有5%的財富總值,卻要承擔95%的稅收時,這樣的王朝不滅亡才叫沒有天理。
土地和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是幾乎所有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隨著封建王朝的逐漸發展,執政者逐漸的摸索到了其中的奧秘。
雖然還沒有人能提出人口和土地之間的財富規律,雖然還沒有人知道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是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經有一部分執政精英意識到持有大量土地的人不納稅這事是有問題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了自古以來的人頭稅法制。
沒有為什么,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難道按人頭收丁稅有什么不對么?
到了明朝中后期,一部分政治精英發現明朝的土地被高度兼并,丁口極少的權貴階層持有了全國十之八九的土地,一家動輒千萬頃良田,而承擔國家稅負的百姓,丁口極多卻赤貧無比。
明朝無比的富裕,號稱藏富于民,但一年的稅收居然才區區400萬兩白銀,窮的連邊防軍的軍費都發不出來。
就為了征收這區區400萬兩白銀,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窮的要造反。
明朝不是藏富于民,是藏富于權貴,藏到最后財富都在戰火中灰飛煙滅了。
于是,明朝的執政精英提出了一條鞭法,試圖對持有土地的人征稅。
1530年,一條鞭法的概念由嘉靖時期的桂萼提出,他系統性的提出了征收的辦法,也解釋了對土地持有人征稅的好處。
但誰持有土地?
持有丁口的幾乎都是窮人,但持有土地的幾乎都是權貴。
桂萼的想法,就是要把國家政策從向窮人征收改為向權貴征收。
很明顯,這個想法涼了,桂萼到死都沒能把這個想法落地。
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歷,史稱萬歷帝。
年幼的萬歷帝,非常的依賴和信任張居正。
而張居正偏偏是個胸懷天下,敢為天下先的能臣,一心為大明考慮。
同時,張居正還接觸過桂萼的想法,并認可這個想法。
在軍事上,張居正任用戚繼光,全面肅清了倭寇的禍患。
在政治上,張居正整飭吏治,大幅打壓了貪官污吏的氣焰。
在農耕上,張居正派出潘季馴四次治理黃河,成效顯著。
在經濟上,張居正用自己無比的威望,強行推動了一條鞭法的落地。
在萬歷朝的頭十年,明朝的經濟持續發展,稅收節節增加,社會矛盾降低,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歷中興。
張居正對明朝最大的貢獻,是推動了一條鞭法的落地,比他重用戚繼光對國家的貢獻更大。
當時明朝土地兼并的情況已經極其嚴重,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萬歷條鞭冊》中記載: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無田者十九"
" 丁額缺, 丁銀失, 財政徭役以丁, 稽查為難, 定稅以畝,檢核為易"
1578年,張居正憑自身威望,壓下了滿朝所有的反對聲音,下令三年內丈量完畢全國土地,讓一條鞭法得以落地。
1581年,一條鞭法正式執行。
張居正推出的一條鞭法,只是把人頭稅的一部分轉嫁到了土地持有者頭上,并沒有完全的取消人頭稅。
這個一條鞭法,屬于人頭稅和土地稅并行,主觀上是為了解決征稅困難的問題,因為土地是不會動的,便于統計,但客觀上大幅降低了貧民的負擔。
但即便如此,張居正也打破了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大幅度的增加了土地持有者的稅負。
因此,張居正幾乎遭到了全國權貴的反對。
在當時,權貴都是讀書人,讀書的精英也基本都是權貴,而張居正侵害的正是他們的利益,所以張居正被全國讀書人恨之入骨。
萬歷年間公認的第一才子王世貞,最熱衷的就是罵張居正。
當時全國讀書人都在罵張居正,想法設法的給張居正挑刺,能罵的角度幾乎全罵了,但大多數罵的都很普通,傳播力不強。
而王世貞專從生活作風入手,非說戚繼光送了幾個美女給張居正,暗指戚繼光是靠美色行賄才上位的無能之人,也暗指張居正是被吹了枕頭風才提拔的戚繼光,一次性敗壞了戚繼光和張居正兩個人的名聲。
戚繼光是張居正提拔的心腹,罵戚繼光就是罵張居正,兩個一起罵效果更好。
這種事在明朝官場司空見慣,所以如果只是單純指責,意義不大。
為了能罵出效果,王世貞把這事寫成編成野史,弄成朗朗上口,可以傳播天下的香艷小作文。
這種桃色事件,老百姓最愛傳播了,而所有的讀書人也都會樂于再推波助瀾一把。
傳著傳著,張居正就百口莫辯了。
頂著這樣的壓力,張居正還是落地了一條鞭法,只是為了讓明朝更好,對得起萬歷的知遇之恩。
張居正能力之強,魄力之大,震古爍今,這就是為什么在史書上張居正地位極高,碾壓一眾文臣的主要原因。
但張居正萬萬沒想到的是,一條鞭法落地的第二年,如日中天的他得了重病,不幸逝世。
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萬歷帝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
隨后,明朝權貴階層立即發動了對張居正政治集團的反撲。
張居正很強,能力和威望都舉世無雙,但張居正的政治繼承者潘晟不夠強,沒有壓服滿朝文武的能力和威望。
1582年6月24日,張居正病逝后第四天,權貴集團指使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得到了滿朝附議。
眾望所歸之下,年輕的萬歷帝不得不讓潘晟下臺,以平息眾怒。
潘晟的倒臺,標志著張居正政治集團的全面失敗。
隨后,權貴階層掀起了對張居正本人的反攻倒算。
雖然張居正在肉體上已經死了,但權貴階層要在政治上再弄死張居正一次,以儆效尤。
權貴階層的那群文官們,羅織了無數張居正的罪名,把張居正弄成了大奸大惡之徒。
張居正死亡兩年后,萬歷帝頂不住滿朝文武的壓力,下令對張居正抄家,剝奪其生前一切榮譽。
奉旨查抄江陵張府的“專案組”故意在查抄前命令當地政府封閉了張府所有出入口,導致張家大小數十口人,在“專案組”來之前就活活餓死了17口。
隨后,張居正的幾個兒子被嚴刑拷打,大兒子張敬修經不住酷刑,在獄中上吊自殺。
結案后,張家滿門成為罪人,被流放邊疆。
就連張居正本人的遺骸,也差點遭到了開棺鞭尸,最后萬歷帝念及師徒之情,不同意此事,文官集團才作罷。
張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員,有的被革職,有的被斬首,被權貴文官全面清算。
中國自古以來,有大量政治家,有大量軍事家,但就是沒幾個改革家。
變法這個詞,在史書中極其罕見。
每一個可以稱之為改革家的人都很強,但都沒什么好下場。
不管是商鞅還是王安石,下場都很凄慘,張居正也不例外。
改革家們雖然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但他們改革的制度卻固定了下來。
一條鞭法明顯有利于國家,任何人都沒辦法說人頭稅更好。
雖然張居正剛落地一條鞭法就遭到了反攻倒算,但權貴集團卻沒辦法取消掉一條鞭法,因為萬歷皇帝不傻。
權貴們只能從其他角度,必須說隱藏新田等來降低自己的稅負,清算張居正只是為了恐嚇潛在的改革者繼續強化張居正的政治路線而已。
一條鞭法在明朝后期的效果,越來越小,越來越弱,但始終存在。
有人說張居正給明朝續命了100年,不算玩笑話,我覺得續命幾十年肯定是有的。
1620年,萬歷帝薨。
1622年,天啟皇帝朱由校為死亡40年的張居正翻案,恢復其生前一切名譽,并提拔其后人做官,以作補償。
這個動作,大大強化了一條鞭法的政治合法性。
1627年,崇禎登基。
1628年,東林黨人徹底破壞了一條鞭法,恢復了“祖制”,大規模的把稅負重新轉移到了窮人頭上,廢掉了萬歷和天啟皇帝幾十年的堅持。
1630年,李自成正式殺官造反,并隨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宣稱闖王來了不納糧。
權貴不想和平改革,老百姓也沒有辦法。
1644年,明朝滅亡。
滿朝張口道德閉口道德的東林黨“清流”,死都不納稅,最終所有財富都被闖王拿走。
然后,清朝來了。
一條鞭法的好處很明顯,清朝的開國皇帝可不信東林黨那一套。
于是,清朝立國之初就恢復了一條鞭法。
但一條鞭法只是把部分賦役轉給了田地持有者負擔,依然是人頭稅和土地稅并行。
清朝發展到中期,土地兼并的情況又開始嚴重起來,開始威脅國家的根基。
明朝亡于窮苦百姓的稅負過重,清朝皇帝看的很清楚。
1712年,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人頭稅的總數以康熙五十年的基數進行固定,永不增加。
人頭稅是個增長稅,只要人口在增長,那么稅收總額就一直在增長,而全國的土地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在王朝初期,土地稅遠遠不如人頭稅誘人。
但是康熙50年這個永不加賦的政策出來后,人頭稅就遠遠不如土地稅誘人了。
既然稅負永遠固定,土地也基本固定,那當然應該按土地來征稅,畢竟持有土地的財富遠遠多于無地之人,這個所有皇帝都很清楚。
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清朝拉開了政治改革的帷幕,雍正帝親自帶頭,打破重重阻力,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所有的丁稅,也就是人頭稅,全部取消,一律合并入土地,誰田多誰納稅多,誰田少誰納稅少。
這政策好不好?
哪怕政治外行人也一看就覺得比人頭稅更合理,但執行起來難如登天。
雍正帝以皇帝之尊,在擁有清朝絕對皇權的支撐下,殺伐果決,披荊斬棘,也花了足足13年時間,才把“攤丁入畝”推行與全國大部分地區,勉強確立了“攤丁入畝”的制度地位。
為什么這么難?
清朝所有的土地持有者,都是社會精英,或者是精英的后代,擁有絕對的社會話語權。
爺孫三代人,勵精圖治,吃了苦中苦,用很高的價格一點點買了30畝地,即將可以躺著掙錢,現在突然說取消所有窮人的稅,攤丁入畝,然后讓自己來承擔他們的稅收。
憑什么啊,當初我買地的時候你怎么不說,祖祖輩輩都是按人頭交丁稅的,怎么到了雍正朝就不交了,讓我來替他們這幫窮鬼交?
這幫人要是心甘情愿的繳稅,那才算見了鬼了。
持有田地的人不服怎么辦?拿刀逼他們繳稅?
如果是漢族的小地主,那當然沒問題,別說拿刀逼著繳稅了,敢抗稅直接滿門砍了。
但天下的土地,只有一小半在漢族的精英地主手里,一大半都在八旗的老爺手里。
八旗的人剛入關,就跑馬圈地,全國最好的地都在八旗子弟手里,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土地數量更是膨脹到了無以倫比的地步。
雍正殺漢族小地主可以不眨眼,敢殺八旗子弟么?
動搖了八旗的基本盤,清朝有滅亡之危。
但八旗子弟說了,我爺爺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拿命給大清國打天下,就掙了那么幾百畝地,老祖宗都沒收我稅,現在憑什么讓我承擔那幫窮人的丁稅啊。
你雍正爺雖然是皇帝,但也要按祖制來啊,老祖宗的規矩你怎么能壞呢,動搖祖制有亡國之危啊。
各種“苦勸”,各種“循循善誘”,各種消極怠工,反正雍正推廣攤丁入畝,推廣的異常困難,除了最底層不會讀書寫字的窮人開心,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反對。
雍正在位13年,國庫存銀增長7倍,以前藏匿的丁口紛紛出現,全國人口增長了1倍,土地價格也開始下跌,為乾隆盛世留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徹底穩固了攤丁入畝的政策,大幅減緩了清朝的社會矛盾,可以說功勛卓著。
但,所有的改革者都不會有好下場。
雍正是皇帝,沒人敢對他反攻倒算,因此下場比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要好得多。
但挨罵是必不可少的。
被觸動利益的權貴階層,以各種角度想著法的敗壞雍正的名聲。
史書上一提雍正,就是什么九子奪嫡,四爺通過XX手段弄殘了這個,弄廢了那個等等,野史還各種暗示雍正得位不正,沒資格當皇帝。
翻遍史書,沒幾個人說雍正好話,壞話和丑事一籮筐,這都是當時那幫會讀書寫字的權貴地主們弄出來的好事。
平心而論,雍正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帝,對清朝的貢獻絲毫不亞于康熙,遠優于乾隆。
但后人言必稱康乾盛世,根本就沒幾個人提雍正。
雍正的攤丁入畝,廢除了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人頭稅,整個帝國都開始依據持有土地的數量來征稅,大幅緩解了貧富差距,緩和了人地矛盾,這確實是屬于偉大的政治制度創新,絕對是顛覆性的舉措。
誰勞動誰納稅,持有土地和沒持有土地的人納稅額一樣,這本來就不合理。
既然不合理,當然要改。
來源:遠方青木微信號(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