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機23歲“生日”之際,一段“穿著破背心造殲10的艱難歲月”的視頻在網絡上刷屏了:
據說這是在向“默默奉獻的航空人”致敬。
的確應該致敬!殲10的功績不必多說了:殲10今天已經成為我國的主力戰機,守衛著祖國的藍天,保衛著14億中國人民的和平與安寧;更因為有了殲10的技術基礎,航空人才研制出了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
“穿著破背心造殲10”的確是老一輩航空人只求奉獻、不求索取,默默為祖國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光榮歷史,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然而,“穿著破背心造殲10”難道不也應該被銘記?因為這是“造不如買”的恥辱,是新中國的國家記憶中永遠的痛!
殲10首飛的1998年中國真的缺錢嗎?僅1998年一年,各級法院共審理了3.3萬起經濟罪案,其中腐敗案件1.95萬起。陳希同一人的涉案金額就高達數千萬人民幣;次年案發的遠華特大走私案涉及偷逃稅款總額更是高達530億……
如果說,上面這個對比還很牽強的話,我們再看一下,1998年全年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是1289.8億元,而殲10十八年的研制過程,國家總共才撥付了40億,是國外同級別戰機研發成本的幾十分之一;殲10戰機最終的造價高達2000萬美元以上,可以想象僅研發過程的樣機試制就得花多少錢?在這種情況下,殲10研制能不缺錢嗎?老航空人能不穿著破背心嗎?
當年運10下馬,一個“很正當”的借口就是“條件不具備”。所謂“條件不具備”一方面包括對自主研發技術的各種污蔑、貶斥,另一方面就是說“國家還很窮,燒不起錢繼續研發”。然而,搞“兩彈一星”的時候條件就“具備”了嗎?“條件不具備”怎么就搞出了“兩彈一星”?
運10
回顧殲10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殲10的“哥哥”——殲9的悲慘命運,因為殲10正是在下馬的殲9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56年,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新中國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
殲7還只是對米格21的仿制、改進,到了1964年的那個春天里,新中國的航空人按照毛主席“自立更生為主”的思想,在米格21的基礎上,開始走自行研制殲擊機的道路,殲8、殲9的研制任務相繼提出。當時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所以六院(航空研究院)就和601所(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6所(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共同承擔了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1965年,三機部下達585號文開始了殲9技術驗證和討論的序幕,技術要求是主要針對殲擊作戰,兼顧截擊和低空戰斗,速度2.3馬赫,升限20000米左右,作戰距離800千米,總體重量控制在13.5噸左右。這個方案最早由601所負責,601所提出了4個方案,通過比較淘汰確定為后掠55°的三角翼方案,稱為殲9IV型,提出了兩側進氣道,這個設計是比較超前的。
殲9 I-IV型
該計劃得到了高度重視,最終成為“三五”期間必保的重中之重,為此給殲9配套了910發動機(渦扇6),以及205殲擊雷達,還有霹靂4空空導彈,這些在當時國內都是超一流的前瞻項目。
以發動機為例,自主研制飛機首先要能自己研制發動機。606所的科技人員參考了墜毀的美國F4發動機和英國斯貝發動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了雙軸渦噴、單軸渦噴和渦扇三類共23個設計方案,最終篩選出910渦輪風扇發動機這個方案。這種推重比達6的大推力雙軸內外涵混合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是我國的第一次設計,即使放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十分先進的。1966年,與殲九配套的910發動機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開始樣機研制;此外,配套的205殲擊雷達和霹靂4空空導彈也開始研制。
但是,1966年冬,601所在風洞試驗中發現殲9IV方案的機動性不夠理想,又提出無尾三角翼方案,即殲9V型;此型在后來也發現存在結構和操縱方面的問題,于1968年6月停止研制殲9V型,回到9IV方案;此時606所的910發動機的研制進展卻非常順利,還于次年試制出了兩臺發動機試驗機。
1969年7月,按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601所負責殲9研制的人員戰略轉移到成都,成立601分所(就是后來的611所),與成都132廠一起承擔殲九的試制任務。
1970年6月,空軍對殲9的性能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活動半徑達到900-1000千米,重量13噸,升限25000米,馬赫數2.5,即“雙二五”方案。為了實現這個高指標,611所的科技人員做了大量分析、計算、試驗、優選,最后選定了三角翼、水平前翼、腹部進氣、無水平尾翼的鴨式氣動布局外形,即殲9VI型。
1972年,因為910發動機研制受阻,殲9險些又要擱置,611所的技術人員寫信告到了周總理那里,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項目得以繼續;1974年,910發動機經過5年多運行調試,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達到了100%轉速,進入高轉速運轉試車。(這里說明一下,910發動機就是后來下馬的渦扇6)
1975年12月23日,國家計委和國防工辦下文批準撥發追加的研制費4億元(當時的4億元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同意試制5架殲9,要求1980年首飛,1983年定型。
1976年初,611所在殲9VI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了9VI-2型方案,兩側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
殲9
上面是央視的紀錄片里的截圖,看一看殲9VI-2的氣動外形跟殲10是不是很相似?不過它的前翼是固定的,不如殲10的可操控性。以前很多人謠傳殲10是仿照什么以色列的幼師、瑞典的鷹獅,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殲9比它們早多了!
殲10C
然而不幸的是,1978年的春天,歷時14年、花費了無數航空人心血、已經成功在望的殲9項目下馬,資料入檔;1980年,本應進入發圖試制階段的殲9新戰機徹底夭亡。1981年,給殲9配套的205殲擊雷達被停止研制;1983年,渦扇6發動機研制工作全部中止;1985年,霹靂4空空導彈掛機聯試后被停止研發,轉向引進國外導彈……
殲9下馬,渦扇6自然失去裝機對象。而殲9下馬的理由,一方面是說殲9的雙2.5設想犯了左傾冒進主義錯誤,另一個理由就是宣稱渦扇6的設計有問題,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殲9及相關配套項目雖然最終大部分流產,但是卻后來的航空雷達、武器發展奠定了研發基礎;渦扇6的試驗設備和隊伍得以保留,為后來研制昆侖發動機奠定了重要基礎。
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不如買”的思想開始流行,空軍對法國的幻影2000和美國的F16產生了興趣。當時中美正處于蜜月期,引進F16似乎也變得可能,然而,美國卻要賣給中國“猴版”的F16,發動機改用陳舊落后的型號、采購價1500萬美元要賣給中國3500萬美元;再加之80年代中期以后,中蘇關系、美蘇關系逐漸開始緩和、改善,美國也就失去了“聯中抗蘇”的戰略需求,中美蜜月期結束,最終,引進F16的計劃泡湯。
美國的F16戰機
從這點講,還真得“感謝”戈爾巴喬夫,真要引進了F16,可能也就沒有后來的殲10什么戲了。
1986年的又一個春天,北京春寒料峭,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國防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這就是殲10項目。
殲10是在已經流產的殲9型戰機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繼續由宋文驄所領導的611所承擔研制任務。
1980年殲9下馬,剛剛10歲的成都611所立即就走到死亡的邊緣,項目取消、國家停止項目撥款、士氣遭受沉重打擊……為了留住年輕的設計隊伍,宋文驄不得不拉下面子從兄弟單位132廠搶到了距離投產不遠的殲7III項目,一方面解決經費問題,一方面給年輕隊伍“練手”。
宋文驄與殲7III
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上馬的殲10還是常常面臨下馬的威脅。因為殲10戰斗機各項指標很高,還沿用了殲9之前沒嘗試過的鴨式布局和電傳飛控,有人認為研發的風險系數太高。
1989年,中方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宋文驄也受邀參加了代表團。考察期間,蘇-27SK這款新銳戰斗機震撼了代表團。回國后立刻有人提出,“與殲10相比,蘇27 性能優異。……殲10干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 更合算”,還有領導非常直白的說,搞殲10就是“5分錢想上長城,不切實際”!
隨后空軍購買了蘇27,同時還引進了生產線,準備在沈飛仿制;由于擔心美國阻攔,引進蘇27的同時還大力扶持殲8-II的改進。因為經費充足,殲8H,殲8F,殲8FR偵察機等型號相繼研制成功,而殲10卻礙于經費和基礎薄弱等原因,不得不在艱難環境中苦苦前行。
偏偏宋文驄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人就是有不服輸的勁頭!
在殲10的十八年艱苦研制過程中,多位主要研制人員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成飛總經理楊寶樹為研制殲10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不幸身患肺癌,于60歲去世;殲10試飛試飛副總指揮許德罹患直腸癌,一天要便血三四次卻依然堅持工作,直至最后獻出了生命;試飛總師周自全時年已63歲,卻在試飛基地一住10個月,在現場幾次暈倒,卻嚴令隨隊醫生“不準告訴任何人”……
當然,我們更不能忘記被稱為殲10之父的宋文驄。與宋文驄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鄰居時常遇到滿頭白發的宋文驄,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到菜市場買菜,到所里上班;宋文驄既是領導又是專家,他力主技術民主,鼓勵創新;在漫長的研制過程中,宋文驄領導廣大設計技術人員,緊縮開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一步一個腳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術難關,默默地向目標邁進……
上面這段話摘編自主流媒體的報道,即便報道里沒有一句提到“毛澤東思想”,但我們從中無處不能看到毛澤東思想的燦爛光芒。
宋文驄的少年時代在日本帝國主義飛機的狂轟濫炸中渡過,與他共事的老一輩航空人都有類似的經歷,都曾經歷過苦難深重的舊中國,也曾經歷過那個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火紅時代,他們都是新中國、是毛主席培養起來的科技人才,是毛澤東時代賦予了他們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才有了殲10的最后誕生。
當然,還是要感謝美帝國主義這個反面教員,99炸館、41撞機,終于炸醒了很多人,也炸爛了“造不如買”的思維,結束了“20年不發展軍工”的歷史,這才有了殲10的持續改進以及殲20的誕生。
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因為教訓足夠深刻。
文 / 秦明 來源:子夜吶喊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秦明:“穿破背心造殲十”是老航空人的光榮,更是國家記憶中永遠的痛
2021-03-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