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融儒、釋、道三者于一身,擅長詩、文、詞、書、畫,是位才華橫溢的“全能冠軍”、曠世奇才。
他的詩翻新出奇,別開生面,先黃庭堅而稱“蘇黃”;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被認為“天下第一”;他的詞“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他的書法,跌宕恣肆,飛揚飄灑,其代表作《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他的畫自成一體,綿里裹鐵,其《寒林竹石》是 “無二神品”,稀世奇珍。
寒食帖 宋 蘇軾 紙本 行書 34.2 × 199.5 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微信公眾號“國家博物館”)
在才俊輩出的宋代,蘇東坡的詩文創(chuàng)作水平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人們對他崇拜得不得了,“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根”成了流行語,誰不能背誦蘇東坡的代表作,會自覺氣短,矮人三分,會被認為欠缺品位,嗤笑他“不韻”。
很多人認為,蘇東坡在詩文書畫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卓絕成就,靠的是天賦,慨嘆“如果我有蘇軾那樣高的天賦就好了”。
我們固然不能否認蘇東坡的天賦,但任何天賦如果離開后天的勤奮努力都是不能取得驕人成就的。
蘇東坡在其父的嚴厲監(jiān)督和引導(dǎo)下,從小讀書就極為刻苦,每天都是挑燈夜讀,這樣的習(xí)慣堅持了一生。
他自己說, “著書不復(fù)窺園葵”,“讀《易》至韋編三絕”。蘇東坡讀書的主要方法是翻來覆去地背誦,且兩遍、三遍地抄寫。
蘇軾像軸 清 濮森 紙本 水墨 139 × 70.5 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微信公眾號“國家博物館”)
關(guān)于蘇東坡抄書,南宋陳鵠所著《耆舊續(xù)聞》中記載了一件趣事:蘇軾被貶到黃州時,有一位叫朱載上的朋友前來拜訪。仆從通報后,遲遲不見蘇東坡出來。朱載上等到不耐煩時,才見蘇東坡匆匆從內(nèi)室出來。
蘇東坡連聲道歉,并解釋自己遲到的原因是在做每天的“功課”。
朱載上好奇地問:“先生所說的‘每天的功課’,是怎么回事?”蘇軾回答說:“我正在讀《漢書》,每天都是邊讀邊手抄。”朱載上聽后,很是吃驚,說道:“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抄呢?”
蘇軾說:“不然,我讀《漢書》,至今已經(jīng)抄過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字為題,第二遍則每段事抄兩字為題,現(xiàn)在則只用一個字。”
朱載上聞言肅然離席,請求說:“不知先生所抄的書稿,能否讓我見識見識?”蘇軾命人從內(nèi)室取來一冊,朱載上翻看,茫然不解其意。
蘇軾說:“足下試舉題中一字”,朱載上隨便找出一個字,蘇軾應(yīng)聲背誦數(shù)百字,無一字差錯,幾次挑選,都是如此。朱載上驚嘆不已,嘆服說:“先生真謫仙才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一生勤奮,揮動如椽健筆,寫作不止,留下了大量作品。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像蘇東坡這樣的天才,都是以“韋編三絕”的精神練就了“童子功”,我們平常人更應(yīng)該加倍努力。
不要抱怨自己的天分不夠,而要反思自己是否足夠勤奮。如果始終把勤奮當作成長成才的第一要素,那么你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作者:陳乃舉,原遼寧省委《理論與實踐》雜志主編,編審;文章來源:前線客戶端,原標題“成才須學(xué)蘇東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quán)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yīng)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guān)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wù) 新前景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shè)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