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對創新驅動發展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謂處在金字塔的塔尖,被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在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言均圍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展開。
梳理發現,“十四五”期間,包括杭州、西安、武漢、沈陽、南京、蘭州等城市或其所屬省份,都明確將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上了議事日程。
代表委員建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3月4日,重慶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決定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全團建議——支持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截至當前,我國先后共批復了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分別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落地于北京、上海和合肥三個城市,而第四個最早出自于2019年8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其中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按照一直以來的規劃,盡管深圳為主陣地,但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合作,此次“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直接表述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設想,亦體現出了城市群合力的設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表示,建設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成渝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舉措和核心任務,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月7日下午,山東代表團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郝芳建議把山東列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利于為山東奮力走在前列提供人才支撐、理論和技術支撐,有利于山東發揮橋頭堡作用,匯聚創新要素,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此前,山東濟南和青島都曾提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韓立明在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南京將繼續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并建議國家支持南京建設成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創建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劉中民,今年亦提交了一份《關于支持大連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提案》。
劉中民表示,建議相關部門將大連科技新城建設納入國家相關計劃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規劃,支持其成為國家級綜合性科學中心,布局科技重大基礎設施和國家實驗室,打造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策源地、東北振興的科技創新源頭,樹立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標桿。
“第五城”有望花落誰家?
事實上,早在全國兩會之前,包括杭州、西安、武漢、成都、沈陽、蘭州等地都提出了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這些城市分布在華東、華中、西北、西南、東北等不同區域,其中,大部分均屬于當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空白”地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一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概念,依托先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建設,支持重大技術研發和前沿性研究,是代表著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而科學發現、基礎研究、源頭創新尤其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要申請的地區有較強的科教、科研綜合實力,以及一定的大科學裝置等軟硬件基礎。
另一方面,城市或地區一旦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亦將有助于匯聚世界一流的科學資源,改變和提升區域格局。
一位區域研究人士表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批復相當于將城市或地區納入了國家科技體系,更可能在重大科技設施、國家實驗室的布局等方面有所傾斜。
從高校實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來看,南京、武漢、西安較有綜合優勢,這幾座城市均為高教大市。其中,武漢2017年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了3.2%,此后的幾年間研發經費投入還在持續增長。
杭州的高教實力略遜一籌,但浙江大學實力強勁。可供參照的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主要便是依托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并且,2019年杭州全社會研發投入絕對值超過了5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對比南京略有優勢,并且杭州有著不錯的產業基礎,數字經濟產業更是長期保持兩位數的增速。
以上幾地所屬省份的基礎研究競爭力也均處于全國前列。2020年,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完成的《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20》顯示,中國省域基礎研究競爭力排行榜Top10分別為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湖北、山東、陜西、四川、湖南。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發經費投入的統計對象包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規上企業三大科技活動主體,一些地方的投入主體是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存在不足,這也將是各地在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需加強的方面。
當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設立還將綜合考慮區位、特色以及重大國家戰略等因素,并且,若成都與重慶、濟南與青島分別聯手,將產生協同效應。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花落誰家?仍然充滿懸念。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城市的科研實力對比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均取自2019年末數據,其中沈陽、大連研發經費投入相關數據為2018年。)
-- END --
來源:21財經APP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