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50年10月,趙南起隨彭德懷赴朝鮮,參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在志愿軍后勤司令部(下稱“志后”)任運輸組組長。本文記述了趙南起親歷的反“絞殺戰(zhàn)”和志愿軍冬裝運輸過程。
▲1955年授少校軍銜時的趙南起
反“絞殺戰(zhàn)”
1951年7、8月間,朝鮮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洪水,給志愿軍后勤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各種橋梁被沖壞的共205座,鐵路路基沖壞了450多公里,交通中斷。
美軍趁機從1951年8月18日開始,集中了1200多架飛機(約占侵朝空軍80%的空軍力量,多的時候1400多架,海軍航空兵也參與協(xié)同作戰(zhàn)),對我志愿軍發(fā)動“絞殺戰(zhàn)”。
“絞殺”,顧名思義,就是選擇我們交通運輸樞紐最窄的區(qū)域進行集中轟炸。這個咽喉地區(qū)位于新安州、介川、順川形成的三角區(qū)。一開始是對新安州、介川、順川、平壤大三角的300多公里;后來,敵軍感到范圍太大,轟炸起來太分散,又縮小到新安州、介川、順川的150公里的小三角地區(qū)。美軍妄圖通過這個辦法,掐斷志愿軍的后勤供應,讓前方的指戰(zhàn)員沒糧吃、沒彈打,自己死亡。
1951年9月至12月間,在這個“三角地區(qū)”的幾段僅長73.5公里的鐵路線上,美軍飛機投彈3.8萬多枚,平均每兩米中彈一枚。與此同時,在正面戰(zhàn)場,以美軍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在發(fā)動“絞殺戰(zhàn)”的同時,又開始對我軍發(fā)起“夏季攻勢”,猛攻中朝部隊陣地,并在談判桌上發(fā)出了“讓炸彈、大炮、機關槍去辯論吧”的狂妄叫囂,企圖以立體攻勢迫使志愿軍認輸。
前方戰(zhàn)事激烈,后方洪水與敵人的“絞殺戰(zhàn)”同時肆虐,志愿軍的后方運輸線被嚴重破壞。鴨綠江以北物資堆積如山,前方激戰(zhàn)中的部隊卻缺糧少彈。志愿軍的后方勤務保障體系處于極其困難的狀況,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場絞殺與反絞殺之間的戰(zhàn)爭,彭德懷給“志后”下令:要不惜任何代價保證前方的供應,堅決戰(zhàn)勝美軍的“絞殺戰(zhàn)”。洪學智在“志后”黨委會上強調:“現(xiàn)在,‘志后’的工作就是一條,把物資運到前線,保證作戰(zhàn)部隊粉碎敵人的進攻。”
當時我負責后勤運輸工作??扇氤拔乙惶煲矝]搞過運輸,對運輸工作一竅不通??墒?,任務落到了我頭上,我只能硬著頭皮去干。
▲反“絞殺戰(zhàn)”中搶修橋梁的志愿軍鐵道部隊
“絞殺戰(zhàn)”開始的頭十來天,我暈頭轉向,想不出一點辦法。從鴨綠江到前線,一共是300公里的運輸線,“絞殺戰(zhàn)”以前的運輸方法是:先鐵路運輸200公里,然后汽車運輸100多公里到前線。“絞殺戰(zhàn)”以后,鐵路終點比以前大大收縮,鐵運路線縮短了100公里,而汽車運輸路線增加到200公里。本來后勤的運力就嚴重不足,現(xiàn)在汽車運輸線延長了一倍,更增加了運輸難度。
但是,人就是這樣,只要肯動腦就會有辦法。我在“志司”(志愿軍司令部)工作期間耳聞目睹了彭德懷的戰(zhàn)爭指揮藝術,他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深深影響了我。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總有某種占主導的因素在左右著其他事物,這就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這樣,在“志后”首長的直接領導下,我想出了五個辦法。
第一,在“絞殺戰(zhàn)”的三角地區(qū),我們匯集了四種力量:鐵道兵搶修鐵路;高炮部隊負責打敵機;軍管局分管鐵路運輸;后勤負責裝、卸車和汽車運輸。這四個部門原來各自為政,出了問題就互相推諉。鐵道兵埋怨高炮,說他們一個飛機也打不下來;運輸埋怨鐵道兵,說鐵路修得太慢,影響到他們的運輸跟不上……四個部門互相埋怨扯皮,而前方物資非常緊張,形勢非常嚴峻。我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經請示領導同意,組成了聯(lián)合指揮部,聯(lián)合辦公。鐵路搶修部隊、高炮部隊、軍調部、后勤部,四個部門每天碰頭,共同分析前一天對敵斗爭的經驗和教訓,并研究下一步的措施,然后去分頭落實。敵人投彈是有規(guī)律的,昨天炸過的地方今天就不再炸了。根據(jù)這一經驗,把高炮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負責重點地帶,一部分打游擊。這樣,高炮配合得比以前好了。搶修部門也是如此。敵機兩噸炸藥扔下來,需要2000多方土才能填滿彈坑。哪里有土,搶修部門都事先勘察好、準備好,鐵運和后勤分部就據(jù)此主動配合。這樣一來,四種力量配合好了,不再互相埋怨,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個辦法是“集中對集中”。敵人一開始是對300公里的三角地帶集中轟炸,后來縮小到150多公里的小三角,最后是70多公里,轟炸越來越集中。針對這種情況,鐵道兵在這70多公里內布下6萬多兵力,重點地區(qū)則一公里多達2000多人。高炮也是如此,80%的兵力集中到后勤,其中60%集中在這個地區(qū)。這樣,敵人集中我也集中,用這種辦法,幾個月內擊落敵機104架,敵機投彈命中率由50%下降到5%左右,給敵人以極大的震懾。
“集中對集中”的辦法也用在了運輸上。由于敵機的狂轟濫炸,鐵路通車時間十分有限,通常只有兩三個小時。為了提高運輸效率,我們就采取拼接運輸?shù)霓k法。鐵路通的時候,把幾個列車接起來,一起朝前線方向開。本來鐵路是雙向的,因為空車皮要運回來。但在這時候就顧不上了,一旦鐵路通車,優(yōu)先開行前運列車,四五個列車一起運行。前方的空車,等以后有時間再說。這樣一來,“集中對集中”,一個小時比過去一天的運輸量還多。
第三個辦法是汽車“倒短”運輸。國外軍隊在戰(zhàn)爭期間,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有明確的分工,火車把物資運到指定地點,然后由汽車分別運到各部隊。兩者職責分明,各有負責地段。蘇聯(lián)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就是這樣做的。志愿軍入朝之后,基本借鑒了蘇軍的經驗:鴨綠江向前200公里由鐵路運輸?shù)街付ǖ攸c;剩下的100公里,再用汽車分別運到各部隊。但是,在“絞殺戰(zhàn)”中,這種辦法根本行不通,因為我們沒有制空權,鐵路經常被炸,不能保持暢通。修路又需要時間。這種情況下怎么運輸呢?我提出搞長區(qū)段倒運的辦法。鐵路雖然斷了,可被炸的區(qū)段只有一二十公里,前后都還是通的,哪里炸斷,就在哪里卸火車、再裝汽車,倒過被炸的區(qū)段,前邊的鐵路是通的,再裝火車前運。我的辦法被采納后,“志后”派了五個汽車團1000多輛汽車和四個裝卸團,專門擔負此任務。用這個辦法,四個月的時間里,志愿軍一共倒了5000個車皮的物資。
▲因前方鐵路被炸斷,無法通行,志愿軍戰(zhàn)士將火車上的物資卸下,轉裝汽車,進行“倒短”運輸。
第四個辦法,也是五個辦法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由過去的摸黑作業(yè)轉變?yōu)檎彰髯鳂I(yè)。以前由于害怕敵機轟炸,一到晚上都是閉燈作業(yè)。這時我建議借鑒一分部一個兵站的做法,在山頭上設防空哨,敵機一來,防空哨就鳴槍,下面聽到槍聲,就閉燈;敵人飛機走了以后,手電筒晃一下,就又開燈作業(yè)。飛機來也就是幾分鐘的時間,飛機一走,“倒短”、裝卸、修鐵路、汽車運輸……都開燈作業(yè)。這樣,就算敵人再狡猾,我們的應變能力也比敵人來得快。以前是摸黑做,現(xiàn)在可以照明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志愿軍在2000多公里內,共設了1500多個防空哨。
第五個辦法是集中全軍運力,統(tǒng)一調度。這也是一個發(fā)明。本來,“志后”對全志愿軍的運輸力量并沒有調度的權力。但是,運輸是當時志愿軍面臨的最大問題,沒有全志愿軍的支持,只靠后勤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后面要講的1951年冬裝運輸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這些方法現(xiàn)在說起來很容易,可那個時候我壓力很大,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些方法不是我的發(fā)明,比如防空哨,是一個兵站想出來的,第一次用的時候還受到了批評,因為怕暴露目標。但是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這種辦法很有用,于是就推廣開了。
在反“絞殺戰(zhàn)”期間,我曾數(shù)次到“三角地區(qū)”協(xié)調工作。每次出發(fā)前,我都會給科里的同志留下一封信,并囑咐他們:“如果我回來了,這封信還我;如果我沒有回來,麻煩諸位把這封信給我寄走,給我父母報個信。
1951年冬裝運輸
在緊張的反“絞殺戰(zhàn)”斗爭中,朝鮮的秋天到來了。隨著斗爭的全面展開朝鮮戰(zhàn)場后方交通線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拉開了,這就是1951年的冬裝運輸志愿軍原計劃于10月開始1951年的冬裝運輸工作。因為9月正是反“絞殺戰(zhàn)”的高峰期,同時“志后”也在忙于秋季戰(zhàn)役的運輸供應。此時,彭總指示:無論如何,全軍指戰(zhàn)員的冬裝要在國慶前發(fā)到部隊,這是戰(zhàn)略任務。
▲運輸部門傳達“志后”命令。
為什么提前到9月了呢?原因有兩個。1950年11月,第九兵團入朝作戰(zhàn),向朝鮮北部咸鏡南道的長津湖地區(qū)進軍。九兵團是華東部隊,長期在華東地區(qū)作戰(zhàn),缺乏寒區(qū)作戰(zhàn)的足夠準備。入朝的時候,一部分戰(zhàn)士的冬裝還沒發(fā)下來。一部分雖然發(fā)了冬裝,但是一套棉衣還不到三斤,也沒有皮帽。長津湖地區(qū)海拔有2000公尺,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加上連著幾天幾夜吃不飽睡不好,結果,九兵團這次戰(zhàn)役造成嚴重的凍傷減員。對彭總和整個志愿軍來說,這個教訓太慘痛了。
另一個教訓是1951年的夏裝運輸。夏裝運輸工作著手并不晚,但在4月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敵機的轟炸,志愿軍的夏裝損失很大。在三登,敵機一次炸毀我軍各種物資82車皮,其中包括單衣25萬多套、膠鞋19萬多雙。直到8月,有的戰(zhàn)士還沒穿上夏裝。戰(zhàn)士們只好將棉衣里的棉花抽出來,作單衣穿。所以,秋季到來之后,美軍談判代表口出狂言,聲稱要讓志愿軍“永遠記住朝鮮冬天的嚴寒”。
鑒于這兩個教訓,彭總要求提前冬裝的運輸工作。他向洪學智下達了死命令:“不管采取什么辦法,一定要保障所有官兵在9月底全部穿上冬裝。”
東北軍區(qū)后勤部親自去落實,然后又到鐵路軍管會,落實朝鮮境內的鐵運計劃。說實話,這項工作非常復雜,不容許有絲毫的差錯。各軍的數(shù)字報到“志后”以后需要一個軍一個軍地核實,然后再逐一落實運輸所需要的火車皮和汽車數(shù)量。我當時不會打算盤,只能用筆一點一點地計算,經常一算就是一個通宵。后來“志后”的首長見我們的工作量太大,就從國內為我們找來一臺手搖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到了“志后”,成了我的專用品。白天處理其他工作,晚上就趴在桌子上搖計算機。就這樣,全軍冬裝的分配和運輸方案,只用了幾天就完成了。
完成了冬裝分配和運輸方案,第二步是分配運輸任務。當時,鐵路運輸在三角地區(qū)受阻,“志后”的汽車運力又不夠,必須發(fā)動全軍進行冬裝運輸,才能完成任務。于是,我將冬裝運輸按照各軍所在的位置進行任務區(qū)分。第一,前方作戰(zhàn)部隊的冬裝,由鐵道軍管會和“志后”負責直接送到部隊。因為前線部隊在打仗,沒有力量自己運輸,就由我們負責。第二,二線兵團的冬裝,由“志后”負責送到距離部隊駐地50公里左右的地方,再由他們自己組織接運。有車的用車運,汽車運力不足的,再組織用人力自運。第三,坦克、裝甲、炮兵等各特種兵部隊,車輛比較多,自己組織汽車到安東接運。這些部隊都有牽引車,一般情況下不允許用,但是遇到特殊情況,也只好破例,并且距離安東并不遠,200多公里一兩天就可完成。這樣,一線的我送;二線的,我保證到50公里左右;特種兵的,不管用什么車,自己去拉。
在各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下,志愿軍冬裝運輸順利進行。從開始運輸?shù)浇Y束,共運送冬裝1134車皮、汽車17000臺次,只用了八天時間。而且,由于組織嚴密,沒有發(fā)生任何大的事故。“志后”所確定的損失率為8%。與以前的損失率相比,這個要求已經很高了。最后統(tǒng)計,實際損失率不到1%。
9月25日,志愿軍的冬裝全部發(fā)放完畢。當身著冬裝的志愿軍執(zhí)勤人員出現(xiàn)在停戰(zhàn)談判的會場時,美方代表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怎么也無法理解,正當他們在進行強大的空軍戰(zhàn)役(“絞殺戰(zhàn)”的情況下),志愿軍居然有能力讓部隊按時穿上冬裝。因為他們自己的后方交通線雖然暢通無阻,但部隊當時還沒換發(fā)冬裝。
▲1951年11月初,身著棉衣棉帽的志愿軍某部官兵參加戰(zhàn)前動員大會。
這是一場緊張的戰(zhàn)役,也是一場漂亮仗。“志后”得到全軍的一致贊揚。“絞殺戰(zhàn)”是1951年8月中旬開始的。8月下旬到9月上旬,志愿軍后勤的運輸量比過去減少了30%左右;到9、10月,運輸量已經跟“絞殺戰(zhàn)”以前持平了,如果把冬裝運輸加在一起,實際超過“絞殺戰(zhàn)”前的30%。10月以后,運輸量開始逐步上升,到1952年4、5月,運輸總量比“絞殺戰(zhàn)”前增加了50%以上。1952年6月,美國正式宣布“絞殺戰(zhàn)”結束,美國遠東空軍在對他們的“絞殺戰(zhàn)”所作的最后分析報告中承認:“由于共產黨后勤系統(tǒng)的靈活……絞殺戰(zhàn)未獲成功。”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弗里特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雖然聯(lián)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切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奇跡。”
(作者:趙南起,朝鮮族,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后勤部部長,原軍事科學院院長。本文選自《縱橫》2010年第11期,文字略有刪節(jié),圖片來自網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