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耗死美國”的論調忽然在輿論場開始流行,并且受到許多人的追捧,甚至被贊為“老成謀國”之言。這種論調認為,中國的特點在于“能耗”,“耗”是“中國的贏道勝道”,“再與美國耗十至十五年”,中國就基本“贏定了”。但“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美國為什么能夠被“耗死”呢?結合“耗死美國”論提出者的上下文,以及“耗”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慣常用法,可以推出“耗”在這里的含義就是就是熬著、對急、拖延等。或者用更加學術化的語言說,“耗死美國”戰略,就是一種主張用中國的存在本身(而不是斗爭)作為對抗美國的主要方式。如果這個推論不錯的話,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對“耗死美國”論提出者的真實心理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略作分析了。
第一, 這反映了一種崇美恐美,害怕斗爭和較量的心理,無疑,這也是一種被動挨打的心理。
“耗死美國”的說法乍一聽信心滿滿,但其傳遞的暗示則是,既然“存在”本身就能置美國于死地,那么任何的斗爭(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抵抗)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一種冒險。這種“戰略”,只能把中國置于一種被動挨打的狀態,失去抓住歷史機遇獲取決定性優勢的機會。中國需要時間,美國何嘗不需要時間呢?“耗死美國”論的客觀效果,將是給留下美國從容解決自己內部矛盾、部署對中國圍堵的機會,是典型的誤國之論。從新中國的歷史經驗看,沒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偉大勝利,怎么可能有尼克松訪華?70年代初美國對中國圍堵的破局,不是“耗”來的,而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贏來的。
第二,“耗死美國”論事實上是在中國國內制造幻想,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局將自動浮現,中國將“躺贏”,美國將“躺輸”。
毛主席說過,帝國主義既是紙老虎,又是真老虎。但我們的一切戰略安排,都應該建立帝國主義還是真老虎的基礎之上,如果幻想老虎有一天自己會撞樹,不用打就會死,那必然會鑄成大錯。
“耗死美國”論其實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不過是當年蔣介石消極抗戰政策的翻版。1938年武漢會戰后,由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蔣介石的抗戰就日漸消極。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后,蔣介石抗戰就更加消極,一心要搭美國的便車。蔣介石消極抗戰的政策,主要體現除了被動應付日軍的進攻外,從來不肯主動反擊日軍,不給日軍“找麻煩”,這一政策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后果,使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受到戰敗國的對待,在雅爾塔會議被美蘇聯手出賣,不是喪失大量主權,還失去了大片領土。

有人把“耗死美國”論和“持久戰”相提并論,這是持久戰被黑得最慘的一次。持久戰的重心在于“戰”而不是“耗”。抗戰期間,單是敵后戰場,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斗就達數十萬次,解放了一億以上的人口,收復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單靠“能耗”,能取得這樣的戰果嗎?不戰斗,又怎么可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蔣介石倒是想“耗死日本”,但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負責的正面戰場,仍然在喪師失地。
中美之間的這場較量,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除了國家利益、地緣政治等因素外,還有意識形態沖突的含義,甚至文明沖突的內容,未來嚴酷的斗爭不可避免,絕無可能“躺贏”。

和抗日戰爭一樣,我們主張持久戰,反對速勝論,也反對亡國論。但持久戰絕不是消極的“耗”,在目前中國仍然處于戰略防御的態勢下,應該采取“積極防御”的戰略,包括必要時的主動出擊。在非核心利益領域,要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領域,則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如此,中國才能逐漸打破美國的圍堵,在未來幾年里,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