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經濟走廊遇冷并非壞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為其建設減少了壓力,增加了空間和時間。
中國與緬甸近日在北京簽署了關于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雖然中緬經濟走廊是中國在提出“六大經濟走廊”后,第二次提出與單個國家建立經濟走廊,但是,外界當前對中緬經濟走廊的反應,不但不如中巴經濟走廊般熱烈,甚至還有些冷淡,這當中有何玄機呢?
中國各大媒體對中緬經濟走廊刊登了不少報道,但當我們在各類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輸入Chin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作為關鍵詞,搜索相關的新聞報道時,意外發現除了緬甸英文媒體有數篇報道,以及鄰國如印度媒體,酸溜溜地老調重提認為會給緬甸帶來債務負擔之外,西方主流媒體如我們現在身處的美國,并沒有多少媒體關注此事,這和他們對中巴經濟走廊的關注程度,確實不可同日而言。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應該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中緬兩國雖然已于(9月9日)簽署了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且早于去年,中國政府就已提出中緬經濟走廊的概念,但時至我們撰文之時(9月19日),仍未在中緬兩國的官方網站上看到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中英文版全文,由于相關文件和相關細節仍欠奉,外界自然無從作出更多的分析、評論。
其二,可能與中國政府刻意低調有關。部分“一帶一路”項目,之前有過不少慘痛教訓,那就是項目沒做已在說,或者是說了等于做了,這不但容易招來他國的猜忌,而且項目進展一旦出現落差,還容易落下話柄,并被攻擊。因此,對于中緬經濟走廊建設來說,多做少說、悶聲發大財可能是更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瘦田無人耕,耕了有人爭”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萬一走廊建設未來出現問題,也不至于引發外界太多關注,以及施加的無形壓力,中緬雙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其三,不少企業對投資緬甸持觀望態度。不少號稱和中國政府關系不錯的亞洲國家,如馬來西亞,由于政黨輪替新領導人上臺,竟然要求取消或修改此前已簽署的合同,這種如同兒戲的做法,嚴重損害該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令欲前往這些國家投資的外國企業擔心會享受同等的“待遇”。故此,由于不少東南亞國家整體投資環境暫時欠佳,導致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對投資緬甸及東南亞國家持觀望態度。
何況,作為佛教國家,不少緬甸民眾認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基本滿足需求了,他們對于經濟發展、財富增長的渴望程度并無中國人高,大量外來的投資,反而容易破壞了他們的寧靜生活,引發他們的反感,在這種氛圍之下,投資者的觀望態度更加濃烈。
與此同時,在過去一年,我們曾先后三次前往緬甸考察和調研,我們發現,即使中緬兩國簽署了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但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而言,如赴緬甸投資,應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緬甸的商人尤其是緬甸華裔商人非常了解中國的各類情況,但中國企業則未必很了解緬甸的情況,這容易出現緬甸商人在暗,中國投資者在明的不利局面。
緬甸應該是東南亞國家中非常了解中國的一個國家。我們赴緬甸考察時,曾與不少緬甸商界領袖交流,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十分了解,部分人對“一帶一路”倡議更是了如指掌,甚至知道當中有什么漏洞緬甸可以利用。
另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我們在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的四星或五星級酒店里,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基本上只能看到CCTV 4(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以及鳳凰電視臺,但在緬甸的酒店里,除了上述兩個電視頻道之外,還可以看到CCTV 2(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這個頻道是專門報道中國最新經濟政策、經濟情況和發展趨勢。我們在與緬甸商界交流,明顯發現他們不少信息也是來自CCTV 2。
準備前往緬甸投資的中國企業,在投資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看不看緬甸的電視臺,以及能不能看懂緬甸電視臺,對緬甸的了解到底有多深。
其二,中國民營企業投資緬甸盡量“輕裝上陣”,避免“負重前行”。
近期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相關項目遭惡意喊停的“不愉快”經歷告訴大家,如果在它國投資太多太“重”的項目,容易成為“人質”,在騎虎難下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民企往往容易妥協,招致損失。這正如筆者(梁海明)三年多前在FT中文網撰文指出,從全球跨國企業的歷史經驗來看,如高鐵、航天科技、港口和房地產等這類“重”的項目要取得突破乃至落地生根,殊為不易。
企業除了需要具備區位優勢(Location Based Advantages),可以因所在的國家和區域發展迅速而茁壯成長之外,還必需具備有成熟的全球網絡,也就是體系優勢(System Based Advantages)。這對于中國目前大多數較為年輕和海外經驗不足的企業來說,它們可謂較難承受之“重”。(詳見《“一帶一路”應輕裝上陣》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3514?full=y&archive)
因此,對于中國民企來說,與其“重”不可攀,不如在緬甸投資一些諸如智慧城市、互聯網產品、跨境電商、醫藥和日用品等可以“輕裝上陣”的行業,一方面是由于這些“輕”項目負擔不重、門檻較低,另一方面,則是相對船小好調頭。
而且,不像“負重前行”的行業那樣,需要顧慮太多的政治因素,對于這些“輕裝上陣”的行業,中國民營企業要想在緬甸取得成功,只要做好地理區隔(以文化與語言、國家與區域、城市與農村作區分)、 人口區隔(以年齡、職業和教育程度等來區分市場)、心理區隔(以生活型態、價值觀和宗教作區分)、 行為區隔(以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產品使用率作區分)這四個區隔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便能成功打開一國市場。
當今,無論是歐洲的名牌服裝、手表,還是日韓的電子產品,這些“輕裝上陣”的行業,均是成功得做好當中一至兩個區隔,產品已遍銷全球,在各國市場成功落地,深值中國民企借鑒。
此外,緬甸的農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業,也值得中國民企關注。可能去過緬甸的人,都聽過有關“只有在緬甸生長的魚,才能安詳老死掉”的笑話,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所對應的是由于基建落后,導致其養殖水平,捕撈水平和能力、水產加工能力和速凍設備等方面相對落后,這對中國企業而言,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何況,發展水產養殖業涉及民生,可以給緬甸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相關投資容易得到支持和擁護。
其三,中國民企應考慮與歐美日等西方企業合作,共同投資緬甸。緬甸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又曾遭日本占領,不少緬甸民眾有“崇洋”心態,將歐美國家產品排首位,其次是日韓港臺的產品,再次是本國的產品,接著才輪到考慮中國生產的產品,這并非對中國產品的歧視,而是消費習慣和長期的感觀使然,要改變這種消費習慣和感觀,或需數十年的時間。
在緬甸民眾這種消費習慣和感觀下,中國民企要進入緬甸市場,應積極考慮與歐美日等國共同投資緬甸。原因無它,西方企業在緬甸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人脈豐富,且共同投資有利分攤投資風險和政治風險。同時,這種“第三方市場合作”,也可以減少中國民企與西方企業獨立投資緬甸時可能出現的對抗,增加對沖、合作的空間。
簡而言之,雖然中緬經濟走廊當前暫時遭受冷遇,但我們認為并非壞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為中緬經濟走廊的建設減少了壓力和增加了空間和時間,這種多做少說的方式,或許值得未來更多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參考和借鑒。
(作者:梁海明系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馮達旋系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原副校長;來源:FT中文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