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張伯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實至名歸,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貢獻獲得認可,和非典時相比是歷史性的巨大進步。
從鄧鐵濤到張伯禮,最大的區別是:
非典時中醫是以自發、分散的形式參戰;新冠時中醫是以國家隊、集團軍的形式參戰成建制接管病區,包括一個方艙醫院。
非典時中醫還是用傳統的方法各自為政,治療數據分散;新冠時采用先進科技幫助總結癥狀,全程參與,確立了三藥三方。
2020年3月3日,張伯禮院士在武漢接受了人民日報的專訪。采訪快結束的時候,張伯禮院士說: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疫情過后也別遺忘了中醫藥,還是要繼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近日中國-世衛組織的疫情考察專家組中沒有中醫藥專家,疫情報告中,中醫藥幾乎沒有涉及,這令人十分遺憾。”
2020年8月11日,主席簽署命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11日下午表決通過的決定,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女)“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張伯禮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占了全國醫護人員的功,占了中醫藥之功。感謝黨和國家的鼓勵和信任!我將再接再厲,倍加珍惜黨和國家給予的崇高榮譽,做好充分防控準備,打贏抗疫決勝之戰。”
01 非典時中醫參與救治的回顧
非典第一例病人發病時間是2002年11月16日于佛山。廣州第一例病人則是2003年1月7日入住廣東省中醫院。
這是一場遭遇戰。由于廣東的中醫非常發達,因此中醫第一時間參與了抗非典的戰斗,僅廣東省中醫院一家就收治了當時全省10%的病人,而且其中77%屬于重癥患者。
實際上,在非典病原體還沒有確定的時候,中醫治療非典已經取得了成功。
2003年2月11日《羊城晚報》就發表了《中藥綜合治療初見成效》。2月17日,《羊城晚報》又刊登文章《中醫治療非典型肺炎立大功》,介紹了中醫中藥治療SARS的顯著效果和治療經驗。
別忘了,2月18日廣州還舉辦了幾萬人的羅大佑演唱會。
我們看看報道說了些什么:
中醫治療非典型肺炎立大功
介入治療效果顯著,中醫專家進省醫療專家指導小組
本報今天消息 記者廖懷凌、通訊員方寧、胡延濱報道:本報11日A2版關于《中藥綜合治療初見成效》的獨家報道引起省衛生廳關注,并提出在應對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省醫療專家指導小組”中增加中醫專家,在《廣東省非典型肺炎推薦治療方案》中增補了“中醫治療原則”。
記者今天上午了解到,廣東省中醫院從1月7日起收治32名非典型肺炎病人,院方邀請北京、長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全國名老中醫和廣州呼吸研究所的西醫進行會診后,確定了該病的臨床診療常規,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平均退燒時間為5天,平均住院時間10天,發生呼吸衰竭需要上呼吸機僅1例。由于在康復期采用參湯補氣扶正,病人康復很快,效果明顯優于單純使用西醫治療,目前8成病人已經康復出院,有的休養康復后已經重返工作崗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院醫院收治的2名病人由國家衛生部、人事部、中醫藥局聯合授予“全國名老中醫”頭銜的專家:88歲高齡的劉仕昌教授和彭勝權教授以及該院溫病專家鐘嘉熙教授治療。他們并從去年11月起對外地、外院超過30名重癥病人進行會診。實踐發現:有中醫介入治療的個案,平均退燒時間在1個星期內,最短為1天,病人的治療周期和恢復期也明顯縮短。
收治病人超過150名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的治療過程貫穿“中西醫結合”,選用中藥點滴進行退燒和扶正。
而中山二院和中山三院最近兩個星期的治療實踐也表明:調派中醫科醫生參與治療小組,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效果相當明顯。
中山二院醫務科負責人對本報記者連連夸獎:“中醫的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西醫對病毒沒有特效藥,但中藥在提高自身抵抗力、清除病毒方面有長處,中西醫結合將大大有利于治療和康復。”
名老中醫通過本報獻良方
他們參與了近期治療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本報訊 記者廖懷凌、通訊員方寧、胡延濱報道:參與此次治療非典型肺炎的全國名老中醫,今天通過本報向社會公布有關治療方案,以幫助全省各醫院使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正確治療非典型肺炎。
“全國名老中醫”、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彭勝權是嶺南溫病學專家。他指出,《溫病學》和《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藥略》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理論,本次的非典型肺炎的癥候符合“嶺南溫病”的特點,溫病是春季多發病,病因學認為是“風熱”和“濕熱”病邪入侵。
據解釋,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有“風”、“熱”、“濕”的癥候群,治療上對因進行“驅風”、“清熱”和“化濕”。“風”表現為畏寒、怕冷;“熱”表現為高熱39度以上、口干、口苦、痰黃稠帶血絲;“濕”表現為腹瀉、頭重腳輕,感覺疲倦、乏力、胃口差。以上符合由省衛生廳公布的《廣東省非典型肺炎病例臨床診斷標準(草案)》中的癥狀特點。
彭教授說,根據病邪入侵機體的程度深淺,中醫將溫病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對不同病人分不同階段要采取辨證治療。
第一階段是起病早期,由于“風熱入侵”,病人有發熱、畏寒、咳嗽、口干,對因采取“疏風清熱”,選用“銀翹散”加減;
第二階段“邪熱壅肺”,出現高燒、咯痰,痰黃稠、肺部炎癥,要對因“清肺熱”,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第三階段“熱入心包”,出現持續高燒、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臨床上要開始使用面罩給氧或上呼吸機,這時要配合西醫的緊急搶救使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溫開水融化后胃管給藥;
第四階段“血分”是疾病的后期,病人咯血、尿血、便血,鼻子、牙齦出血、皮下瘀斑,中山二院的個別后期重癥病人就出現了血小板低、容易出血、難止血的情況。這時要使用“犀角地黃湯”(由于犀牛是保護動物,現均改用水牛角),涼血卸熱。
全國中醫泰斗、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最近也開出了預防非典型肺炎的中藥通方———“鄧老涼茶”。
廣東中醫的戰績
2003年創下治療非典傳奇戰績的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利用中醫為主治療73例非典全部治愈,病人0死亡,醫護人員0感染,患者0后遺癥。平均退熱3.26天,平均住院10.14天。
下面的論文《清解法治療SARS 70例臨床研究》記錄了他們對其中70例病人的治療詳情:
對70例SARS患者采取中藥為主的綜合方案,以銀翹清解基礎方加減配合清開靈、魚腥草注射液靜滴及小柴胡片口服,輔以對癥支持與抗生素治療。全部治愈,平均退熱時間3.26天,平均住院天數10.14天。
藥物組成:金銀花 15 g, 連翹 15 g, 僵蠶 10 g, 蟬蛻 6 g, 桔梗 10 g, 甘草 6 g, 玄參 15 g, 馬勃 6 g, 重樓20 g, 崗梅根20 g, 柴胡10 g,厚樸 10 g。每日 1 劑, 水煎分 2 次服。
咳嗽較劇者加枇杷葉 15g,桑白皮 15g;尿黃、舌紅者加黃芩,15g,蒲公英 20g;納差、苔厚膩者加蒼術 10g,陳皮 5g。
另外,在退燒期配以清開靈、魚腥草注射液、小柴胡片口服。輔以對癥支持和抗生素,其中5人短期用了少量激素地塞米松,為每天5~10毫克,未使用免疫增強劑和抗病毒西藥。
鐘南山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也請中醫幫忙,中醫科派了5位中醫入駐查房,承擔起治療的重任。
《71例SARS患者中醫藥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記錄了鐘南山請中醫科介入后采用的治療方法。論文第一到第五作者是中醫科的5位醫生。
根據病變及病程 , 將 SARS分為 3期按中藥辨證方、中藥針劑、中成藥配合西醫治療。
1.發熱期治法為清肺解毒 , 涼血行氣 , 透邪外達 ;方用抗炎 I號方、魚腥草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天龍茶袋泡劑 (中醫科制劑 ) 。
2.喘憋期治法為清熱平喘 , 透營敗毒 , 宣通疫濁 ;方用抗炎II號方、參附注射液、參麥注射液、莪術油注射液。
3.恢復期治法為清化余毒 , 益氣養陰 , 調補肺脾 ;方用抗炎III號方、參麥注射液、黃芪注射液、天龍喘咳靈膠囊 (中醫科制劑) 。
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71例 SARS患者,死亡1例 ,死亡率 1.4 %,平均退熱5.7天,平均住院27.1天。
2003年4月初,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來廣東考察非典,認可了中醫的作用:
實際上,廣東的非典在4月初已經被控制住了,廣州街頭一片歌舞升平,沒有人帶口罩。廣東省中醫院4月10日宣布住院非典病人清零。
看下面的視頻,世界衛生組織來考察的時候也沒有帶口罩。
看到廣州中醫的療效很好,香港請廣州的中醫去幫忙。事后統計,香港非典病人1755例,死亡300人,死亡率17.1%,而廣州只有3.6%。
北京的教訓
4月3日,剛剛因工作出色獲得連任1個月的衛生部長張文康,舉行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稱中國的非典已經有效控制。
他說,截止3月31日,報告非典1190例,已經出院934例,死亡46例。
其中廣東1153例,出院911例,死亡40例。
北京12例,出院1例,死亡3例。
從數據上看,廣東死亡率3.47%,79%的病人已出院,現有病例202人。
但是北京的實際情況遠比上面的數字嚴重。301醫院的蔣彥永了解到,僅在309醫院就有了近60例,而且死亡人數達到10%。4月4日,蔣彥永給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寫信,后來又不斷反映情況。
4月10日,鐘南山赴北京參加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道:“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
鐘南山說:“什么現在已經控制?根本就沒有控制!”會場嘩然。
鐘南山繼續說:“最主要的是,什么叫‘控制’?現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預防不知道,怎么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特別是不知道病原在哪里!現在病毒還在傳播,怎么能說是控制了?我們頂多是遏制,不叫控制!”
4月20日,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副市長孟學農被撤職。
到4月26日,北京的非典病人已經達到988例。
但是,由于非典被列為傳染病,北京的中醫基本被排除在參與救治之外,北京還是在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抗病毒藥物治療非典。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年10期論文《185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及原因探討》對北京的純西醫治療非典進行了檢討。
治療中,使用了大量激素、大量抗生素、各種抗病毒藥物的方法。
激素用量80-800毫克每天,使用10天以上。
論文說:除了年齡和基礎疾病,抗生素和激素的濫用所致繼發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量激素的治療方法還造成了很多后遺癥患者。
為此,鄧鐵濤上書胡錦濤;中醫藥專家林中鵬為新華社起草《內參大清樣》,報告了中醫在廣東治療“非典”的成功經驗。
2003年5月5日,時任中醫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抗非典協作組執行組長應光榮、原中醫局局長呂炳奎、海軍總醫院副院長馮理達上書國務院。
5月8日,溫家寶總理批示:“請吳儀同志閱處,在防治非典中,要充分發揮中醫的作用,實行中西醫的結合。”
當天下午,吳儀召開會議進行了部署,中醫藥才進入了北京抗擊非典主戰場。
國務院研究室原副司長陳永杰等人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指出:中醫藥介入后,北京非典的死亡率下降為之前的五分之一。
上面的論文,比較了北京524例非典病人的治療效果。
使用純西醫治療的206例死亡7例,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318例,0死亡。
小湯山醫院,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680名非典病人,8人死亡,死亡率1.2%。
論文《小湯山醫院680名SARS患者藥物治療分析》記錄了具體的治療方法:
小湯山的680病人中,548人次使用了各種中藥制劑。在當時西醫對SARS病毒無特異性病原學治療的同時, 小湯山醫院注重了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的治療特點。衛生部專門安排科研課題, 與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協作, 專家現場查房, 診斷病人。
臨床結果證實, 中藥可以縮短平均發熱時間, 減緩發熱所致的全身中毒癥狀, 具有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減少激素用量、無明顯副作用的優勢, 對于SARS患者的治療起到了較為肯定的作用。
當年全球非典病例共8422例,死亡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病例百人以上的是:
中國大陸:5327例,死亡349人6.6%;
中國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17.1%;
中國臺灣: 665例,死亡180人27.1%;
加拿大: 251例,死亡 41人16.3%;
新加坡: 238例,死亡 33人13.9%;
而廣東的非典死亡率為3.8%,廣州為3.6%,全世界最低。
02 新冠中醫參與救治的回顧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中醫界很多人士就呼吁吸取非典教訓,讓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抗疫。
1月23日,張伯禮院士呼吁: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應發揮更大作用。
診療指南雖然列入了中醫,但是不能有效應用:
1月25日,政治局開會,主席確定了中西醫結合戰略。
當天,第一批中醫國家隊即開赴武漢。
張伯禮、劉清泉、仝小林、黃璐琦等紛紛奔赴武漢,長期在第一線指導中西醫結合抗疫,總計4900多名中醫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成建制接收病區,還包括一個方艙醫院。在全國確診的病例中,中醫藥參與治療的病例達到了93%,系統性的確立了三藥三方。
對比非典的時候的自發和零散,這次中醫是以國家隊、集團軍的形勢快速、主動、全程、深度參與的。
下面,就借用張伯禮院士在2020年8月8日論壇上的演講作為總結吧:
張伯禮:《中醫藥抗擊疫情的貢獻和思考》
張伯禮首先回顧了在6月2日向主席匯報的中醫藥四大貢獻:
主席說:“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面對突發的疫情,中醫怎么應對呢?
張伯禮院士在奔赴武漢的飛機上讓團隊成員趕緊編了一個癥候學調查手機App。
“以往我們一個人一個人的去辨證,了解它的癥候特征。我這次在飛機上就讓我的團隊趕緊都回來上班,趕緊編一個新冠肺炎的癥候學調查,然后裝在手機里邊變成一個手機APP。
到了武漢我們就買了100臺手機,把這些個裝有調查這個信息表的給大夫。1個星期我們在4個省20家醫院獲得了1000多例患者的中醫癥候學信息,就是那個界面把舌像可以照起來,把癥狀可以拷貝下來。”
“我總結的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最后把這個數據得出來以后,經過后方專家分析跟前方進行討論,我們最后明確是濕毒疫。”
“我們看他的膩苔的發病率非常高,濕毒疫的特征要素呢濕、熱、毒、瘀、虛,起病隱匿、癥狀溫和,但是病情粘膩膠著,他的變化呢很迅速,濕邪多變證,是吧?這個大家都比較清楚。
但是濕邪呢他很少單獨發病,它往往容易添加一些個邪氣共同發病,加風啊,加寒啊,加熱啊,加燥啊。所以我們這個你看這個圖像這是一個青海那邊傳過來的一張圖象,舌膩,但是你看這個燥膩,它那邊加燥。
所以在我們討論的時候,廣東那邊同志說我們這邊都是看不到寒都是熱,是吧?上海說基本我們都是也是都是熱為主。我說南方啊溫度比較高,所以呢它是濕瘟疫,啊濕熱。這個武漢在早期的時候呢可能有些寒,可能是有人說是寒濕,但濕邪是濕毒,啊這個廣東、甘肅、這個青海、甘肅他們是燥,是吧,是燥,真有燥。是這個濕邪在發展的過程中呢寒化、熱化、燥化,都有也都出現,是吧。”
“這個濕邪我們這個在這個《溫病條辨》和《溫熱經緯》里都講了很多濕瘟證啊等等。對濕邪的認識,通過這次我們又加深了一些,是吧。所以我們用方法一般是化濕解毒,避穢化濁,是吧?我們用了麻黃也是要宣肺利濕,也是要抓住這個濕,下邊的各種各樣的。”
武漢開始的時候對這個病不了解,治療也不及時,不到位,防護措施不夠,醫護人員過度疲勞,所以當時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但是二三月份以后情況就逐步好了。
湖北的死亡率5.5%,其他地方的死亡率0.9%。湖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我們的經驗,全國才有一個比較低的死亡率。
張伯禮的團隊一共直接治療了2036個病人。
2月18日張伯禮團隊在中醫雜志上緊急發表了文章,不是為了爭名譽爭學術,而是讓老百姓從“沒有特效藥”的恐慌中解脫出來,讓大家對中西醫結合戰勝新冠樹立信心。
1、集中隔離,中藥漫灌
只隔離不給藥,只成功一半,是被動、等發病的消極措施。
隔離人員的確診率,在2月初是80%;中藥漫灌后,到2月中下降為30%,2月底下降為10%。
證明根據疾病的共性,大規模服用中藥,可以快速阻斷病情,很多輕癥就直接治愈了。
九州通的中藥湯藥日供應圖,效果顯著需求快速增加,最高峰一天三萬七千袋。
2、中藥進方艙
有人說方艙醫院這是把病人隔開了,沒有什么特別的治療,這是錯誤的。
方艙醫院的病人,90%都服用了中藥,轉重癥的比例是2%-5%,遠低于WHO報告的重癥13%、危重癥7%的比例。
尤其是中醫接管的江夏方艙,100%服用中藥,轉重癥的比例是0。
3、中醫藥對重癥病人的救治效果
中醫藥對重癥病人的救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中就包括李文亮的同事。
4、中醫藥在恢復期的康復治療
康復期治療更是中醫藥的強項。
尤其對于恢復期核酸復陽的問題,張伯禮指出,是沒有治徹底,深部小氣管內仍然有痰栓包裹著病毒,用中藥化痰就可以了。
能解釋問題,還能解決問題,才是避免恐慌的關鍵。
中醫藥負責治病救人之后,也不妨用現代技術解釋一下原理。
接著,張伯禮提到了北京戰疫的啟示。
張伯禮在6月20日就預言,6月底發病人數下降到個位數,7月中下旬清零。
北京的治療上采取了三個三:
三 “一”:第一時間介入、服用中藥、第一手中醫資料
三 “早”:早辨證、早截斷、早轉陰
三 “精”:管理精細、數據精準、操作精確
上個圖:
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
中醫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不僅如此,中醫藥也是文化自信的答卷。
中醫藥從制度上納入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未來將第一時間參與守護中國人民的健康。
可以說,和17年前相比,這是歷史性的巨大進步。
來源:撥開迷霧看健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歷史性的進步:從非典到新冠,從鄧鐵濤到張伯禮,從個人到集團軍
2020-09-15李光滿丨從“911”到次貸危機再到新冠疫情:美國踏上一條不歸路!
2020-09-1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