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的參考指標越多,尋租的空間就越大,就越可能導致不公平。今天寫下這句對北京市高考改革的評論,留作幾年后來檢驗。
昨天北京市宣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因為去年剛剛經歷過孩子參加高考,所以我對高考改革還是很關注的。
北京高考改革簡圖
看不明白上圖的話,可以看下面這段視頻:
覺得看視頻費流量的請看以下官方公布以考生小明(為什么總是小明?)為例的解讀文字,藍色部分是我的話:
如果普通高中學生小明要在2020年參加高考,那么首先他需要參加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考試包含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13個科目。
(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說白了就是以前的高中畢業考試,但考試科目明顯地多了,文理不分都要學啊!這是減負了還是增負了?當然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理論上也同步提高了。)
然后,小明需要參加語、數、外三科通考(不分文理卷),以及“6選3”的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也就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中自主選擇參加3門考試科目。而他拿到的6選3等級考試分不再是卷面分而是等級賦分。等級性考試成績由高到低分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過1%,各等各級比例按最接近比例確定。
(講真,我沒看懂這分等級有什么意義。好復雜的感覺,最后不都要變成分數嗎?說是每級差三分,差一分就是一操場的考生啊!沒搞懂,就當我胡說了。反正就是考試的內容上有了變化,學生的可選擇余地增多了。)
以上只是考試形式的改革,我關注的重點高校的招生部分的改革,這次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綜合評價錄取這個概念:
綜合評價錄取改革方面,在部分高校將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于總成績的60%。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院校范圍。
看到紅色字體部分,我感覺到一股涼氣。以后高校招生的時候,高考成績很可能最低只占總成績的60%,而面試成績和普通高中綜合素質是兩項帶有主觀色彩的指標,不是剛性的分數啊,是有操作空間的。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的那句話:高校招生的參考指標越多,尋租的空間就越大,就越可能導致不公平。
這個高校招生的新方案很接近國際上一流大學的招生辦法,注重個性,看上去挺美的挺公平的。只可惜我們的土壤與歐美等法治國家的土壤不一樣,這片土壤一旦離開“高考分數”這個絕對性、單一性的指標就會變味,它會為掌握權力與財富的人提供更多變通的機會。
改革高考的呼聲從我自己考大學開始一直就存在,因為高考存在著“一考定終生”的嚴重弊病,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給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高考是殘酷的,從全國范圍來說明顯存在著地區之間的機會不平等,畢竟中國好一點的大學都集中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但如果我們以各省份為競爭范圍,不計算地區間的不公平的話,幾十年來,高考始終是中國殘存的最公平的競爭方式之一,也許沒有之一。在一分定終生的殘酷之中,高考給予了普通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在社會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出身寒門的人出人頭地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高考改革真的很難,牽動著無數個家庭,調動著整個家庭在孩子18歲前的大部分生活。一次一次的高考改革讓一撥一撥的孩子成為試驗品,讓家長們生活在抓狂和恐懼之中。高校招生方式的這種改變會讓家長與學生更抓狂,還不如原先硬碰碰地比拼高考分數讓人更踏實安心。
說白了,我們對考試公平信心遠遠大于對于社會公平的信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