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G7開了個會,我按照各國的經濟實力做了個表格,體會一下,
1:對于中國來說,不算美國的話,經濟總量距離我們最近的是日本,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是其2.92倍,很快就能拉大到3倍以上的差距,也就是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和中國叫板。
對于美國來說,不算中國的話,經濟總量距離美國最近的國家是日本,2020年美國經濟總量是其4.15倍,全球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和美國叫板。
2: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是G7國家總和的38.12%, 是G7+澳大利亞總和的36.82%,是G7+澳大利亞+印度總和的34.49%。
中國把十四五規劃完成,到2025年考慮貨幣升值美元經濟總量再增長個百分之四五十,即使他們全部聯合起來,也難以對中國形成絕對的壓倒性優勢了。所以對美國來說,拜登這個任期真的很重要,一要想辦法降低中國經濟增速,二要形成反華同盟。
3:從現在來看,反華同盟形成沒有那么容易,必須要協調好責任歸屬和利益,否則各有各的利益和想法,都想讓別人先上沖前面,自己挑輕松點的活干撿便宜。
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的產品進口,結果美國加拿大跑出來占領中國市場,
就以龍蝦為例,澳大利亞去年對中國龍蝦出口被暫停,
但是2020年美國龍蝦對華出口卻從上年的8570萬美元增長到1.279億美元,其中12月份對中國的銷售額猛增至 3100 萬美元。
這是波特蘭新聞先驅報的鏈接:
https://www.pressherald.com/2021/02/21/u-s-lobster-exports-to-china-rebounded-in-2020/
相比之下,美國龍蝦在 2019 年 12 月對中國的銷售額為 780 萬美元,
2018 年 12 月為 1020 萬美元。
而背景就是在2020年11月,澳大利亞龍蝦對華出口被暫停。
按理說澳大利亞也是盎格魯-撒克遜核心盟友了,類似龍蝦這樣的和盟友的利益協調,我覺得美國是沒有處理好的。
至于印度,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之類,想協調一致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像德國每年對中國出口有大量順差,而且德國汽車在華每年銷售金額超過5000億人民幣。
而法國在西方世界內部民族自豪感一直很高,不愿意接受美國領導,法國周邊的西班牙,英國,德國,意大利,葡萄牙,荷蘭,比利時都有美軍基地,但法國就是沒有。
對于美國來說,單位里面有個人就是不服你的領導,也是難處理的事情。
4:美國的經濟總量占G7的54.2%,占G7+澳大利亞的52.36%,占G7+澳大利亞+印度的49.03%,也就是美國是主要競爭對手,擒賊先擒王,如果哪天美國承認中國崛起的現實了,剩下的就是鳥獸散。
最后以上數據是基于GDP,也就是經濟實力,我經常見網上有說對比GDP其實不太科學,大清的GDP還是世界第一呢,還不是敗了,這個是這樣的,大清是沒有完成近代化的農業國家,跟工業化國家打仗,組織能力,工業能力和軍事能力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另外我對大清的GDP排世界第一是有疑問的,如果說1840年之前排第一還有可能,尤其是在大清末期,西方國家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下,感覺可能性不高。
因為當時英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工業產能和對應的工業產值已經非常大了,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在1886年,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在1889年都已經建成了,英國在1863年已經建成第一條地鐵了,
火車,輪船,鐵路,電燈,自來水,紡織品,電話,電力系統都已經出現了,就以鐵路為例,
體會下美國19世紀的鐵路里程,尤其是南北戰爭后美國鐵路爆發性增長,當年中國就有不少勞工到美國修鐵路。1860年美國就有了3.06萬英里的鐵路(1英里=1.609公里,也就是相當于4.9萬公里的鐵路),1880年達到14.68萬公里,1900年美國鐵路里程竟然超過30萬公里。我國到2020年末的鐵路營運里程為14.63萬公里,和美國一起在鐵路里程上領先其他國家,不過也只相當于美國1880年的里程長度,可見美國19世紀的大建設。
不過美帝鐵路網曾經的巔峰已經不再了,鐵路營運里程不斷縮減,再加上沒有高鐵化速度慢,現在美國鐵路總體已經落后中國了。
從鐵路里程,不僅可以看出當時西方國家的鋼鐵,鐵路車輛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大了,也同時也可以看出其貿易的繁榮,另外鐵路建成后極大的提高了物流和人員運輸效率,其經濟會出現大發展,而同時期中國人員移動主要還是靠走路和馬匹,難以想象大清的經濟實力會比有幾十萬公里鐵路的美國還高。
再以發電量為例,我查詢了帕爾格雷夫的《世界歷史統計》,1900年德國的發電量已經達到10億度,英國達到2億度,1902年美國的發電量更是達到59.69億度,因此我真的不認為在大清末期GDP就靠農業生產還能超過西方列強。
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清末年財政供養的北洋水師,其噸位規模只是一度亞洲第一,在全球范圍看遠遠比不上英國,法國,德國等國,而北洋水師主力艦則是購買自英國和德國兩個工業強國。
回到本文,如果對比制造業產值的話,
我在表格里面放的中國+G7+澳大利亞+印度總共10個國家,
中國是這10個國家里面工業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國家,所以如果本文是按照工業增加值來對比的話,中國的情況還會更好。 從下圖可以看出(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空白是有的國家年份數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未收錄),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例在26%-28%之間, 而其余9國則在5%-20%之間。 2016年有三個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低于10%,有六個國家在10%-20%之間,日本和德國的制造業占比在這些國家中最高的,都在20%左右。 我們最大的對手美國,制造業占比只有11%多點,顯示其去工業化比較嚴重。 實際上我們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了, 制造業占GDP總量最低的五個國家是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法國,美國。發現什么問題了嗎,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法國去工業化現象都比較嚴重,這是不利于其長期競爭力的,反過來說,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去工業化嚴重,制造業占比普遍在10%左右及其以下,對我國并不是壞事。 這也是美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再工業化,但是目前看進展不太明顯,這也是前不久拜登政府出臺500億美元投資半導體產業計劃,以及2.3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拜登的講話中,中國成為了美國出臺這些政策的最大外部刺激來源,這也反映了競爭能夠帶來好處,就如同我們要感謝美國的外部壓力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內部統一思想的問題一樣,美國也要感謝我們的發展帶來的競爭壓力,也在幫助他們推進內部改革。 我國現在在半導體,疫苗,制藥,電動汽車,航空航天領域投入都很大,從長期來看,只要我們沉得住氣,不犯大錯,保持住經濟增速,中國崛起其實總體上是比較穩的。 對中國來說,核心還是內部問題的解決, 從歷史上看,成功崛起的大國,都是專心把內部問題處理好了,同時對外不好戰,為國內和平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一戰和二戰美國都是打到半路才參戰,感覺美國人就是來摘勝利果實的,其實這從國家發展和利益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管是2020年的中印邊境,還是現在臺灣的蔡英文政府,都在不斷拱火, 都說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狐貍和狗雖然看起來很囂張,讓人生氣, 但是真正的對手是背后的老虎和人。從我們的反應來看,是有耐心的,是沉得住氣的, 從本文的數據分析也可以看出來,我們真正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 我們現在最核心的任務是國內的經濟和軍事能力發展,我們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相比西方的差距越小,各種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解決起來會越是容易, 冷靜,專注而沉著的人最終會獲得很好的回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