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延梅:走進西北主戰場遺址
點擊:2781  作者:延梅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2-07-12 09:57:47

 


望著枝繁葉茂,蒼翠、濃郁的山嶺,五千株威嚴、挺拔四季常青的松柏,歷經嚴寒酷暑依然傲視蒼穹。“翠屏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祖國神州奮然起,陵園千古慰忠魂。”我懷著敬仰的心情,輕輕地邁入這條用生命和鮮血浸染的土地,用青春和頑強筑起的豐碑。

耳邊不時地響起隆隆的槍炮聲和洋溢的硝煙,眼前浮現出一個個奮勇殺敵和受傷戰士的身影,張開雙臂端著機槍,用胸膛堵住敵人一次次反撲,向火力點沖擊定格的那一瞬間,讓我淚眼模糊。那戰火紛飛的殘酷歲月,用年青的生命和鮮血化作西北戰場勝利的凱歌,這就是舉世聞名西北主戰場“瓦子街戰役”。戰爭的硝煙早已慢慢散去,卻浸滿血與淚的歷史,那刻骨銘心的記憶從未停止。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鮮活的生命換來的,在戰爭中孕育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更為珍貴。

“瓦子街戰役”,也稱“宜瓦戰役”,發生在宜川至黃龍縣的瓦子街鎮一帶,是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上一次重要的戰役。1947年3-11月,陜甘寧邊區收復了大部分失地,西北野戰軍集中全力由內線防御轉入外線作戰。在毛澤東主席的軍事戰略部署,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和作戰方針計劃下。首先圍攻宜川守敵,誘敵來援,聚而殲之。當時,國民黨39個旅23萬人,封鎖黃河,嚴守關中,防御我軍南下。胡宗南軍在陜甘寧周圍有10個旅,即17師何文鼎的12旅、48旅及陜西保安11團守備延安及富縣一帶;76師24旅兩個團守備宜川;29軍長劉戡率29師及27師的王應尊部、90師集結洛川、黃陵一帶,做機動兵團、以北援延安,東援宜川,阻止我軍從這里南下;24旅的72團、陜西保安6團駐守韓城、黃河禹門口附近,阻止我軍西渡;陜西保安1團堅守黃龍。

為粉碎胡宗南的嚴密布防,殲滅主力,我軍采用毛主席的新戰術,以一部分兵力圍攻宜川城,誘調黃陵、洛川敵軍東援,我野戰軍集中兵力圍殲援敵攻克縣城后,分析敵軍可能有三條路線東援:一是從洛川經黃龍小寺莊、瓦子街至宜川城,這條路程近,交通方便;二是洛川經黃龍三岔、石堡、圪臺至宜川,路程遠,不利于增援;三是洛川經富縣牛武、土廟梁、宜川英旺至宜川縣城,路程遠,行進慢。分析敵軍選第一條路線可能性非常大。

彭德懷司令員以及西北野戰軍將領反復研究,根據敵人的意圖開始部署作戰:第一縱隊賀炳炎部,經臨鎮至宜川西英旺、龍泉,由北向南阻擊東援之敵。第二縱隊王震部1948年2月23日從山西晉南出發,強度黃河禹門口消滅西岸敵軍,進至黃龍圪臺、石臺寺、楊家灣,由南向北阻擊東援之敵。第三縱隊許光達部先消滅宜川云巖地區敵人,進駐宜川城北、城西,獨立二旅做攻城準備,五旅在海州塬、白家莊地區修筑工事,阻擊援軍。第四縱隊王世泰部由甘谷驛南下,滅金盆灣敵人后,進至宜川北,協同賀炳炎部阻擊東援之敵。第六縱隊羅元發部由延長,經云巖東進至宜川城東城南,首先消滅秋林、圪針灘之敵,占領黃河禹門口鐵索橋的守備任務。

從瓦子街戰役打援作戰前的軍用圖可以分析,是如此縝密、集結的計劃圖:(1948年2月24日-3月2日)

【宜瓦戰役中,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右一)與副司令員張宗遜(左一)、趙壽山(左二)、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右二)一起研究作戰方案】

首先,三縱、六縱(1948.2.23-24)向宜川發動攻擊,并消滅了城外敵軍包圍了縣城。同時,一縱、四縱進入指定區域,二縱由禹門口強渡黃河,向宜川南,我曾插隊的圪臺區域集結,三縱、六縱攻占了秋林、圪針灘一帶。

其次,(1948.2.26-27)三縱、六縱包圍宜川城,占領城外圍防線,將敵軍壓向城內,城內守敵向胡宗南發電告急。28日胡宗南命整編29軍軍長劉戡率27師、90師共4個旅8個團的兵力從黃陵、洛川出發,經瓦子街進入我軍包圍圈,遭三縱五旅阻擊。當日下午,人民解放軍一、二、三、六縱隊,四面隱蔽并向敵軍接近,援敵大部隊已陷入全面包圍之中。

最后,(1948.3.1)佛曉,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按照毛澤東主席的軍事戰略方針,各個縱隊從不同路線向瓦子街方向迂回并發起總攻。解放軍集中7.2萬人的優勢兵力,占領有利地形,英勇的戰士在冰天雪地歷經三天三夜浴血苦戰,終于殲滅援敵5000余人,被俘18000多人。29軍軍長劉戡引彈自戕,擊斃90師師長嚴明、31旅旅長周由之、47旅旅長李達、53旅副旅長韓指針、158團團長何怡新等高級將領,活捉團以上將領16人。

人民解放軍全殲敵援軍瓦子街之后,隨即轉向25公里的宜川城,守城敵軍24旅70、71團筑防御工事和戰備武器的地方武裝2700多人。(1948.2.26-3.3)我軍圍攻宜川城的部隊發起猛攻,全部殲滅守城敵軍,將敵76師24旅旅長張漢初抓浮,宜瓦戰役結束。此共殲胡宗南1個軍部、2個師部、5個旅共10個團的兵力,斃傷浮軍共3萬多人。從而改變了西北戰場整個局勢和部署,打通進攻渭北,威逼關中,策應中原的門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望著這座從敵軍手里用鮮血和生命奪回的宜川城,面前匆匆走過的人們有幾個能詳細講述74年前這里發生了什么?是誰帶來如此安逸和幸福的生活……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宜川烈士陵園,大門上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的題字:“宜川戰役烈士陵園”,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烈士56人(有姓名記載18人,無名烈士38人)。碑身正面是張宗遜將軍的題詞“宜川戰役烈士紀念碑”,碑高11米,底座高2.24米,碑身32層,寓意著宜川戰役在1948年2月24日打響,3月2日結束;碑頂寬56公分,寓意著陵園安葬56名烈士。烈士墓采用“長方體花園式”,四面青石鋪成,排列有序,莊嚴肅穆,整潔美觀。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重新走進曾是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曾是炮火連天廝殺的戰場和永不滅的蹤跡,也曾是我插隊鍛煉的黃龍縣圪臺鄉,無法想象眼前曾是“積尸草木腥,血染滿河床”的悲壯。1969年元月我來到了這條山高溝深,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聽當地老人講:“王震部從禹門口渡黃河從這條川道向瓦子街迂回、包剿,山那邊烽火遍地,戰斗激烈、殘酷,幾天后才停息。據說雙方都付出極大的代價,傷亡1萬多人。四月大地回春,川道里的小河被鮮血染紅,足足流淌了幾個月。”我的宜川知青朋友告訴我聽老鄉講:“他們那幾條川道堆滿了槍炮、人和馬匹的尸體,子彈殼到處散落,黃昏聽到了槍炮聲和喊殺聲,戰斗打得如此悲壯、慘烈。”一個國家的建立靠的是淋漓的鮮血和生命,靠的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記得1971年清明,我曾和幾個插友、當地年青人徒步來到了瓦子街戰役遺址,祭奠在那次戰斗中犧牲的5287位先烈。那時“烈士陵園”建于1949年4月4日非常簡易。當我看到眼前掩埋的幾座大土包和一排小土堆時,那種凄涼、孤寂、沉睡了二十多年烈士的情景在我心中揮之不去。村里的老鄉講:“民國三十七年農歷元月十九日那場戰斗非常猛烈,槍炮聲震耳欲聾,直到二十一日凌晨才平息。714團長任世鴻率領士兵連續奪去了幾個陣地,死死堵住敵軍南逃。他們面對的是武器精銳的敵29軍和90師的指揮部所在地,敵軍不惜血本向我軍發動一次次猛攻。在寒冬臘月,滴水成冰,在野外雪窩里,我軍戰士穿著單衣,腿腳上裹著干草和草鞋,吃的是冰凍的玉米粒。尤為六連陣地是啃不動,砸不爛的“硬骨頭”精神,鼓舞了前線的士氣,奪去了最后的勝利。戰斗結束后,我們含著淚自發地將幾千名烈士的遺體掩蓋,整個草叢、樹林、雪地到處是鮮血。大都是十七、八的孩子,因地凍無法埋葬,只好等到大地復蘇才得以安葬”。

【1949年4月4日烈士陵園(舊貌)】


聽到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強忍的淚水順著臉頰滾落下來。雙手捧一把黃土向著烈士陵園深深地祈禱,腳下每一寸土地都是烈士的鮮血染紅。離開遺址戰場,我們的心情非常沉重。突然,心里萌發出一個大膽的愿望,有一天我們走出農村有了能力,一定為烈士修一座“美麗的家園”。

往亡戰地槍炮飛,且看皚皚忠骨堆。

壯士捐軀酬熱土,英魂失所向西歸。

 

你們的英名永垂不朽,你們的精神萬古長青,據史料考證犧牲的烈士絕大部分是陜北子弟。1936年《紅色中華報》曾報道:“當年1-7月子長全縣參軍總人數達3434人”。在三年解放戰爭中犧牲烈士2000多名,并先后有10名子長籍軍人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素有“紅都”和“將軍縣”的美譽。子長縣是用先烈的生命、鮮血、汗水、言行譜寫了紅色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張獻身革命,日月同輝的“名片”。

忽然,我想起一位子長朋友龍哥,他就是烈士的“遺孤”,他的伯父、父親1934年11月從曾祖母棺木中拿出隱藏的大刀、喵子、紅纓槍帶領同村11位小伙伴偷跑到子長縣玉家灣。那時的玉家灣是陜北紅軍謝子長、賀晉年、閆紅彥等鬧紅的發源地,1935年正式參加革命。伯父,(乳名白丕娃1920年出生)16歲,父親白錦明(乳名白倉娃1922年出生)14歲,還是兒童團團長。

【瓦子街戰役戰斗現場】

他強忍著淚告訴我:伯父跟隨劉志丹參加第三次反革命“圍剿”,在“嶗山戰役”中扛著紅旗沖在戰斗的最前沿,將紅旗插入山頂而中彈身亡,年僅18歲。父親跟隨王震的部隊從山西渡黃河參加瓦子街戰役,負傷后又帶領一個連(任連長)跟隨大部隊挺進白蒲前線,1948年3月參加“白水戰役”不幸犧牲,年僅27歲。據一位同鄉姓陳的衛生員回憶說:“那時白連長已升任營長,因傷勢過重又遭搶彈陣亡,用三丈白布裹尸而白布不翼而飛,只好就地掩埋。”伯父、 父親的遺骨至今無法找尋,是我一生中的遺憾,他們先后為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寶貴年輕的生命。那時,我只有3歲 ,我們的生活來源開始由農民攤派糧和煤,合作化由政府發放每月5元微薄的“撫恤金”。有時叔父貼補一點,主要是祖母、母親靠紡織,給人家洗衣、做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艱辛、坎坷中長大成人。伯父、父親的英名在“子長陵園”烈士名錄有記載。

1981年~1984年我和同事吳俊(他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在黃龍縣委工作)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為建烈士陵園親自跑北京、西安等地,聯系中央軍委、各大軍區首長、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系當年親自參加和指揮瓦子街戰役的中央首長 、高級將領、師、團以上的領導等,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資金、物資、專項技術和施工力量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烈士陵園”終于破土興建。

中共黃龍縣委、縣政府成立“陵園修建指揮部”邀請有關部門反復考察、論證、研究,紀念碑、碑文、墓碑、廣場、方位和圍墻的設計方案,還對5287名烈士遺骨、遺物、姓名、籍貫、職務、部隊番號進行大量、細致的對比、測試后,對烈士的墓穴、棺木、碑石、尺寸、高低排列做了精心的安排,為以后書寫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經過三年緊張的勘探、施工,一座聳立在青山環繞中的紀念碑建立起來了。碑座為正方形,四面八級臺階,碑身兩個斷面,高28米,象征1948年2月28日,這是瓦子街戰役打響的日子。碑體正面是1982年9月9日王震將軍的題詞:“瓦子街戰役烈士紀念碑”,四周植有5000株長青松柏,象征著五千名英烈精神長存。


【1984年清明新建的“烈士碑”和“烈士陵園”】


1984年4月5日清明節,群山環繞,青松翠柏,烈士紀念碑在濤聲陣陣中巍然挺立,大地哭泣,鳥語哀沉。人們胸前佩戴著白花,懷著沉痛的敬意緬懷為解放戰爭中獻出生命而長眠于此的共和國功臣。在瓦子街烈士陵園隆重舉行紀念碑落成典禮和烈士遺骨安放儀式。參加的有原西北野戰軍四縱司令員,中顧委委員王世泰,原西北野戰軍一縱三五八旅長,中央委員、裝甲兵司令員黃新廷,中紀委委員彭德懷元帥的夫人浦安修,陜西省委副書記周雅光,省紀委副書記陳元方及各大軍區、各兵種的代表,各省、市領導和當年參加戰役的老兵,烈士遺屬和群眾、學生500多人參加祭奠活動。

在儀式上黃新廷司令員回憶了戰役的經過,彭德懷元帥的夫人浦安修含著淚宣讀了自己寫的祭文。習仲勛、余秋里、王世泰及各大軍區、省、市、地區的老戰士、烈士遺屬、群眾等送的花環、環圈。活動結束后,發起修建烈士陵園的吳俊含著淚向烈士家屬講述:“……沒有先烈流血犧牲,怎么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祖國的基石。這是一次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值得我終生欣慰和自豪……”

今天,我再一次踏上這片熱土,懷著崇敬的心情站在紀念碑和一排排烈士墓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寶貴生命染紅了腳下這片土地,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日落蒼茫染夕陽,戰爭鮮血譜輝煌。
凝眸陵墓祭英烈,書寫中華續久章。

瓦子街戰役主戰場已經成為紅色文化資源和革命歷史內涵,已經成為“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面積由17畝擴展到55畝,并修建了牌樓、紀念展覽館和廣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我久久地含著淚凝視這座不朽的豐碑,告慰那些長眠在這片土地上的先烈們,告慰那些曾為修建烈士陵園付出艱辛的首長、朋友、同事,了卻革命先輩的重托和知青當初的“承諾”,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延梅:走進西北主戰場遺址

    2022-07-12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