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張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府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事涉張英之家,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通常人們認為“六尺巷”文化的主要貢獻者乃張英,因為吳家只是后來受了張家“禮讓”精神的感動,這才也讓出三尺房基地。
而追本溯源,如果沒有吳家的堅持在先,又哪來的張家“主動”?
張家的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不管怎么說,其地位與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的家世自不能比。
在詩禮傳家的桐城,毫無教養(yǎng)的人家本就稀罕。從吳家后來受張家感動也讓出三尺來看,吳家也不會是冥頑不靈毫不講理的人家。更何況,那樣的年代,誰又敢公然叫板張英父子這樣的高門大戶?所以據此推斷,吳家為建新房,也不會蠻橫到要完全占用兩家院落之間的巷子,徹底阻斷行人出入----那與其自家出行同樣不便。最大可能只是在占用尺度大小上雙方存在分寸拿捏的爭議罷了。而張府家人起初自恃顯赫強人一頭,讓吳家人氣不過,這才鬧到對簿公堂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說,張家禮讓乃是“富貴不能淫”,那么吳家當初的堅持何嘗不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富貴不能淫”不易,做到“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樣很難。特別是對那些欺軟怕硬、樂做“墻頭草”或信奉“好漢不吃眼前虧”的人而言,欲讓其不阿權貴堅持原則,談何容易!
或許有人擔心,發(fā)掘桐城吳家之堅守會不會削弱六尺巷“禮讓”文化的精神內核。其實不會。一來,張家如果恃強凌弱不擇手段,吳家再怎么堅持大概率也贏不了官司;二來,吳家后來受感動也選擇了禮讓,增加了“禮讓”精神的濃度;三來,事物總有兩面,點贊吳家之堅守,也可使“六尺巷”文化更其豐滿多維。
(作者: 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qū)總工會;來源:昆侖策網【原創(chuàng)】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