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一位北大教授的思考:魯迅給中國社會留下的精神遺產
點擊:  作者:錢理群    來源:思想潮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02-16 09:19:51

  

北京中文系教授錢理群

 

魯迅:“我要騙人 

 

魯迅自己曾說過:“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這就非常麻煩。那么,我們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魯迅自己有一個解釋。

 

他說,很多人都說我講的是真話,但我并沒有把我所想講的話完全地說出來;很多人都說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講的話,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涼、最可怕的話說出來,還有一個人愿意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魯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要騙人》。他講了這么樁事: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門,碰見一個來為災民募捐的小女孩。而當時正處于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之下,所以魯迅很清楚地知道,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災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沒有意義。

 

但是面對著這個熱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訴她說她做這事沒意義嗎?不能。不但不能說,還必須對她說:“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價值,我一定支持你。”

 

于是魯迅牽著女孩的手,走到一個商店,用大錢兌來小錢,再把小錢交給小女孩。小女孩緊緊地握住魯迅的手,說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體災民,對你表示感謝。

 

魯迅看著這小女孩越走越遠,他的手上還可以感覺到這個小女孩手的溫暖,但是正是這溫暖像火一樣燒灼著魯迅的心,因為他騙了這個孩子。

 

但是魯迅反過來想,我能不騙這孩子嗎?我能不騙人嗎?他進而想到,當今之中國,難道是披瀝真實的時候嗎?我們能夠把我們真實的想法都說出來嗎?不能。所以“我要騙人”。

 

 

不知道諸位聽了這個故事怎么想。說實在的,我每一次看到這文章,都受到一種震撼。我覺得一個人要說真話固然很難,但是,能夠像魯迅這樣正視自己時時刻刻不得不說假話的困境,這需要更大的勇氣。
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有誰像魯迅這樣敢于正視自己渴望說真話,但是又不能不說假話、不能不騙人的這樣種深層的困境呢?

 

魯迅說他是為三種人而寫作。一種是那些為中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強而艱苦奮斗的志士仁人們。一種是那些正在做著好夢的青年。他要為這些人吶喊助威鼓勁。

 

第三種寫作對象非常特別,魯迅說,我是為我的敵人而寫作的。既然是為敵人寫作的,就不能把內心的痛苦說得太多,不能在敵人面前顯示痛苦。

 

因此,他必須有所遮蔽。這就是說,魯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樣,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隱藏著更多東西,他的意思就表現在浮現和隱蔽之間。而且從根本上說,一個人的思想,特別是一個人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一種生命體驗,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一旦用語言表達了,這思想就被簡單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我感到空虛。”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默默無言的魯迅,才是真實的。

 

 

魯迅:“我不希望青年人看《野草》”

 

今天人們談論得最多、讀得最多的魯迅作品,譬如《吶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數雜文,基本上都是為他人寫作的。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魯迅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魯迅說,《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學,而且他說,《野草》是屬于我自己的。他不希望青年們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屬于他個人的東西,是最具有魯迅個性、最屬于魯迅個人話語的一個作品。

 

魯迅的《野草》就成為我們去接近魯迅靈魂的一個窗口,或者提供了一個途徑。當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過相對于其他作品來說,它遮蔽得少一點。

 

 

這里首先要交代兩點:第一,《野草》是散文詩。詩是很難講的,詩只能去領會;詩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第二,魯迅的哲學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

 

魯迅自己說過,有兩種思想在不斷起伏,一是人道主義思想,一是個性主義思想。《野草》集中討論什么問題呢?是討論作為個體的生命,它的深層困境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現的是魯迅哲學的一個側面,而不是全部。

 

魯迅:要么坐以待斃,要么垂死掙扎

 

人們往往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他把“死亡”和“生命”并置來討論。他提出來“死火”這個意象,就同時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

 

首先我們談第一個方面。魯迅把個體生命放在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這樣一個歷史的縱坐標中,來考察人的個體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對于將來,人類有種種幻想,西方世界有烏托邦,中國世界有大同,都是屬于人們對未來的想象。

 

人們總是想象著未來是無限完美的、完善的、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一個終結點,魯迅把它概括成關于“黃金世界”的想象。

 

 

對此,魯迅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黃金世界,還有沒有黑暗?魯迅回答說,有,不但有,還會有新的死亡。為什么呢?

 

魯迅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他說人總是這樣的:曾經闊氣的人想復古,正在闊氣的人想維持現狀,還沒有闊氣的人想改革;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永遠如此。到了黃金世界也是一樣,當然黃金世界里“闊氣”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樣,但是那個時候仍然有曾經闊氣、正在闊氣、還沒有闊氣的人。

 

在一般人認為,好像黃金世界是個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世界,但是魯迅卻看見了新的矛盾、新的斗爭,甚至看見了新的死亡。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說的“于天上看見深淵”。

 

人們看見是天堂的地方,魯迅看見的是深淵。由此,魯迅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結論:“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來,是人類給自己制造的一個神話。魯迅的任務正是粉碎這個神話,《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這個神話的。

 

在《野草》里,魯迅用大量篇幅塑造了許多文學意象,而這些意象都象征著人類的某些方面的深層困境。

 

這里我想舉幾個例子。《死火》是具有魯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類關于火有種種想象,總的說來,人們是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我們看他是怎樣展開獨特想象的。

 

他說,我做夢,夢見自己在山峰間奔馳,跑啊跑,突然從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看,一片青白色,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顏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見了很多珊瑚樣的紅的影子。在死亡的顏色中出現了生命的顏色,這就是死火。

 

于是,我和死火之間展開了一個哲學的討論。死火對我說:先生啊,請你趕緊把我救岀去,否則我將凍滅。我說好,我就把你帶出冰谷。死火又說,你把我帶出冰谷,我會燒完。我只能在“凍滅”和“燒完”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我們在研究魯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個難點。后來我的導師王瑤先生啟發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歲。

 

他說,我現在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要么什么事不干,這叫“坐以待斃”;要么像大家宣傳的那樣“發揮余熱”,再努力奮斗,但這不過是“垂死掙扎”。我只能在“坐以待斃”和“垂死掙扎”這兩者之間作有限的選擇。你說怎么辦?

 

當時我一聽,馬上想起了魯迅的《死火》。“凍滅”就是¨坐以待斃”;¨燒完”就是“垂死掙扎”。盡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燒完”和“凍滅”有沒有區別呢?有區別。

 

這個凍滅,他一輩子什么事兒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光影,這是一個生命的空殼。這個燒完,雖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燒的那個瞬間是發出燦爛的光輝的,他的生命是充實的。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生哲學,就是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結果所有人都一樣,但是過程不一樣。你奮斗的過程,你掙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實的,是有價值的。

 

而那浪費的、無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虛的,是沒有意義的,是生命的空殼。這就好像奧林匹克精神一樣,貴在參與。這就是魯迅《野草》的哲學,這正體現了魯迅那種重視過程而不重視結果的人生哲學。

 

這“凍滅”和“燒完”的命題實際上告訴我們,人的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的極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選擇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凍滅和燒完之間作極其有限的選擇。但是畢竟還是有選擇的余地的,所以王瑤先生對我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扎,因為垂死掙扎有一種掙扎之美。

 

魯迅:“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野草》里還有一篇《影的告別》。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就是當正午陽光直照的時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時候,這影子就沒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間。魯迅就用這種影子的形象,來象征自已這樣一種“歷史中間物”的歷史命運。

 

“歷史中間物”是什么意思呢?魯迅說,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搗亂。當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來的時候,這樣的影子要消亡。同時,歷史中間物的意義僅僅在于和黑暗搗亂,他的生命價值是和黑暗緊緊連在一起的,是實現在對黑暗的反抗當中的,因此當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來的時候,這個歷史中間物的價值也沒有了,影子也要消亡。

 

所以像魯迅這樣的歷史中間物,他不僅在黑暗中沒有自己的地位,同時在光明中也沒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點,他只能夠彷徨于無地。這“無地彷徨”四個字,實際上說盡了知識分子的深層困境。

 

但是當一個人絕望到頂點的時候,就會大徹大悟,這就是魯迅所說的“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原因就在于你原來抱的希望太大了。

 

所以一開始,你就把所有的問題都看透了,都想透了,你就不絕望了。這就叫做“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到底,就成了大徹大悟。

 

所謂大徹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會歷史的局限性、有限性,看透了自我選擇的有限性。大徹大悟之后,人們還可能出現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

 

還有一種態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前面是墳,但還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奮斗。因此魯迅的哲學就是要“反抗絕望”。

 

這種反抗絕望的哲學,其實包含兩個側面。一個側面就是看透一切,大徹大悟,或者說就是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話,清醒地面對現實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這是打破一切瞞和騙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態度。

 

另一個側面,就是采取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一種反抗絕望的哲學,是把中國傳統哲學當中的道家、佛家的大徹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個高度的結合。

 

在我看來,這樣一種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其特點的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是魯迅哲學的核心,同時也是20世紀的中國所留下來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遺產。

 

作者 | 錢理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 | 愛思想網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