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戰已經開打,“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仍是試探島內各黨“臺海問題”的政治紅線。國民黨人洪秀柱自宣布參選以來,屢次對蔡英文隔空喊話,逼其就“九二共識”做出表態,蔡英文及其所屬民進黨對此均模糊回應,以圖圓轉卸力、兀自降溫。
但是,一旦涉及兩岸關系,民進黨則耍盡計謀、使盡陰招。例如,最近部分臺灣青年學生“反課綱調整”的事件,背后明顯有民進黨的推動,此前的“反服貿運動”則更與民進黨難脫干系。在臺面上,兩岸關系積極發展的每一步,民進黨都處處杯葛,使盡抹黑抹紅之 能事,這倒是符合其一貫的“逢中必反”的厚黑邏輯。
吊詭的是,民進黨曾步步緊逼、處處所反對的“馬政府”所謂的“親中賣臺”的策略,反倒成為其今日“維持現狀”的選舉主張。這一方面說明民進黨人在“臺海問題”方面的奸猾,另一方面展現出民進黨人“唯選票論”的立場!聯系到前共產黨員、前國民黨員、前“ 日本人”、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近日在日本赤裸裸的“臺獨政治交底”,加上臺灣方面“綠化”隱憂,兩岸很多人士擔心蔡當選后會讓兩岸關系再度緊張、甚至因法理臺獨而走向令兩岸中國人都難以承受的地步。實則,隨著時代的變遷,理解“臺海問題”可能應 該引入更加精細的思維。
“臺海問題”更具復雜性
與過去“統獨”、“外省人/本省人”、“藍綠”簡單的“二分法”不同,臺灣島內的政治態勢已然發生重大變化,不能用過去簡單的思維來審視。
一位中國大陸的學者近日隨機選取了100位臺灣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絕大多數人選擇了“臺灣”作為自己的籍貫地。如果用過去的思維看,可能得出“臺灣青年人與中國大陸的親緣聯系日趨疏遠”的結論,繼而衍生臺灣將更加“綠化”的悲觀情緒。這種簡單的看 法,無法關注到這樣一個事實,即:為了調和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族群矛盾,臺當局已經取消了身份證上的“籍貫”信息,進而形成了省籍認同的本土化。那么,本土化是否就意味著“臺獨化”?恐怕不能簡單地劃等號。
臺灣島內各種所謂“國家認同”調查,甚至顯示出讓人難以接受的面向。例如,支持統一的比例在下降,“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在上升。依此很容易導致悲觀情緒濫觴、失去耐性。但是,靜下心來思量,恐怕是另一個結果。例如,對于統獨議題、國族認同 的調查統計本身與政黨操弄密切相關,政黨不但控制著調查議題,而且控制著結果的發布,整個過程貫穿著“利我傾向”,充斥了對社會的主觀引導。如果換一個問法,例如將選項換成“按照憲法,你是不是中華民國國民?你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寧肯與北京發生戰爭,也要爭取臺獨嗎?”,可能就會呈現不一樣的結果。
“在地化”不能任由“臺獨分子”建構
我在一場美國前海軍將領主講的“美國如何協防臺灣”講座中說:“我們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一位來自臺灣的留學生當場反駁“可是我不是中國人啊,你被中共洗腦了!”我后來回應“你說我被洗腦了,那么臺獨又是被誰洗腦了”。我們今天的意識很多時候是被建構 出來的,關鍵是如何建構?在臺灣,本土化、在地化的浪潮從上個世紀80年代來就已經滋生擴展了,很多人想當然地將本土化視為“臺獨化”,這個判斷有合理性,但是有些簡單、粗糙了。
不可否認,“在地化”長時間被李登輝之流操弄,他們最初推動“在地化”顯然有擠壓國民黨、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李登輝在日本國會的講話已經“不打自招”。我甚至可以舉例,臺灣當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很大程度上是呼應李登輝所謂重構“國家認同”的政治 考量。但是,島內現有的“社區本土化”顯然并不等于“臺獨意識”。相反,這種“本土化”的浪潮背后,所喚起的正是臺灣人不明說、卻難以割舍的傳統因素。很大程度上,李登輝及其追隨者們所推動的“本土化”結出了意外之花。即,“本土化”處處連結著中華民 族原有的因素。
唯其需要檢討的是,在臺灣本土化操弄中,中國大陸并不在場,島內國民黨在場卻不在位,民進黨在場又搶位、甚至大行“臺獨化綁架本土化”之實,直至形成“逢中必反”的類似原教旨主義的“意識形態”。經過操弄,一代青年人被建構成國民黨和中國大陸的當然反 對派。在這個問題上,國民黨難辭其咎。今日之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反課改運動,國民黨人自食其果,以后可能還要承受更多類似的責難。
更精細地思考“臺海問題”
話又說回來,盡管媒體上所見的是“去中國化”的刺耳聲音。但是,這并不是臺灣社會的全部。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出來叫的一般是少數反對者,沉默的是大多數。在臺灣內部,也不乏大中華主義的主張者,也不乏對膚淺青年運動的撻伐者,問題是,如何打破“反對者 聲大”的局面,如何去打撈那些沉默的聲音?如何去區隔“理想主義”和“務實主義”的民眾?如何透過民間機制而非“官方收買”的形式切入臺灣基層,如何在民間增大兩岸共識?要處理好“臺海問題”、避免誤判形勢,顯然要對此進行很好地認知。除了對“臺獨分 子”的震懾,對于“臺海問題”需要展現更大的政治智慧。“孫猴子逃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更精細地去認識臺灣社會、更精細地設計臺海問題政策,恐怕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 (這是7月29日寫作的文章,刊發于《聯合早報》,2015年8月17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