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2018年4月27日,第十二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暨首屆國際生態文明青年論壇在世界生態名城克萊蒙市召開。本屆論壇由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克萊蒙市政府、美國生態文明研究院、美國克萊蒙培澤學院、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黃河科技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緬甸、中國香港地區等地160余位中外代表參與了討論。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出席了本次論壇并做主旨演講。
王春益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地球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子孫手中借來的。歷史上的古老文明大多發源于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態良好的地區。而由于自然災難和人為因素,使生態狀況的急轉直下,也讓巴比倫、瑪雅等一度興盛的古文明,由盛轉衰,甚至走向毀滅。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雖然當今世界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識形態與不同社會制度,唯有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會讓地球上的人類和諧共處,理性選擇共同的未來。人類與地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國應該攜起手來共建生態文明。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右)受姜春云委托,向小約翰·柯布轉交姜春云新著
中國的生態文明蘊含著人類優秀思想文化因子
王春益指出,生態文明來源于生態思維。中華民族的生態思維蘊含在其文化理念中,體現在倫理制度中,延續于歷史傳統之中。儒、釋、道三家盡管在對自然的具體態度上有差異,但都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定位,這個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問題作了回答。把人看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的的德性主體”,把“天人之際”“天人合一”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準則。儒家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最本質的就是善待自然、順應自然。孔子說:“仁者愛人”,要人們把仁愛推廣延伸到對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生命。釋家提出“佛性”乃萬物之本原,萬物之差別僅是佛性的不同表現,宣揚眾生平等,認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心凈則土凈”。道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把天人之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遵循,這些思想和主張,是我們的祖先在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道路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我們今天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本質有著重要的思想價值。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命健康的生態文明社會。
總體上說,西方的蓋婭假說、過程哲學、深度生態學、有機馬克思主義以生命有機整體、內在相關、生成發展、多元共生為思想基礎,強調有機整體主義,以有機思維方式,把地球看作是一張生命之網。以上思想成果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思維,其表現特點是用整體性、過程性、可持續性的觀點看待自然和人類,它們本質和根底是生態的、有機的。因此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土壤和根系,西方優秀思想文化為生態文明提供了植被和營養。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右)與克萊蒙市長奧潘伊·納薩里(中)會談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上一脈相承
“脈”就是用生態思維看待地球生物圈而形成的全球發展共識。可持續發展是對高度發達的工業(后工業)社會出現的問題,運用生態的、過程的、有機的辯證思維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為何世界各國、全球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上的基本認識能夠達到一致?因為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地球生物圈的基本規律,是用生態思維審視人類與地球,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代際與代內公平等的新認識,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意識形態、種族、宗教信仰等藩籬,全球基本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進程,將有利于人類社會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態文明。
與可持續發展相比,生態文明則要求從人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來清醒把握和全面統籌解決生態、資源、環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全方位著眼著力。中國把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戰略部局,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也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理論和進程的巨大貢獻。全球范圍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產生的背景、要解決的問題、實踐的路徑、追求的目標等方面基本相同,在本質上有著一致性和關聯性,可以說,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擴展和升華,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和中國式表達,同時,可持續發展為中國生態文明走向全球提供了寬廣的思想視域和實踐空間。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參加對話交流
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與實踐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造成了較大的生態欠賬。現實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銳意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國上下、各地各級、各行各業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大力度解決水土氣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綠色發展,并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共同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指導和根本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為人民創造良好生態生活環境和生態產品”等理念,深入人心、深得民意。2018年3月,生態文明寫入中國憲法,成為國家和人民的意志,成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國內國際普遍反映,這幾年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與會人員合影
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深度參與和引導著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是最早通過立法程序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別方案的國家之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早在2015年中國就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不斷為全球低碳經濟做出積極貢獻,一方面提高政策透明度以增強互信,另一方面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其他發展中國家轉型升級發展模式。早在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綠色金融債券,目前,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綠色債券市場,同時中國還創造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國于2017年9月初啟動了傳統能源車停產停售時間表研究,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事實上已經在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綠色金融等領域成為全球標桿。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5年來,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國外有的少數人和個別媒體認為,“一帶一路”在給沿線地區和國家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會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但事實絕不是這樣的。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是綠色發展之路,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合作,中國企業嚴格執行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拿出去的都是先進的高新技術,更不是輸出落后產能,是建設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確保共同生態環境安全,當前,中國已經在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利用領域成為世界領導者。中國正在積極推動生態文明理念“走出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做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生態文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和全人類的。(圖文供稿:中美后現代研究院王治河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