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多個媒體報道,6月28日,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因病逝世,享年91歲。
申紀蘭同志有兩個身份,是值得被歷史記住的。
第一,她是第一到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是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見證人、親歷者。
第二,她是新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推動者、實踐者。
這兩個身份,即使只有一個,也足以被歷史記住。何況申紀蘭老人家集兩個身份于一身。在建國七十周年前頒發的“共和國勛章”時,申紀蘭老人排名第一。

這里重點談談申紀蘭老人對“男女同工同酬”的貢獻。
之所以說“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感謝申紀蘭老人家”,確實因為新中國的男女平等事業,影響和惠及了每一個人。
申紀蘭出生于1929年12月,山西平順人。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勞動就是解放,斗爭才有地位》的文章,講述了當年,申紀蘭在平順縣西溝村推動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1歲的申紀蘭當選為副社長,發動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但遇到了一個難題:干同樣的活兒,女社員得到的工分比男社員少。申紀蘭接受專訪時曾回憶,“那時候男女不平等,在農社里干活掙工分,兩個婦女還不頂一個男人。這樣不行啊,婦女也要好好干”,申紀蘭提議,男社員干什么,女社員也干什么,婦女們和男社員開展勞動競賽,比撒肥、比間苗、比鋤苗,經過多次爭取,女社員終于能夠干一樣的活兒得一樣的工分,西溝村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申紀蘭當時沒有意識到,西溝村婦女取得的這場“勝利”,在新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由于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響力,1954年,25歲的申紀蘭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這次大會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開始,申紀蘭連任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從當年辮子上扎著蝴蝶結的青年,到皺紋爬滿額頭的九旬老人,她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與成長,因此被稱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常青樹”“活化石”。“我是個農民代表,每天生活在農村,知道農民想甚、盼甚”,申紀蘭說,“人民代表大會讓人民有了說話的權利。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66年代表生涯,她提出的建議和議案涵蓋“三農”、教育、交通、水利建設等各領域,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眾利益的小事,山區交通建設、耕地保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干部選舉、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等,不斷得到采納。有網友總結說,引黃入晉、太舊高速、山西老工業基地改造、長治到北京的列車、赤壁電站、青苗公路、長平高速等等,都是在申紀蘭和其他人大代表的提議下實現的。就在今年5月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她建議將農村水電自供區盡快并入國家電網,對自供區的農網進行升級改造,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女性解放不僅惠及了女性,而且是今天中國取得發展成就的重要前提
共產黨人從來沒有把婦女問題看作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直把婦女解放、性別平等放到實現全民族解放、全人類平等的宏偉目標下看待的。馬克思主義把女性解放運動看作人類解放的組成部分,認為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社會根源是不公正的社會制度,18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就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普遍解放的天然標尺”。只要一個社會還存在政治、經濟權利方面的不平等,就都能夠轉化為性別的不平等,使女性成為被壓迫對象。中國的女性解放,并非是單純的婦女運動,而是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展開的。婦女被侮辱和被壓迫,是中華民族被侮辱被壓迫的表現。也只有改變中華民族被侮辱被壓迫的地位,婦女才能真正獲得新生。中國的女性解放運動一直與反帝反封建革命緊密結合在一起,歷練出了秋瑾、向警予、宋慶齡、鄧穎超、江姐等一大批女性革命家與婦女運動先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婦女解放走在了發展中國家前列,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把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明確在法律上規定婦女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政治經濟權利。不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容易實現,實際上的平等實現起來更難。之所以中國的女性解放能夠走在前面,是因為新中國具備了公平正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在經濟參與上,女性被納入到各種企事業單位,實現了勞動的普遍參與,男女“同工同酬”,而就業是改善女性地位的重要手段,女性從家庭束縛中解脫出來,在家庭中獲得與男性同等的經濟地位。國家對掃盲活動的重視和積極開展對婦女,尤其是農村婦女的教育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促使了廣大婦女的角色的轉變。城鄉三級醫療網的設立,赤腳醫生的推廣,婦幼保健網、幼兒園、托兒所的建立,不僅切實保障了婦女健康,而且減輕了婦女在照顧子女和老人方面的負擔,從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學習和工作。中國的女性解放,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革命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世界上性別平等、女性解放事業最徹底的國家之一,這是中國人力資本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新中國一方面根據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把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明確在法律上規定婦女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政治經濟權利。追求平等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為性別平等創造了社會環境,女性被納入到國有和集體單位,實現了勞動的普遍參與,全民所有制單位1949年女職工的人數為60萬人,1977年增至2036萬人,農村人民公社也實現了女性在各個行業普遍就業,使女性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地位。國家對掃盲活動的重視促使了廣大農村婦女的角色的轉變。城鄉三級醫療網的設立,赤腳醫生的推廣,婦幼保健網、幼兒園、托兒所的建立,不僅切實保障了婦女健康,而且減輕了婦女在照顧子女和老人方面的負擔,從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學習和工作。婦女地位的提高,帶來了生育率的降低。婦女所受的教育,使得婦女在生育方面自決性增加,生育率下降。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子女教育水平,并讓婦女有更多時間參加社會活動,不但為家庭帶來更多收入,也為家庭成員帶來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婦女解放和人力資本提升形成良性循環。中國的男女平等,不僅惠及了婦女自身,而且促進了全民族健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降低,有利于降低生育率,提高嬰兒撫養質量,把婦女從生兒育女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擴大勞動力參與,而婦女地位的提高,又有利于下一代人力資本進一步提高。1949年以前,中國的小學入學率在25%左右,1979年就達到93%,其中小學生中45%為女生。婦女的勞動參與率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使得初婚年齡推遲,中國婦女的初婚年齡到7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22歲左右。而主要發展中國家直至1990年前后才基本達到這個水平。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的降低,也帶來了生育率的下降,從1968年到1979年,中國的婦女總和生育率從6.45下降到2.27,已經接近更替水平,農村婦女總和生育率也在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幅度下降。初婚年齡的降低、生育數量的減少,使得婦女在生育決策上擁有話語權,并讓婦女有更多時間參加社會活動,不但為家庭帶來更多收入,也為家庭成員帶來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婦女解放和人力資本提升形成良性循環。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保持了對婦女問題的高度重視。1990年三八婦女節,黨中央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五方面內容,即:(1)婦女被壓迫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現象;(2)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3)參加社會勞動是婦女解放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這個先決條件,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真正充分實現;(4)婦女解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不僅為生產關系所制約,也為生產力所制約,不僅受物質生產水平的影響,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響;(5)婦女在創造人類文明、推動社會發展中具有偉大的作用。正如一切社會進步一樣,婦女解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真正的女性解放,是經濟平等、政治平等和思想平等的統一。婦女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統一的。中的婦女解放,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婦女運動仍然面臨的艱巨的任務。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社會組織的碎片化、社會流動性的加強、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階層差距的形成,男女平等仍然面臨著很大挑戰。只要社會上還存在不平等,女性就要比男性承擔更多的社會成本和壓力。一些人打著“恢復傳統文化”的旗號,把體現男尊女卑、歧視和侮辱女性的封建糟粕重新包裝上市,就是這一趨勢的表現。婦女解放的道路還十分漫長。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不平等、不公正的問題重新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重視。而歷史表明,性別平等和女性解放,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人力資本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女性解放也是“中國道路”的重要內容。同時,中國女性運動歷史還不長,也需要向世界各國學習交流實現女性運動的經驗。這就是我國政府倡導召開“全球婦女峰會”的背景。讓我們沿著中國道路,共建共享一個對所有女性、對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中國和世界。沉痛悼念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和婦女解放事業的見證者、實踐者申紀蘭同志!(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共和國經濟史”)【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