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你不一定知道
2011年的今天
曾說“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的他
靜靜地離開了我們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勛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黃緯祿
他是
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我國導彈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他開創了我國固體戰略導彈先河
為我國導彈技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為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用生命寫就了“導彈人生”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他
一起回顧他的光輝人生
上世紀40年代初,20多歲的黃緯祿
經歷了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
在痛苦地思考、尋找救國之路后
他抱定了“科學救國”的志向
在英國求學期間
他第一次知道了“導彈”這個詞
第一次看到了這個“大家伙”
也第一次見識了這個“大家伙”的厲害
他的腦海中閃出了一個念頭
要是中國擁有了導彈
日本帝國主義就不敢再侵略我們了!
1946年黃緯祿(中)在英國倫敦與室友合影
1957年,在剛剛成立一年的
中國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五院
黃緯祿開始了他的“導彈人生”
中國導彈的研制是從仿制開始的
但是,正當仿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
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
給中國的導彈科研工作造成了無法想象的困難
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下定決心
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
爭中國人民的志氣!
從此,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
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鐵律
腳踏實地、刻苦攻堅
開始導彈研制的新征程
經過多年努力拼搏
1960年11月5日
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
實現了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導彈零的突破
1964年6月
“東風二號”取得圓滿成功
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
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
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
中國導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世界
黃緯祿和他的同事們僅用了十年
便走過了從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創新之路
實現了中國導彈零的突破
外電評論“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的進步
我國雖然先后成功研制了
原子彈和液體地地戰略導彈
但是液體導彈準備時間長且機動隱蔽性差
缺乏二次核打擊能力
面臨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
中國急需有效反制手段
黃緯祿臨危受命
擔任我國第一枚固體潛地戰略導彈
“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
潛地導彈研究
既沒有資料,也沒有經驗
更不可能向其他國家學習
為了準確掌握具體情況
黃緯祿走遍了
大江南北、黃河上下
大漠荒原、戈壁深處
針對國家底子薄、經濟困難實際
他提出“臺、筒、艇”三步發射的試驗程序
并得到了國防科委的認可
經過無數次發射實驗和不斷改進
1975年,潛地導彈的設計工作宣告完成
這時距離最初的論證,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1982年10月12日
渤海的海面上
一條噴火的蛟龍躍出水面
以極快的速度直飛藍天
在海天之間繪出一幅壯麗的景觀……
準備了十幾年之久
多少人為之付出心血的
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終于研制成功了
中國擁有了二次核打擊能力!
導彈飛(肥)了,黃緯祿卻瘦了
已經66歲的黃緯祿
由于過度操勞而使體重降低了11公斤
有人說他“剜”肉“補”導彈
成就的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驕傲
被譽為“中國航天四老”的黃緯祿、任新民、屠守鍔、梁守槃(從左至右)
除了在導彈領域的突出貢獻
黃緯祿和任新民、屠守鍔、梁守槃
并稱“中國航天四老”
為航天系統留下了著名的
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
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
的“四共同”原則
1992年8月14日,黃緯祿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與試驗隊隊員們合影
黃緯祿年事已高
仍親登講壇悉心授課
在家養病時,家里就像一個課堂
慕名求學人士絡繹不絕
每次他都悉心教導他們
毫無保留地講述導彈研制的歷史
傳授自己的知識
詳細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躺在病榻上的他
還依然掛念著航天、惦記著導彈
……
黃緯祿和航天員合影
在回首自己的過去時
黃緯祿說:
“我把我的一生
都交給了導彈事業,我無怨無悔
假如有來生,
我還要搞導彈……”
他在逝世前留下這樣十六個字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復興重擔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他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