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李玲:中國極右化,公立醫院引入民間資本是國際笑話
點擊:  作者:李玲    來源:四月網  發布時間:2020-05-21 10:06:01

 

 肇始于2003年那場空前嚴重的“非典”危機,直至國人依然抱怨看病難、看病貴的今天,很少有人注意到,新一輪醫改已然走過了十年歷程。

 

“我們這幾年的改革僅僅是在基層,占總體醫療服務不到20%。在創收趨利的大環境下,基層那點小芝麻雖然洗白了,可西瓜還在吃著膨脹劑拼命生長。”426日,在北大朗潤園舉辦的“中國經濟觀察”論壇上,北大國發院教授李玲回應了許多人的失落。

 

十年相與,緣分匪淺。也正是在2003年,李玲拋棄馬里蘭大學終身教職的金飯碗,成為新醫改堅定的研究者與推動者。

 

醫改十年,且爭議且前行。作為政府主導醫改模式的堅定支持者,李玲主張醫療衛生的定位是公益事業,“稍微有點良心的人,都不應該把醫療作為一個賺錢的行業”。援引英國、日本等國際主流醫療體系模式,李玲直言由于國內經濟界“唯市場派”的影響,中國醫改鬧過不少國際笑話。截至目前,這種笑話仍在繼續,將民間資本引入公立醫院改革即是一例。

 

“如果說吸引民營資本擴大供給,就去辦醫院好了,倒騰現有醫院干什么?民營資本也不是傻子,沒有一家愿意自己辦醫院,都是想去牟利的。把公立醫院這最后一塊蛋糕分了,能解決老百姓看病的問題嗎?”

 

即使民營資本自愿創辦醫院,醫療衛生資源也應嚴格規劃。“過度更可怕,在衛生經濟上叫供給誘導需求,有多少醫生就會有多少病人,小病可以大治,沒病可以整出病來。”

 

在李玲看來,從安徽和三明模式的成功嘗試出發,新一輪醫改必須強調綜合治理,重建包含一系列政策的新制度。在此意義上,醫改為未來總體改革探路,關乎千載難逢的中國機遇能否把握。

 

事實上,李玲的認識與視野也伴隨著她的研究對象不斷推進,社會治理與民主探索亦成為題中之義。

 

當記者說她應該算左派知識分子時,李玲笑了。

 

“我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同行都批我右,現在像我這種人變成左的了,可見我們中國人實在是右到極端了。”

 

頓了頓,她說“我覺得我是中國派”。

 

 

李玲贊同的三明模式在改革一年后,省出了7億多元的醫藥費,醫患沖突大大緩解。

 

回歸醫療公益屬性

 

“‘非典’的發生,可能也是個必然,我們的醫療衛生體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李玲做了一組數據對比。1978年時,醫療衛生的定位是福利事業,個人支付不到20%,政府支付三分之一,社會支付剩余部分。到2000年,個人支付超過60%,政府與社會支付雙雙下降,其中政府支付僅為15%。中國的醫療公平排在全球倒數第四,從當年好的榜樣一下子變成壞的榜樣。

 

在確定如何改革之前,李玲認為應該首先弄清現代醫療的問題。

 

作為工業革命之后現代文明的產物,以西醫為主的現代醫療突飛猛進,可弊端亦不斷滋生,忽略生命的整體性與自愈能力,“完全靠外部的力量,靠儀器、靠設備、靠藥物,靠手術”。造成醫療費用越來越貴,到達經濟難以支撐的程度。

 

“美國是最典型的例子,人均年醫療費用高達近9000美元,18.5%GDP投入到醫療領域,1/3的人因為看病破產。奧巴馬為什么要推動醫改?不改,人力成本太高,企業沒有競爭力,國家失去競爭力。”

 

在美國看病為什么這么貴?在李玲看來,恰恰因為美國比較多地利用市場機制,各種新藥、新儀器、新設備、新的檢查不停刺激,而且大量費用發生在生命最后階段,完全沒有效率。

 

醫療衛生體系的設計,應該更好地遏制現代醫學所謂高精尖的肆意膨脹,要能夠承擔得起,要加強人口健康的宏觀治理。公益體系與市場體系,前者效率差一點,可后者費用太高,“最后要把國家搞垮”。

 

醫療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你的醫療,醫生做主”。關鍵在于給予醫生什么樣的激勵,與市場化激勵不同,“在公立醫療體系中,給醫生的激勵就是讓他怎樣以最少的錢給老百姓看好病”。與許多同行看法一致,李玲認為,公立醫療體系的選擇實屬“兩害相權取其輕”。

 

李玲經常拿英國舉例。作為老牌市場經濟國家,英國采用去市場化的公立醫療體系,人均費用只有美國1/3,人均預期壽命卻比美國高得多。英國人以此為傲,還特意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向全球展示。日本則立法禁止盈利性的醫療機構,人均預期壽命世界領先。

 

李玲認為,不能單純將微觀效率作為判斷醫療體系的評判標準。現在所講效率多指醫療機構的微觀效率,更應關注宏觀效率,即一國如何用較少的錢,保障老百姓的健康。

 

國內一些“唯市場派”經濟學家不了解衛生經濟的特性,將醫療類比餐飲業,鬧出不少笑話。

 

2007年,全球醫改專家匯聚北京,評審中國醫改方案。聽完上半場一些中國經濟學家的“市場論”后,外國專家們坐不住了。在休息期間,他們自動站到一起,討論完后,找到當時的醫改領導小組組長馬凱,“下半場開始可否給我們10分鐘,我們有幾點共識跟大家分享”。基本的共識是,醫療是市場嚴重失靈領域,不能靠市場機制來解決;醫療保險也是市場嚴重失靈領域,靠商業保險從來解決不了全民覆蓋的問題;藥品是商品,不是普通商品,沒有一個國家靠市場來解決藥品的問題,必須嚴格監管……。

 

“好比一記耳光,可打完了仍繼續講”,李玲有些無奈,一些大談醫改的專家連最基本的衛生經濟學的文章都沒有讀過。

 

讓她欣慰的是,200946日正式出臺的醫改方案,最終確定政府主導的模式,明確了醫療衛生的公益屬性。

 

李玲并非反對醫療體系中的市場因素,在她看來,應該首先保障醫療領域的國家隊,解決多數人的看病問題。事實上,國內醫療領域一直對市場放開,私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已超過公立醫院。

 

“世行的專家來中國考察一個多月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一家都沒有。”正因為在中國全是盈利性的醫院,醫患關系才變得如此緊張。

 

新一輪輪改革的重點在公立醫院,可改革的方向并不是將它們賣給民間資本。如果這樣,在李玲看來,可能會帶來中國式的次貸危機,需要引導的應該是那些真正做慈善的民營資本。

 

“宿遷模式已經證明是失敗的。當年宿遷市政府將當地最好的人民醫院以7000萬元賣掉,現在卻要花近20億元重辦公立醫院,一進一出多大成本?”

 

改革需要宏觀治理

 

2009年出臺的醫改方案,是唯一做過頂層設計的改革,由16個相關部委共同簽發。只是,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并不強,只是定了目標、原則和方向。

 

李玲和她的同行們曾開玩笑,中國醫改是“特奧會”,一群腦子不好的人在開特奧會,發令槍一響,四下亂跑,參與但不負責任。

 

然而,改革路徑卻可能孕育其中。

 

在李玲看來,從基層醫療著手的安徽模式,破除了“以藥養醫”的舊制度,創立了一套包括政府辦醫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藥品招標采購制度、財政投入制度的新制度,是綜合改革,也是宏觀治理,“像扳道岔一樣,從舊制度扳到新制度”。

 

這套制度中最為核心的是,明確政府辦醫機制。不僅解決事業編制與財政投入,還要定標準,定規矩,做好醫療衛生資源規劃。

 

其次是人事制度,改變過去“大鍋飯”的人事制度,實行競爭性人事制度,定編定崗不定人,和醫生簽訂合約,干得好才能續約。

 

分配制度則設立了一套選出好醫生的綜合考評體系,優勞優得,看他是不是為老百姓提供服務,是不是有比較好的醫術,是不是有比較高尚的醫德。

 

過去的藥品招標采購其實是假招標,“一種藥有幾百家中標,只招一個虛價,而不給量的保障,這些廠家只得跑到醫院、醫生那公關。”

 

安徽采用“雙信封”模式,第一個信封實行綜合打分,先把質量不好的藥品篩掉,第二個信封則選擇低價藥品。“一種藥只招一家,以市場換量,你還去搞什么公關?”這樣就把藥品流通領域虛的成分擠掉了。

 

財政投入機制,通過一套復雜的激勵機制,建立了一套“好醫院”的標準。“相當于設置了一個方盒子,在政府設定的框架里,既要給醫院積極性,也不能讓它瞎積極。”

 

由于實施效果良好,安徽模式很快引起高層注意,在2011年被推向全國。推廣的效果也非常好,“根據2012年做的一個全國農村的評估,85%以上的農民都滿意”。

 

面對運行中的問題與質疑,李玲認為,評判一項改革,主要看大方向對不對,不是看枝節,一個制度的建立、鞏固和完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三明模式是針對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改革,同樣是一整套宏觀治理。改革的亮點集中于藥品零差率、三保統一、院長醫師年薪制。所謂“三保統一”,即全市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三類經辦機構的合一。

 

改革一年后,三明市財政負擔并未加重,省出了7億多元的醫藥費,醫患沖突大大緩解,“病人給醫生送土特產,送錦旗”。

 

在李玲看來,政府應該為老百姓的醫療兜底,事實證明也不難。在三明那樣要啥沒啥的窮地方,人均只要花1000元錢,就解決了老百姓看病的問題。

 

李玲有個信念,在與美國未來的競爭中,中國最大的優勢在醫療衛生。

 

目前,奧巴馬的醫改已基本偃旗息鼓,趨利機制依然存在,在老齡化的夾擊下,醫療將拖垮美國。與之相比,中國曾創立好的體系,而且這套體系的根基還在。

 

“現在全世界都病了,治療世界病需要中醫的方法,中醫背后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全面系統綜合。”

 

李玲認為,應該綜合配合,傳播養生文化與健康生活方式。除了2009年醫改方案所設計的,在中央臺開設健康頻道,為什么不在微信開設健康教育的公共平臺?

 

一次會上,李玲還批評了衛計委的領導,“習主席出去吃包子,你們為什么不派營養師去提建議?讓他吃5個肉包子,還吃一碗炒肝,現在還變成習套餐,全是高脂肪,多不健康啊!”

 

李玲認為,中國最大的希望,在于大一統的社會制度+互聯網+中國文化,如果能對三者集成創新,將帶來最大的制度創新。

 

包含醫改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未來改革的重要抓手。

 

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李玲認為,戶籍制度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背后所涉及的醫療、教育、養老等保障制度。未來隨著改革,統籌層面越來越高,全國都一樣了,戶籍又有什么關系?

 

一旦這樣,中國社會支離破碎、一盤散沙的現狀將得以改變,人心得以凝聚,社會得以重建。

 

在李玲看來,中國趕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十年前,當小布什將目標對準中國的時候,一場911,給中國解套。去年奧巴馬宣布重回亞洲,又將所有目標對準中國,現在來場烏克蘭危機,再次給中國解套。”

 

機遇目前,最大的風險在于中國頑固的習慣勢力。

 

“凡是西方的都是對的,凡是市場的都是對的,已經變成新‘兩個凡是’了。”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需要一場市場的啟蒙,現在則需要另一場新的啟蒙。

 

一位中國派的再認識

 

326日,在省部級干部醫改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表示要將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在李玲看來,試點成功的關鍵在于,改革的主導者應為地方政府,而不應是醫院。

 

對新一輪改革,李玲仍存憂慮。醫改是綜合改革,需要一個總的指揮部負責統籌。過去兩年,“就是在折騰民營資本,把醫改辦這個指揮部給滅了,弄到了衛計委”,好消息是,指揮部又快回來了,但“折騰了一大圈,這是什么代價?”

 

“把深化醫改領導小組與習主席擔任組長的全面深化改革小組掛鉤,那樣才能真正理順關系。如果那樣,醫改小菜一碟。”

 

“真的,小菜一碟”,李玲的語氣充滿堅定的期盼。

 

回國10年,李玲笑稱確實挺受折磨,折舊很快,可成就感很強。一方面盡了最大能力推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在基層調研,李玲覺得自己的認知能力已經超越醫改,對世界、社會的認知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種認識上的升華體現為對中國、西方和經濟學的再認識。

 

中國三十年的發展奇跡,無法單純用市場解釋。中國的工業化是一種集成創新,靠著豐富的人力資本,一代人受了兩代人的苦。對中國“泛市場化”的現狀,應跳出三十年來不斷的洗腦,從歷史、國際和現實的維度真正客觀公正地認識歷史,認識世界,認識當今中國。

 

在李玲看來,西方式民主正經歷著自身的危機。民主雖然是必由之路,但對素來缺乏民主基因的中國人,可以探索出一條新路:“選事”的協商民主。未來中國治理體系的目標是,有為的政府,有效的市場,有機的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

 

在李玲眼里,西方經濟學日漸變成象牙塔里的數學游戲,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很弱,堪稱“庸俗經濟學”。中國的實踐已走在理論前面,亟需形成本土的經濟學派。

 

“我們應該摒棄那種左、右意識形態之爭,以長遠發展為重,抓住中華民族的天賜良機,否則將是歷史的罪人”,這大概是這位中國派的最大心聲。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來源: 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