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飯對于老百姓來說,一直都是頭等大事。不過吃飯還有講究,現在流行的說法是:非洲、印度次大陸、中東阿拉伯地區一般以手抓食;歐美人習慣用刀叉進食;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則通常用筷子進食,這些,當然無可非議。但是有些人進而認為刀叉進食方式是歐美人發明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中國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以刀叉進食的方式,不過以后逐步淘汰了。
中國人首創刀叉進食方式
說中國人首創刀叉進食,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胡說八道,更不是與西方人爭刀叉進食發明權,而是有大量的事實根椐的。
考古的實物證明,我們中國祖先一開始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說,刀叉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刀叉進食方式是中國人首創。
現在世界上最早發現的餐具刀是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已有7000年。大家知道1萬年-4000年前,人類還處在新石器時代,過著“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的生活,要對付“茹毛飲血”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于飲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骨制餐刀,餐刀上還有圓雕鳥形刻紋餐刀。這是說餐刀。
再來說餐叉。幾年前,在青海同德發掘了一處名為宗日的遺址,屬于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件骨質餐叉,為三齒式,齒間寬2.6厘米,齒長9厘米,全長25.7厘米。在甘肅武威市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也曾出土一件骨質餐叉,為扁平形,三齒,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也有4000年左右。這兩件餐叉都出土于我國西北地區,其實中原地區也有發現。上世紀50年代在河南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就出土過一件骨質餐叉,也是三齒,全長8.7厘米,寬1.7厘米,齒長2.5厘米。這件餐叉柄部扁平,與齒部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夏商周三代,考古餐刀叉也時有發現,到了戰國時代,很可能餐叉在上流社會受到重視,考古發現了這個時代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陽中州路2717號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質餐叉51件,都是雙齒,圓形細柄,長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時包裹在織物中。戰國時代以后,各地出土餐叉實物較少,漢晉時代只有零星發現,唐宋時代幾乎沒有餐叉出土。
與刀叉進食同時還有“匕”,《辭源》有兩個釋義:一食器:曲柄淺斗,狀如今日之羹匙。古分疏匕、牲匕、飯匕、挑匕四種。形制皆同,但大小長短,因所用而異。詩經《小雅•大東》:"有饛簋饗,有捄棘匕",意為用棘木制的疏匕。“二箭頭。《左傳•昭二六年》:“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箭頭,又曰短劍,頭像匕,故名。《戰國策•燕三》: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如“荊軻刺秦王”的魚腸劍。從中可見“匕”,在遠古時代,是食具和兵器兼而有之。考古也證明了這一點,從西周到戰國, “匕”先后流行過青銅勺形、尖葉勺形和長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從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2000多年,制作材料有青銅、銀、金等。這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只是以后“匕”的刀劍功能逐漸退化,最后變成了“勺”,也就是湯匙了。
事實勝于雄辯.從以上的文獻和考古事實證明,早在筷箸出現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也就是距今5-7000年前,我國的先民就創造了刀叉進食的方式,刀叉吃飯原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3-4000年前筷箸問世后,曾經有過一段刀叉與筷箸進食并存的時期,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筷箸用食漸占上風,于是刀叉的使用漸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一直到一千年前的宋元時期消亡,也就是說刀叉進食的方式在中華大地上一直延續了5-6000年。
為何棄刀叉而用筷子?
人們會問,刀叉進食的方式既然是我國創造的,同樣是用食方式,為什么我們祖先會最終棄刀叉而用筷子呢?
問得好!竊以為理由有三:
一、是食品決定餐具,這正像盛水要用碗,裝菜要用籃的道理一樣,是食品的選擇導致了餐具的更迭。
新石器時代人類過著部落生活,大多以狩獵游牧為生,“游”是居無定所,四處為家;“牧”是身騎壯馬,放牧牛羊,每天的食物是吃牛羊肉,喝牛羊奶。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冶煉術出現后,一把匕首闖天下,這把刀,既是防身、攻擊的武器,又是宰殺、燒烤牛羊的工具,刀叉自然成了最佳餐具。
以后,漸漸出現了農耕活動,這樣我們祖先用以填飽肚子的食品漸漸以谷(黍)、動物、野菜為主。從食物的原料而言,由于我國的先祖食用的谷(黍)類、野菜等,或顆粒細小,刀叉不易分割;或形體柔軟,刀叉難于進食。長期生活實踐下來,人們發現用刀叉吃米飯絕對沒有用筷子方便,所以人們逐漸就把刀叉扔到一邊去了,于是筷子成了餐具上的佳賓。
二、飲食文化的進步推動了餐具的更新。商周之前,人們所吃的菜,基本上都是整只盛放在一個大鍋里面煮熟的,我們現在管那個叫做“釜”,也是“大鍋菜”,食品只是煮熟而已,談不上色香味,更沒有炒菜之分。到了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擺脫了原始的狀態,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按《禮記》所列,它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燒稻米飯;淳母:肉醬油燒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 :煨烤炸燉母羔;搗珍:合燒牛、羊、鹿鹿的里脊;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干;肝膋(油烤狗肝)
這些“八珍”可是廚師事先對食物進行了精加工的,加工成適合入口的形狀,或條狀,或絲狀,或塊狀,或片形,或糊狀等,所以,吃飯時當然不必用刀叉進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夾住,送入嘴中就行了。 “周代八珍”是中國各地方菜系的鼻祖。這樣久而久之,筷子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古代中國飲食的主流餐具。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時,以階層分,用筷子進食的是上層貴族,用筷子吃飯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之后,慢慢向民間推廣普及,最后取代了刀叉;以地城分,以黃河流城的中原地區為主,筷子成了先進文化的代表,之后,慢慢擴散到周遭的少數民族、游牧地區,最后成了一致看好的用餐方式。
三、面條的出現,促進了餐具的更換。2005年,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實物——距今4000年的面條,這讓筷子的流行變得順理成章。
考古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面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學家確定這種面條是用小米和高粱兩種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國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廣泛種植。而現代北美和歐洲的面條則通常是用小麥面粉制作。
谷物面條的發現將面條的發明權交到了中國人的手上,使中華文明又多了一項世界紀錄。從制作水平來看,當時谷物面條已經相當完好,可以判斷它在當時是比較流行的食品。吃面條,用刀叉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筷子是最理想的餐具,于是筷子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刀叉對此只能望洋興嘆,退居一旁。到漢代,又出現了以湯餅為前身的面條,延至宋代,面條已經發展出炒雞面、筍辣面、卷魚面等不同品種,風行于神州大地。這很可能是刀叉進食為何到宋元時消亡的最大原因。
西方的刀叉是否從中國引進?
大約60萬年前,地球上進化出了人類,遺憾的是人類在以后的歲月中99%的時間,處于蒙昧時代,過著“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的原始生活,一萬年前,好不容易進入"燧木取火、結廬為舍"的新石器時代,但直到6000-7000年前才出現文明的曙光,人類開始擺脫用手吃飯的習慣,漸漸以刀叉用餐。又經過了大約3000年,中國正處于殷商時期,問世了以筷子吃飯。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云:“紂為象箸” ,以此推算,我國在3000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那末,民間的普通筷箸肯定會更早,考古證實了此猜測,前幾年果然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了殷商時期的6根銅箸,按此推算當為3500年前我們祖先開始用筷子吃飯。
當我們的祖先在7000-8000年前擺脫用手吃飯的習慣,開始以刀叉用餐的時候,西方世界怎么吃飯?回答是還在用手吃飯!
西方一直把埃及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的源頭,而埃及用手吃飯的習慣,影響了西方的飲食方式,就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吃飯依然都是用手抓飯。我們從文藝復興時期世界上很多名畫中,可以看到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吃飯都是用手抓。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而平民則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西方進食的餐具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直到冶煉術后,才有了有了銅刀,和鐵刀。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中就有幾把餐刀,而并無餐叉。但單獨的刀不像筷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早期的刀是多功能的,主要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狩獵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才兼作餐具。
那末配合餐刀的餐叉問世于何時?說來令人發噱,這個問題至今連西方學者也搞不清楚。
首先是問世時間搞不清楚。有觀點認為,歐洲開始使用刀叉大約是公元10世紀,也就是拜占廷帝國時期;也有觀點認為是11世紀;還有一種觀點說是15世紀。因為當時他們看著自己舉刀、昂頭、張嘴、咋舌的進食姿勢,實在不堪入目。于是動腦筋改進吃飯的姿勢。很可能他們從漁民用漁叉捕魚中受到啟發,才發明了雙尖的叉,因為雙尖的叉能固定食物,再配合刀,割下肉塊,改用叉叉送進口里,不必舉刀、昂頭、張嘴、咋舌,這樣顯得優雅好看些。當時還只是雙尖叉,到 17 世紀末,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形成了現在的樣式。
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可當餐叉剛傳入英國時,曾遭到傳教士們的反對。他們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不用手指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中世紀德國的一個傳教士將叉子斥為“魔鬼的奢侈品”,還說“如果上帝要我們用這種工具,他就不會給我們手指了”。
其次是對于叉子來自何方?西方人也是一團霧水,搞不清楚,至少有三種觀點:一種是自身說。自己在用餐中慢慢摸索出來的。第二種是靈感說,如上文所說來自“漁叉捕魚”說。第三種是引進說,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引進。西方歷史學家雷亞•坦納希爾說:叉子起先曾在歐洲和近東使用過多年,但只是作為廚房里用的器具,廣泛把叉子作為餐具是從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時期開始的。有學者認為,這種觀點比較靠譜。因為這個時期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處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節點上,也就是“絲綢之路”上,西方社會接受很多東方傳來的文化和發明,例如紙、火藥、面條等,當然也可能包括刀叉和筷子,正是從此時開始,受東方文明的啟發,把叉子作為了餐具。
有人也許會問:人類的用餐方式,從用手——刀叉——筷子,是否是歷史的發展規律?有這個可能。但是歷史的發展規律不能妄議和亂說,也不能短期的拭目以待,而要讓歷史來最后證明。
(本文作者為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顧問、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本文曾在《第六屆中國筷文化研討會》上發布;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