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武卉昕:俄新編中學歷史教材對蘇聯體制和蘇共領導人的評價
點擊:  作者:武卉昕    來源:紅旗文稿  發布時間:2018-08-30 11:37:00

 

1.png

  

教科書對政治“民主化”的總結是:“伴隨著蘇聯憲法第六條的取消,蘇聯政治體制民主化的嘗試導致了它的危機,這也是聯盟政權體系衰落的開始。能夠替代它們的國家組織的新形式也沒有被提出”。教科書不贊同戈爾巴喬夫政治“民主化”,因為“民主化”導致了蘇聯政治體制的危機,但又沒有更優秀的、更完善的體制能夠代替它,從而使改革前途未卜。2016年俄羅斯最新祖國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1914年到21世紀初俄羅斯歷史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客觀梳理,為人們了解蘇聯歷史提供了參考。

 

武卉昕:俄新編中學歷史教材對蘇聯體制和蘇共領導人的評價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史學界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各類教科書觀點不一,有些甚至充斥著抹黑俄羅斯歷史的內容。2014年,普京會見國家歷史教科書修改工作委員會成員,提出修改教科書的意見,要求以客觀、公正、尊重的態度對待歷史。2016年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俄羅斯最新國家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教科書依據俄羅斯歷史文化標準說明書和聯邦國家教育標準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編寫,闡述了從1914年到21世紀初俄羅斯歷史中的諸多重大問題。

 

一、教科書肯定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和列寧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1.十月革命是歷史的選擇。教科書按史實記錄了十月革命前俄國內外交困的狀況,介紹了布爾什維克在局勢的發展中選擇了歷史和被歷史選擇的過程,反映了當代俄羅斯對十月革命的總體認識,肯定了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

 

教科書指出,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選擇歷史和被歷史選擇的結果。沙皇政府無力應對一戰帶來的壓力,“俄國的形勢變得極其緊張。漲價、投機倒把、排隊、戰事不順和政府的失算,以及許多問題得不到政府解決,這一系列因素引發了社會民眾的極大不滿”。彼得格勒3萬工人因生活無以為繼而引發的罷工成了后來大規模行動爆發的導火索……可見,沙皇政府在持久戰爭的考驗下不足以支撐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才使“革命的危機在俄國增強了”。

 

教科書指出,臨時政府無力解決關系到革命前途命運的問題。二月革命后,權力交給了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的措施沒有從根本上滿足工人和士兵有關革命、工作日、土地和國家體制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工人的力量不斷增強,隊伍不斷壯大,影響不斷擴大,政治訴求不斷高漲。隨著時局的發展,臨時政府無力并無意繼續將國內革命進行到底,而將權力拋擲在大街上,換句話來說,臨時政府在事實上把權力丟棄了。列寧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使革命進行到底才明確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并號召進入革命的新階段——社會主義革命,使“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和最窮苦的農民手中”。依據教科書的內容,從1917年夏天開始,俄國國內的情況變得極為緊張。布爾什維克提出的“政權歸蘇維埃”的號召起到了現實感召作用,正如教科書所說:“在這種情況下,布爾什維克以他們通俗易懂的語言——政權歸蘇維埃、給人民和平、給農民土地、給工人工廠,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望。黨的隊伍迅速擴大。” “在城市的街頭,人們生動地討論著布爾什維克的計劃和它們成功的機會,但中央政府的行動是遲緩和不一致的。”這些都是歷史事實,有據可查。教科書的內容做了很好的考據詮釋。可見,以武裝起義形式進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但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善于利用時機的結果,更是歷史的正確選擇,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2.列寧的歷史選擇是正確的。教科書用對列寧活動的事實評價代替了價值評價,目的是讓讀者基于事實做價值判斷。而大多數讀者的價值判斷也與教科書所承認的一樣:“列寧是俄共(布)的建立者和無可爭議的領袖,甚至他的對手也承認他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盡管他在黨內并沒有占據任何特殊的職位(他只是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其領袖的威信是絕對不可動搖的”。“無可爭議”“偉大”“不可動搖”無疑是對列寧肯定的價值評價。

 

教科書將對列寧活動的論述放在現實的歷史時期內。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解決新問題,列寧的思想和方略在事實上為群眾指明了革命斗爭的方向。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后,如教科書所記述的那樣,戰爭問題仍然是最棘手的問題,教科書指出《布列斯特和約》簽訂的大前提是人們對于戰爭的厭倦,和約簽訂的現實國情是在落后的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獲得西方發達國家革命支持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勝利”;確定了和約簽訂的途徑,將“希望寄托于德國”,因為德國是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在蘇聯取得勝利的思想發源地;預計了和約簽訂的結果,獲勝的話,通過締結民主和約,結束戰爭。拒絕的話,俄國自己會將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可見,全部步驟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選擇。

 

教科書將對列寧活動的論述和評價放在具體的歷史事件當中。教科書以“文獻研究”的方式給了《布列斯特和約》簽訂以直觀的解釋:“從保衛國家的角度出發,不能容忍把自己強拉入軍事戰斗中,當你沒有軍隊,而敵人已經武裝到牙齒了……不能把戰爭帶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明顯的是,工農兵大眾蘇維埃的大部分是反對戰爭的……”很顯然,列寧要為社會主義蘇聯的建立和建設創造和平的發展環境,在當時,沒有比這個更現實的需求了,沒有比這一歷史任務更有價值的任務了。

 

二、教科書客觀評價了斯大林體制和斯大林本人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

 

教科書對斯大林體制的介紹分為“工業化的‘大轉變’”“農業集體化”“蘇聯30年代的政治體制”“蘇聯體制的輝煌”等主體內容。

 

1.實施工業化和集體化是現實需要。教科書客觀評價了工業化的成就。教科書以實證性的材料指出了實施工業化的目標、原因、特點,也如實地評述了工業化的代價:人民享受高水平的生活消費和物質福利被限制,商品短缺、勞動繁重等;教科書用超過對代價評述的文字篇幅,如實地介紹了工業化的成就:“1930年代蘇聯建立了新的工業中心,工業在東部取得進展”;“蘇聯出現了新的工業部門:拖拉機制造、飛機制造、汽車制造、發動機制造。化學工業和電力工業的發展達到很高水平。出現了自己的機床制造廠、重型機械制造廠、農用機械制造廠”;“居民的社會構成發生了明顯變化。大學和技術院校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培養了200多萬名專家。工人階級的數量達到2400萬人”。最后,教科書總結道:“蘇聯依靠勞動英雄主義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勞動強度實現了經濟獨立,并成為能夠生產任何工業產品的大國。國內已經形成的工業潛能可以匹敵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教科書將1927年爆發的糧食收購危機看成是實施農業集體化的導火索,“1927年爆發的糧食收購危機向蘇聯領導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克服危機并在將來避免危機再次爆發”。當時,軟弱的工業無法保證必要商品的生產,商品短缺使農民無法通過交換糧食而獲得工業品,富農又在糧食收購中進行投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提出把所有資源投入到工業化中并對農業經濟進行改造,加速大型集體經濟的建設。

 

教科書盡可能不做價值判斷,而是以文獻研究和思考題的方式給讀者以做結論的空間。教科書給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以包含正向和負向的客觀評價,但從未以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來否認整個斯大林體制。教科書一方面沒有將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與斯大林模式的蘇聯體制直接劃等號,另一方面更沒有否認斯大林體制。

 

2.斯大林是人民戰爭的一員。在敘述戰爭進程前,教科書先對衛國戰爭的性質進行了說明,“這場戰爭是真正的全民戰爭,蘇聯各民族都在為了自己祖國的自由而戰”。

 

教科書肯定了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斯大林作為人民的統帥,而不是人民的敵人,從邏輯上講,不可能在承認蘇聯人民對衛國戰爭勝利所做的歷史貢獻的同時,否認同樣作為人民統帥的斯大林。教科書對斯大林逝世的評價是,“無論是在蘇聯國內還是國外,在那段日子里回憶起斯大林,說的都是他在戰勝希特勒和使全世界人民擺脫納粹統治威脅的作用”。

 

三、教科書對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持批判態度

 

教科書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蘇聯解體持批判態度。

 

1.教科書否認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教科書認為,戈爾巴喬夫號召放棄對兩個對立世界的傳統認識、蓄意抹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的主張,被認為是政治“新思維”的核心觀點,在這種核心觀點的指導下,“最終,戈爾巴喬夫聲明全人類的價值優先于階級、民族、意識形態、宗教和其他價值”。依據全人類價值優先原則,“確定了三個主要的對外政策方向:通過裁軍使東西方關系正常化、消解地區沖突、不帶有對社會主義陣營偏向地同各國建立緊密的經濟和政治的互利關系。這一方針實施既是史無前例的成功,也是最大的失敗”。這里的“成功”是歸屬西方的,“失敗”才是蘇聯的,因為在“新思維”的指導下,“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了,蘇聯從兩極體系中徹底滑脫下來,“寄托在西方身上的、大規模幫助解決內政問題的希望也落空了……俄羅斯陷入了復雜的境地”。“蘇聯的對外政策是單方的,是符合西方利益的,而不是符合蘇聯利益的”。可見,政治“新思維”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地位,“1990年戈爾巴喬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蘇聯廣大民眾對此舉的反應敵對而冷漠”。

 

教科書將戈爾巴喬夫不成功的經濟改革、思想“公開化”、政治“民主化”和“新思維”作為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歷史證明,它的領袖們,尤其是在斯大林死后,不懂得布爾什維克建立的體制。戈爾巴喬夫對此的不了解是致命的錯誤。他埋葬了自己的個人政權,也埋葬了黨和國家。”

 

2.教科書批判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教科書批判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在改革年代,經濟方面開始的無論哪一項改革,都沒有取得良好的結果。”教科書如實記錄了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意圖、過程和結果。一些激進的改革家被換到領導崗位上,進而提出了將經濟過渡到完全經濟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管理。“最終,失去了市場秩序的自由反過來促使企業的消費活動更加損害投資。廠長們行為的不確定性滋生了其個人貪腐行為,以及借助合作社企業的形式將其私有化。”

 

教科書揭示了政治“公開性”在改革中的負面作用。教科書認為“公開性”成為后來輿論完全放開的思想依據。教科書列舉了在“公開性”思想指導下的文學、電影和戲劇的“再解凍”,對政治鎮壓受害者的“再平反”,對宗教的恢復。教科書援引《我們不能放棄原則》的作者Н.А.安德烈耶娃的話:“公開性和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說是反社會主義的,這是照搬西方。篡改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公開性促使各種思想、社會、政治、民族、宗教流派和利益關系激烈沖突。”“除了內部問題,公開性向人們展示了西方的價值觀,這是一種陌生的生活方式和民主傳統。對于很多人來說,這相當于打通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同時,相當大一部分民眾滿懷悲傷的心情,產生了自我存在的無望和死路一條的感覺。”

 

教科書對政治“民主化”的總結是:“伴隨著蘇聯憲法第六條的取消,蘇聯政治體制民主化的嘗試導致了它的危機,這也是聯盟政權體系衰落的開始。能夠替代它們的國家組織的新形式也沒有被提出”。教科書不贊同戈爾巴喬夫政治“民主化”,因為“民主化”導致了蘇聯政治體制的危機,但又沒有更優秀的、更完善的體制能夠代替它,從而使改革前途未卜。

 

2016年俄羅斯最新祖國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1914年到21世紀初俄羅斯歷史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客觀梳理,為人們了解蘇聯歷史提供了參考。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研究”[17ZXH55]階段性成果)

 

【作者: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原載《紅旗文稿》2018/16,授權察網發布】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