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作者:望長城內外
3月4日下午,中央領導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跳出身邊小小的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我認為,中央領導的這些話講得很有針對性。
這些年來,文藝界存在著一種很不好的傾向,許多電影、電視劇、戲劇、小說等文藝作品熱衷于描寫后宮秘史、諜戰傳奇、宅門歲月和三角戀愛等古事、奇事、艷事,而不去表現廣大人民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寫古代和過去的多,寫當代和現在的少;寫戲說、傳奇、仙幻、惡搞、懸疑、驚觫等純娛樂作品的多,寫歌頌英雄模范和高尚情操等嚴肅作品的少;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經理掌柜等精英階層的多,寫普通工人、農民、戰士、教師、醫生等普羅大眾的少。
現在,熒屏上看不見“王進喜”,影院里找不到“李雙雙”,小說里沒有“趙宇”的身影,舞臺上聽不到“雷鋒”的聲音。即使一些比較嚴肅的文藝作品,也主要歌頌的是企業主等精英階層,近兩年播出的電視劇的主角,如《芝麻胡同》里的北平沁芳居掌柜嚴振聲(何冰飾),《正陽門下小女人》里的小酒館老板徐慧真(蔣雯麗飾),《那年月正圓》里的女老板周瑩(孫儷飾)等都是企業主。許多作品還熱衷于寫三角戀愛,如目前正在播出的電視劇《芝麻胡同》和《老中醫》,劇情里都有小老婆和第三者。
這些年來,大量的文藝作品為什么不去抒寫人民大眾?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許多文藝工作者嚴重地脫離了人民大眾
許多作家、導演等文藝工作者長期脫離基層、脫離群眾、脫離生活,離廣大工人、農民、戰士和普通勞動群眾越來越遠,結果,他們用文藝作品來表現與反映人民群眾火熱多彩生活的興趣和熱情也越來越小,與人民大眾也越來越缺乏共同的感情和語言。他們不去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近距離地觀察體驗人民生活,而是住在賓館里,坐在沙發上,聽著音樂,喝著咖啡,閉門造車,胡侃劇情。有的即使寫了普通的群眾,也是叫男兵說“胡傳魁”的話,讓女工流“林黛玉”的淚。
在不少文藝工作者的心里、眼里,根本就沒有廣大人民特別是底層群眾,他們怎么能寫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作品呢?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有些描寫歷史的文藝作品,打著“出新意”和“人性論”的幌子,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理想化,為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歷史人物大吹特吹。個別人甚至在作品里抹黑、咒罵中共領導的人民戰爭,發泄自己的恨。這些都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
二是“精英治國論”的影響
這些年來,許多文藝作品之所以不去寫人民大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英治國論”的影響。
毛主席說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可是這些年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在文藝界和社科界被嚴重顛F,而“精英治國論”卻甚囂塵上。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不需要精英,但是單靠精英卻是什么事也辦不成的。例如,如果只有企業家而沒有工人,不但生產不出產品,而且連工廠都建不起來;如果沒有廣大工人農民參加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和武裝斗爭,哪會有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沒有人民解放軍的廣大指戰員踏冰臥雪保衛祖國,又哪會有現在的和平生活?
可是這些年來,許多作家、導演等文藝工作者中“精英治國論”的毒很深,加之不少人把自己也看作是“精英”,因此,他們看不起廣大勞動群眾,更不愿意去抒寫和歌頌勞動群眾。在一些文藝作品里即使寫了勞動群眾,也是一派鄙瑣之相,有的甚至以這樣的作品受到西方賞識而獲獎引為榮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堅持文藝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紀要
2018-10-2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