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導讀:醫者,治病非上德,給予人不得病的智慧才是真心仁心,本文講述郝萬山老師,近半個世紀的從醫感悟,萬千感慨,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只是指路明燈,健康之路還需自己走。
【作者簡介】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六經辨證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經方防治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研究。《傷寒論》文獻研究。主講并已出版的VCD或DVD有《郝萬山傷寒論精講》、《亞健康與養生》、《千古中醫故事——張仲景》
作為學者,身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的郝萬山,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早已被當代中醫教育界視為圭臬。作為醫生,郝萬山已從醫40余年,救治患者無數。作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講壇上已經耕耘了30年,足跡遍布亞歐美澳和國內包括港臺在內的大多數省市。近來因為《百家講壇》的《郝萬山說健康》節目,名字更是家喻戶曉。
在前去采訪的路上,記者還有些擔心,害怕他說太多晦澀的中醫理論以至難以成文。然而,當與郝萬山面對面坐在一起時,一股難以言表的安穩與平靜感如涓涓細流般傳遞過來。他個子不高,然而思路卻異常清晰,“醫生能干什么?”,則是他四十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他認為,醫生并不是萬能的,醫生只不過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適當減輕痛苦,延長一定時間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給醫生,不注重養生保健,實在是一個誤區。
在他看來,了解醫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從醫生那里得到什么,遠比單純獲取健康知識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醫學的局限
人們常說學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無治病之方。當郝萬山離開大學,走向工作崗位后,真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你知道嗎?我年輕時做住院醫,醫院每天要往太平間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個往太平間送。所以各大醫院的太平間門,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區。”郝萬山說。
緊接著,大學同窗的遭遇更是讓年輕的郝萬山對醫生作用的局限,產生了清楚的認識。某同學大學畢業的時候得了感冒,進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著竟發展到腎小球腎炎。畢業后,這位同學被分配到了外地,幾年之后疾病就進展到腎功能衰竭。雖然在北京為他找到了腎源,做了腎移植,但過了一年,移植的腎又腎衰了。之后又是第二次腎移植,可過了半年,這位同學還是因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醫生,在大醫院工作,可最后還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說醫生能干什么?”郝萬山特別提到《黃帝內經》的一句話: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療,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結果井還沒打;要打仗了,才發現連兵器都沒有,還要鑄造兵器,這不就晚了嗎!
“我上學的時候讀這句話,很不以為然。然而,眼睜睜地看著年輕的同學一步步走向死亡,讓我重新審視這句話的重要意義——一定要重預防。”
郝萬山告訴記者。于是重預防,逐漸成了郝萬山健康宣傳的基本理念。
思考,靈感來自奇怪的長壽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郝萬山來到四川講課,當地的醫生無意間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個長壽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歲以上的老人很多。郝萬山連忙追問,這么重要的信息,為什么不報道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呢?
這個醫生苦笑著回答:“調查隊去過幾次了,但我們不能公布調查情況。都說抽煙不好,他們都抽自己曬的大煙葉子,從十來歲抽到一百多歲;都說喝酒不好,他們都喝酒,喝自己糧食釀造的白酒;他們都吃肥肉,吃自己養的大肥豬肉,別的肉、海鮮都沒有。難道我們去宣傳,抽煙、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歲?”
聽到這里,郝萬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心要靜,身要動,就是他們的長壽之道。他們地處偏僻,過著自耕自足的平靜生活,對身外的錢財名利,聲色犬馬不去追求,符合心靜原則。他們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動的原則,這就是他們的長壽之道。”
可面對工作和社會的沉重壓力,人們怎么能夠心靜呢?郝萬山的方法是:靜能生慧,用智慧去處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緒去處理事情,就不會影響健康。動能生陽,陽氣通達,代謝流暢,身體就會健康。長壽村的居民雖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現代的健康標準,但卻完全達到了心要靜,身要動的要求——自種自食,無論魏晉。
突破,法國婆媳的啟示
不過,“心要靜,身要動”,雖然只有六個字,但要做到并不簡單。身動,尚且知易行難,心靜,則知已不易。如今,治療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癥、焦慮癥是郝萬山的專長之一,每天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如何才能讓病人做到心靜,郝萬山認為,除了要讀書學習,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養外,還可從調整病人體質入手,因為中醫認為當體質良好的時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動。
身體歸身體,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結,要解起來就更加困難。
大約二十多年前,郝萬山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市上課,一位醫生帶來一個腳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發病經歷更是奇怪,她到國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沒有,卻在回家時離家還有100米的地方,開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郝萬山看這位病人不像是純粹的身體疾病,便問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員,關系如何,結果這位婦女忍不住哭了。原來,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懼怕見到婆婆,因為婆婆曾說過很多傷害她的話。這個家她怕回,但卻不得不回。
“我除了給她開藥之外,還給她寫了兩句話并讓翻譯譯成法文寫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第二句是‘寬容他人就等于寬容自己’。”郝萬山說。
時間轉眼到了2002年,郝萬山在法國巴黎講課,這位婦女聞訊竟然專程去找他。她告訴郝萬山,她腳后跟疼已經徹底好了,不過并不完全是吃藥好的,吃藥只可以減痛于一時。
原來當年,這位婦女曾對著那兩句話反復看,但仍無法釋懷。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遺物時,腳后跟還是疼。三年前,兒子娶了媳婦,也住在一起。她對媳婦新的思維和行為就是看著不順眼,有一天她對著媳婦就想說一句話,話到嘴邊,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當年婆婆說我的那句話嗎?這時,她一下明白了,當年婆婆說她不是壞心,因為此時她說兒媳婦也沒有壞心。自此,她心中的那個結終于打開了,從此腳后跟再也沒疼過。
“理解這兩句話,我整整用了七年時間。”這位婦女說。所以郝萬山在治療心身性疾病的過程中,除了用藥物調節身體素質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調節。在他的多場健康講座里,常常提醒人們,學會換位思考,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轉,放下許多糾結。
自律,要給病人宣泄的機會
誰都不能否認,醫學是進步了,醫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細了,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郝萬山講起了自己接診過的一位來自日本的病人。這位病人在日本的時候,曾因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內科找醫生,說自己最近總是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可是經檢查,做心電圖正常、超聲心動正常、冠脈造影也正常。心內科醫生就給病人說:“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病人急了:“可我還心慌怎么辦?”“那就不是我的事了。”醫生說。
“醫生是要看病的!”郝萬山感嘆道,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專科醫生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雖然一方面看是更加專業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掃門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間踢來踢去,離醫生“看病”的本職卻越來越遠。
給病人一個宣泄的機會,這是郝萬山認為醫生“看病”需要遵守的準則之一。“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從周圍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經聽得太多了,不愿再聽。如果醫生再不愿意聽,找各種理由隨意打發病人,那他們還能找誰啊?”
可是,醫生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在郝萬山的診室里,每天都會涌入各種病人,一開口就說個沒完,不少人還會帶上一堆之前的檢驗報告和處方單,一股腦全倒在郝萬山的桌上。郝萬山也不急,病人說什么就從容地聽著,病人給什么單子,都接過來仔細地看一番。
“換個人,早就不耐煩了,肯定會說,你是來看中醫還是西醫?看中醫,還給我一堆西醫的單子干嘛?”郝萬山身邊的一位助理感嘆。正因為如此,他的門診工作量就特別大,但郝萬山依然從容不迫地接待一個個病人。
病人的發泄照單全收,醫生壓力自然就增大了。對于如何保護自己,郝萬山認為還是“心要靜,身要動”這六個字。寬容他人,不強迫自己,哪怕在睡眠上,也是想睡就睡,不苛求每天睡夠多長時間。不刻意鍛煉,平時能走路就不坐車。至于飲食上,郝萬山更是簡單,飲食以素為主,但也不排斥吃肉。早飯、午飯比較豐富,晚飯吃得相對簡單,每周保持有一個晚上不吃正餐,以便讓胃腸適當休息。
附:郝萬山健康感悟
人們常說“春捂秋凍,百病不生”,這實際是提示在春季和早晨,保溫是利于保護和促進陽氣展發的,連衣服都要求適當多穿,要春捂早捂,如果你在這個時段喝涼水,用冷水沖澡,這和春季里小苗剛剛出土,突然來了一場霜凍有什么區別?
有“4個快樂”是我們健康的得力助手,這就是: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沒樂找樂。
真正的醫生就是我們體內的自調機能,真正的靈丹妙藥就在我們體內,就看你能不能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如果不是為了工作需要,你一定要過著白天睡覺、夜間瘋玩、晝夜顛倒的生活,肯定對你的自調機能要造成很大的損耗,這顯然不利于健康。
在自然界,如果一棵植物違逆自然規律,一定要冬天發芽生長,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管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都要保持淡定的心態,理智面對,用智慧去化解和克服一切,把一切困苦看成是對我們心智的考驗,對我們身心的歷練,讓我們生命中每天留下的都是一條條寬寬亮亮的光明記錄,而不是一條條窄窄黑黑的苦難痕跡。
轉自人民健康論壇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