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原標題 上海交大這位“長江學者”,應該為中興困局負責
來源 |公眾號“大學聲”
【摘要】:今天陳大夫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曾經是上海交大的一名”長江學者“,騙了國家上億科研經費,而至今仍然逍遙法外。學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yè)的同學,可能很多都從自己老師的嘴里聽過這個人的傳奇經歷。
一個“長江學者”的奮斗史
他的名字叫陳進,福建人,出生于1968年,本科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后來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讀了計算機工程專業(yè)的博士。
據(jù)上海交大官方網(wǎng)站上他的簡歷,陳畢業(yè)后在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做了芯片設計經理,并擔任高級主任工程師。
但事發(fā)后有知情人表示,他在摩托羅拉只不過是初級的測試工程師,他博士的畢業(yè)論文也完全是芯片測試領域的,而和他自稱的芯片設計并不是一個方向。
(來源:SME)
2001年,陳進在摩托羅拉辭職回國,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學。
當時中國制造剛剛開始騰飛,在高科技產業(yè)上和今天一樣,苦于美國的技術限制和技術封鎖,國家急需一顆“中國芯”。
當時扶持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的國務院“18號文”,給中國芯片業(yè)界播下了春天的種子。
而當時國外高科技產業(yè)還不像今天這樣到處都是黃皮膚,在這個領域懂行的中國人還是鳳毛麟角。
陳進回國正好趕上了好時候,陳進剛進交大就被委以重任,負責搭建團隊研制“863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漢芯”。
(來源:新浪科技)
而陳進手下除了他自己只有三個助手,再加上前后最多不到三十個非全職的交大在讀碩士博士在項目里打下手。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的科研團隊,能在短短16個月的時間里就放了大衛(wèi)星。
2003年2月26日,陳進團隊的研究成果“漢芯1號”正式發(fā)布。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持,時任信息產業(yè)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委、教委負責人都來捧場。
發(fā)布會上,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多名院士,以及“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了鑒定專家組。
專家組一致認可:“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fā)平臺,屬于國內首創(chuàng),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來源:極客世界)
“漢芯一號”采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個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鐘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數(shù)據(jù)上接近于國際最先進水平。
美國人研發(fā)一顆新型號芯片需要上百人的工程師團隊,花費至少兩三年時間,流片十幾次才能成功。
而漢芯團隊則能靠幾個人的草臺班子,花一半的時間和經費一次流片成功,這樣杰出的年輕學者,怎么能不當成典型宣傳出去?
當時報紙電視上的報道鋪天蓋地,陳進也在全國多所高校舉辦講座,敘述自己克服重重困難為國爭光的奮斗經歷。
漢芯1號發(fā)布后的幾年里,漢芯2號、3號、4號、5號先后問世,據(jù)稱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網(wǎng)易)
當時的媒體報道都開始討論,什么時候漢芯能夠開始量產,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擁有一臺”中國芯“電腦。
陳進本人則很快就成了上海交大特聘長江學者,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還有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等一堆榮譽和頭銜。
當時不少同行都相信,用不了幾年他就可能得到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民工拿砂紙磨出來的芯片
差點被裝上國產導彈飛機
2006年1月17日,一位神秘舉報人在清華大學BBS上發(fā)布了帖子—《漢芯黑幕》,直接指責陳進在漢芯的研制過程中完全弄虛作假,騙取了國家上億撥款。
舉報人雖然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但并不隱諱自己的身份:當時陳進“漢芯一號”研制小組的四個人之一。
(來源:搜狐科技)
原來,漢芯研制如此之快的秘訣是:陳進2002年去美國,托他在摩托羅拉的前同事私自下載了MOTO dsp56800E的源代碼。
他回國后,拿從美國人那里偷來的源代碼制造出了eDSP21600,也就是真正的“漢芯1號”,這個芯片是208腳的(上圖中左邊的大芯片)。
但陳進在MOTO時學美國人的芯片研制流程沒學到家,由于沒有獲取芯片調試接口的模塊,這枚“漢芯”有重大的功能缺陷。
能看不能用,不能實現(xiàn)人機對話,沒法進行任何真正的系統(tǒng)應用,當然也就沒法展示。
(來源:知乎)
陳進又通過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10枚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144腳的,上圖中右邊的小芯片)。
他找了一位給他們實驗室裝修的農民工,拿砂紙把芯片表面的MOTO字樣打磨掉,然后找了浦東一家小工廠再印上“漢芯一號”的字樣和漢芯LOGO。
中國芯片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出自一位民工之手,事發(fā)后這位兄弟被稱為“21世紀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工”,還在網(wǎng)上火了一把。
而負責為“漢芯一號”進行海外流片(試生產)的美國Ensoc technologies公司,則是一家完完全全的皮包公司,其所有者據(jù)說是陳進的弟妹,注冊地址是陳進一個朋友的住址。
舉報人出示了《美國ENSOC Technologies公司——上海交通大學漢芯流片和檢測合作協(xié)議》的合同為證。
新聞發(fā)布會上向外界展示的芯片實物,以及進行演示的“漢芯MP3播放器”里都是民工磨出來的這十枚芯片的某一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臺假漢芯驅動的MP3里就只有三首歌:《滄海一聲笑》、《挪威的森林》、《天冷就回家》,陳進自己都沒辦法給它換首新歌,于是每次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來漢芯公司現(xiàn)場考察,聽的就都是這三首歌。
陳進是不是個好科學家我們不得而知,但他一定是一個好演員。他最擅長的就是申報項目和搞定領導。
每次向科技部、信息產業(yè)部、上海市、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申報項目,陳進都會非常重視,每一個項目從編寫材料、上報、答辯、領導和專家的公關活動等都親自掛帥。
每次還會安排一堆交大學生坐滿整個公司,裝模做樣地仿佛是在做實驗做項目。
短短的三年里,陳進成功申報了國家各部門的40多個項目,其間無一失手,并成功申請了12項國家專利。
(來源:CSDN )
舉報人拿出賬目有據(jù)可查的金額總計就超過一億元,還有另一種說法,上海交大及各相關方在漢芯項目上的損失高達11億。
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天賦能力,“漢芯系列DSP”不僅成功申報了“國家863計劃項目”,甚至成功蒙騙軍隊總裝備部,申報了“武器裝備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
如果不是他吹的肥皂泡被及時揭穿,這些民工磨出來的假芯片就差點被安裝到國產戰(zhàn)機、導彈上,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至于成功的秘訣,按他本人有一次跟下屬講的就是:“要不擇手段,Impossible is nothing。”
而舉報人也不諱言,他之所以要把事情捅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陳的某些承諾沒兌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感覺陳已經上賊船收不住手了。
一旦陳進那些不知從哪淘來的山寨芯片被用在國家關鍵項目上,真搞出了大事故,他作為早期合作者也要被牽連進去。
(來源:CSDN)
由于舉報人是貨真價實的內部人,拿出了一堆令陳進方面無可辯駁的實錘證據(jù),其中包括十枚假“漢芯一號”中其中一枚的實物。
陳進費盡全力吹出的大肥皂泡很快被扎破,他本人通過上海交大漢芯科技公司發(fā)發(fā)表聲明指責《漢芯黑幕》歪曲事實真相,然后就直接躲了起來,拒絕任何媒體的采訪。
巨騙逍遙法外未受懲處
2006年5月22日,上海交大通報了“漢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
調查顯示,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上海交大決定,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科技部根據(jù)專家調查組的調查結論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有關規(guī)定,已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
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yè)化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
王陽元院士
盡管事件涉及巨額國家科研經費流失,上海交大的處理決定中只字未提事件責任人,尤其是始作俑者陳進本人應負怎樣的法律責任。
2006年年末,還有記者專門去向國家有關部委求證,結果是確實沒有任何相關責任人因漢芯造假案而受到法律追究。
有一種聲音指出,這種規(guī)模的造假都不是一個人能搞出來的,而很可能是一個體系在造假。
陳申報成功的這些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哪個不是經歷了從申請、立項到專家委員會評估的過程?
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漢芯一號的項目所有相關文件都是一枚208腳的芯片,而拿出來展示的是一顆144腳的,兩者尺寸也完全不同。
我們這些外行人可能看不出來,審核專家組里有好幾位院士,難道還能都看不出來?
(來源:知乎)
專家組成員之一,中科院院士王陽元2010年接受香港無線電視采訪時被問到漢芯的問題,他表示自己毫不知情,“造假的人負主要責任”。
這就能看出陳進的厲害之處,人家不僅精于造假,而且非常懂國情。
至于不懂國情的科研人員攤上事會怎樣?為了50萬被世一大送進監(jiān)獄的陳哲宇教授恐怕有話要講。
“漢芯”=“寒心”
對于漢芯事件的處理結果,學界不少人當時都表示非常不滿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表示,“評審專家應該負什么責任,相關部門要負什么責任,也沒有結果。目前處理力度很不到位”。
而著名科學家鄒承魯先生在去世前發(fā)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也直言:““光說是不行的,對學術不端行為,一定要嚴查嚴辦。希望各有關單位,各級有關領導真正予以重視,認真干幾件實事,才能克制當前的腐敗之風,還我國科學界一片凈土。”
鄒承魯院士(來源:百度)
近年來國內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事件頻發(fā),而這些事件的處理結果也往往難以服眾。
2017年的武漢大學“長江學者”李紅良被實名舉報論文涉嫌造假。
而武大組織的兩次評審都斷定李紅良教授不存在學術造假,只是數(shù)據(jù)上有小的瑕疵。
很快,知名學術自媒體“知識分子”很快揭出,李紅良這十幾年多篇文章都涉嫌造假。但此事后來也就不了了之。
(來源:知識分子)
2016年曾轟動一時的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事件,兩年過去至今仍然爛尾。雖然發(fā)在自然雜志上的文章被他主動撤稿,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學術評議至今沒見影。
韓春雨個人憑此論文所獲得的河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頭銜未受任何影響。
韓春雨(來源:極客視界)
反觀陳進本人,06年“漢芯造假門”被揭穿后,從公眾視野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據(jù)業(yè)內人士消息,他近幾年他已經完成了從學者向創(chuàng)業(yè)者的轉變,事業(yè)正在蒸蒸日上。
近年國內半導體行業(yè)涌現(xiàn)的兩匹黑馬:從事多媒體處理器芯片的設計公司——上海硅X芯片有限公司,以及智能手機方案設計公司:上海新X通訊,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就是陳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漢芯造假事件,不僅浪費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更差點徹底讓政府和和民眾對于半導體芯片國產自主研發(fā)這件事“寒心”了。
搞過科研項目的同學都清楚,科研是存在明顯的”標桿效應“的,一兩個行業(yè)標桿項目的重大突破或失利,往往能決定一個學科領域的發(fā)展。
谷歌阿爾法狗的成功,養(yǎng)活了全世界許多人工智能團隊(來源:澎湃新聞)
和漢芯項目幾乎同時起步,目前已經實現(xiàn)部分產業(yè)化應用的龍芯團隊某關鍵成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漢芯造假被揭出來那段時間,社會上的輿論基本是一邊倒地懷疑龍芯也是假的。
在網(wǎng)上都不敢談論龍芯,因為老有網(wǎng)民分不清龍芯和漢芯的區(qū)別直接開罵,甚至遇見過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說他們是騙子。
(龍芯官網(wǎng))
漢芯造假丑聞給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國家的投入扶持熱情,造成國產芯片相關產業(yè)好幾年的冬天。
真正受害的往往是真想踏踏實實做事的科研工作者,不少相關領域自主研發(fā)項目的立項審批和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影響,有的進程嚴重停滯,有的推廣遇到了困難,甚至胎死腹中。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一紙禁令,把老牌通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推到了懸崖的盡頭。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宣布,因中國電信設備商中興通訊未履行和解協(xié)定中的部分協(xié)議,美國商務部將禁止美國企業(yè)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時間有可能長達7年。
(來源:路透社)
而據(jù)公開報道,中興電信設備的六成關鍵部件來自美國供應商,遭受制裁之后,中興不論在通信設備,或者是手機產品,都將面臨斷炊的危機。
除非政府出面求情讓老美放一馬(這顯然不大可能),或者國家為保住這家中國代表性科技公司不倒,直接出錢給中興吊一口氣,否則這家公司已經基本被宣判了“死緩”。
(延伸閱讀:《中興通訊為何被美全面封殺?》 )
中國高科技產業(yè)最短板的核心——芯片產業(yè)上的脆弱和落后,在這件事上暴露無遺,川普的一擊入魂徹底扒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yè)的底褲。
小小一顆芯片,卻是高科技產業(yè)的心臟
(來源:新浪財經)
事件回顧:
漢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fā)明的“漢芯一號”造假,并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shù)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 自主研發(fā)高性能芯片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夢想。陳進利用這種期盼,騙取了無數(shù)的資金和榮譽,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事件發(fā)展
“漢芯一號”曾經的定義
“漢芯一號”采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個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鐘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經過國內權威專家驗證,認為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
發(fā)布儀式
“漢芯1號”正式發(fā)布于2003年2月26日。當天的盛大場面: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莆⒔涛撠熑讼?shù)到場。 在發(fā)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鑒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fā)平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被視為“漢芯1號”發(fā)明人的陳進自然也是榮譽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chuàng)業(yè)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同時,陳進本人還身兼數(shù)職,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chuàng)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事件敗露
2006年1月17日,一個類似美國“水門”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fā)明的“漢芯一號”造假。
一些嗅覺敏銳的媒體很快介入,進行了艱難的追索和求證。在舉報人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事實漸次浮出水面。一個月后的2月18日,該事件的調查組得出結論:“漢芯一號”造假基本屬實。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向有關媒體通報表示,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繳各項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騙取了如此數(shù)額的科研經費,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責任人有沒有受到法律追究。
調查結論
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家調查組并開始工作,在其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專家調查組,針對舉報人對“漢芯”事件的舉報內容,采取與舉報人、當事人和相關人員面談、現(xiàn)場查驗技術文檔、分析對比有關技術資料、查驗芯片演示系統(tǒng)和調閱相關音像資料等方式方法,對“漢芯”系列一至四號芯片的設計過程和性能指標等進行了全面調查與核實。調查結論如下:
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據(jù)調查,陳進負責的漢芯團隊所研制的“漢芯一號”,是一款208只管腳封裝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由于其結構簡單,不能單獨實現(xiàn)指紋識別和MP3播放等復雜演示功能。為了在上海市舉辦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能夠達到所需的宣傳效果,陳進等預先安排在“漢芯一號”演示系統(tǒng)中使用了印有“漢芯”標識、具有144只管腳的芯片,而不是提供鑒定的208只管腳的“漢芯一號”芯片。調查表明,當時漢芯公司并沒有研制出任何144只管腳的芯片,存在造假欺騙行為。
“漢芯二號”是受某公司委托定制的DSP軟核,漢芯公司完成了設計實現(xiàn),但核心技術不為其所有;“漢芯三號”是對“漢芯二號”的簡單擴充,技術上與“漢芯二號”來源相同,由于缺乏必要的外圍接口,不能獨立實現(xiàn)復雜的應用。芯片實際情況與漢芯公司宣稱的“已經達到國際高端的DSP設計水平”的說法不符,夸大了事實。“漢芯四號”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處理器的單核系統(tǒng)芯片(SoC),不包含漢芯DSP核,與漢芯公司向有關部委提交的項目文件中關于“漢芯四號”是雙核芯片的陳述不符,存在夸大欺騙行為。
2003年2月,陳進負責的團隊推出的“漢芯一號”,不過是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芯片,雇人將芯片表面的原有標志用砂紙磨掉,然后加上“漢芯”標志“研制”而成,卻因為其欺騙成功,被鑒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芯片技術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此后,隨著“漢芯”二號、三號、四號相繼問世,“漢芯”項目成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部門下?lián)艽罅空n題經費,陳進本人不但當上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而且還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一系列稱號。去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對陳進等人涉嫌造假的舉報后十分重視,立即對有關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考慮到問題的嚴肅性和復雜性,上海交大隨即請求國家權威部門對事件進行深入全面調查?!】萍疾扛鶕?jù)專家調查組的調查結論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有關規(guī)定,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
國家發(fā)改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yè)化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上海交大按照學校有關規(guī)定和程序,經研究決定: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事件教訓
時值年末,本報記者向國家有關部委詢問的結果是,確實沒有相關責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表示,他不滿意漢芯事件的處理結果,“評審專家應該負什么責任,相關部門要負什么責任,也沒有結果。目前處理力度很不到位”。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也表示,漢芯事件反映出我國科技體制中的弊病,這種弊病要求有關部門去真正反思和挖掘弊病產生的原因,并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不能不讓人回想起著名科學家鄒承魯先生在去世前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他直言:“光說是不行的,對學術不端行為,一定要嚴查嚴辦。希望各有關單位,各級有關領導真正予以重視,認真干幾件實事,才能克制當前的腐敗之風,還我國科學界一片凈土。”
整個2006年,先后有一批學術失范行為被揭發(fā)、處分。
2006年1月,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天津外國語學院教授沈履偉出版的專著《求是集》中,對他人作品進行了剽竊。3月,清華大學醫(yī)學院院長助理劉輝被院方開除,因為他把別人的學術論文歸在自己名下,并在個人簡歷中造假。后來,又陸續(xù)傳來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失范、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身陷“學生門”等事件。
2006年6月,科技部負責人公開表示,將認真吸取“漢芯”造假事件的教訓,從多方面進一步完善監(jiān)管制度,根治學術腐敗。同年11月7日,科技部發(fā)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表示對于科研不端行為,要實行從警告、批評直至終止項目、收繳經費、在一定時間內不接受有關人員的科研項目申請的處罰措施。有媒體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部門出臺的首個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條例,將打擊科研學術造假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但顧海兵認為,這個處理辦法的細節(jié)還不夠細,操作上也不夠具體,尤其是如何進行法律追究應該更突出。“詐騙了1000萬元該如何處罰,詐騙了100萬元又該如何處罰,刑法都有很詳細的規(guī)定。處罰學術造假和詐騙也應該跟刑法關聯(lián)起來。”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損失高達11億,沒有任何相關責任人因漢芯造假案而受到法律追究
2018-04-2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