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7月19日,美國和歐盟、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日本和其他多個北約盟友發表聯合聲明,稱中國國家安全部利用“非法招募的黑客”在全球范圍內從事了一系列破壞穩定的個人利益活動。同日,美國司法部表示,對4名中國公民發起起訴,理由是這些人實施了針對美國和海外數十家公司、大學和政府機構的全球黑客行動。司法部的聲明指,這4人中有3人為海南省國家安全廳官員,另一人則為國安“幌子公司”技術人員。美國策劃的類似抹黑中國的活動已屢見不鮮,但這次卻有所不同。其很不尋常的栽贓中國國家安全機關,且同日“三連擊”,除采取上述措施外還指使歐盟理事會發布了另外一份聲明,指責中國利用微軟的Exchange服務器進行了網絡攻擊。今天“小貝說安全”帶你直擊這一突發事件,并分析事件背后的美方意圖。
眾所周知,美國是真正的“黑客帝國”,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攻擊發起者。斯諾登當年曝出美國的“棱鏡”監聽計劃后,全球嘩然。就在不久前,媒體披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通信電纜,對瑞典、挪威、法國和德國的高級官員進行監聽,目標多達數千高官。前幾日跟在美國人后面上躥下跳罵中國的許多歐洲,也正在被監聽之列。但這些國家一直敢怒不敢言,最終不了了之。
但美國卻毫不自省,近年來更加熱衷于炮制“中國黑客威脅論”。大洋彼岸每一次搞事情,我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都會予以嚴厲駁斥。這里不再對此類事件做一一回顧,反倒是美國此次栽贓中國國家安全部的意圖值得關注。筆者當年參與了中美關于多起網絡攻擊事件的交涉,結合當時的見聞,從幾個方面剖析此事要點。
一、美國是怎么想到“起訴”中國敏感部門人員這一招的?
美國在栽贓陷害的這個套路上絕對是老手,駕輕就熟。但以前的手法影響不大,多以媒體爆料、官方聲明、外交磋商為主,起不到更好的栽贓效果。到了2012年,美國人終于想出了一個新招——那就是通過司法部高調起訴,而且起訴的對象是中方敏感官員,這樣容易在全球制造轟動效果。
出主意的這個人叫劉易斯。他的身份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學者,實際上是美國總統關于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參謀。《在第44屆總統任內確保網絡安全》和《從認知到行動——第45任美國總統安全議程》都出自此君之手。
但什么時候發動第一起訴訟,著實讓美國人絞盡腦汁。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這被認為是一次重要的機會。在領導小組成立不久的5月19日,美國司法部高調宣布起訴5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理由是解放軍對美國進行商業竊密,并煞有介事的貼出了5個人的照片。
此事果然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面對史無前例的挑釁,中方迅速采取了激烈的反制措施,宣布中止同美國的一切涉網對話。近日“滴滴事件”中引起公眾熱議的網絡安全審查制度,最早就是在此期間,于2014年5月22日由新華社向全球宣布的。
事后,美國人對此進行了復盤。始作俑者劉易斯認為,事態的發展有些失控,影響超出了美國的預料。劉易斯后來寫了篇文章,認為該事件總體做的“挺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中方反應過于激烈。劉易斯認為,應該事先和中國人通氣,“做好溝通”,以便讓中國有個思想準備。
但嘗到甜頭的美國人,是斷然不會放棄這一手法的。此次向中國國家安全部下手,而且拉上了盟國,并讓歐盟遙相呼應,這也算是有了些“新意”。
二、美國多次故伎重演,那些起訴案后來怎么樣了?
自2014年“519事件”以來,美國起訴中國“黑客”的案子已有多起。盡管荒謬絕倫,我國政府也都表明了堅決反對的態度,但這畢竟是美國祭出的司法重器,戰術上我們也需重視。
問題一直都在:這些案子后來怎么樣了?有何后果?對中美網絡關系影響幾何?
事實上,這些案子依然在那里。也就是說,美國一直沒有撤銷對這些中國官員的起訴。當然,美國司法部發起的只是“起訴”,按程序被起訴者可以應訴,可以打官司。但美國司法部本來就是無中生有、胡說八道,“應訴”本質上是個“偽命題”。以美國一貫的“流氓”作風,其從不忌諱在第三國抓人。這就意味著,這些中國人不能去美國,也不能去“五眼聯盟”國家,甚至不能去美國的盟國。
“519事件”發生后,中方中斷了與美方的網絡對話渠道。但此后中美網絡對話又逐漸恢復,那么中美雙方是怎么討論司法起訴這個問題的呢?答案很簡單,美方又耍無賴了。他們的說法是,美國司法部的起訴固然對中美關系造成了影響,但美國是“三權分立”國家,聯邦政府不能干涉司法,也無法強制要求司法部撤銷起訴。美方強調,政府高度重視與中方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合作與對話,奉勸中方要將政府與司法分開。
美方的狡辯再次證明了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巔峰對決、實力為基、韜略取勝。
但美國人不要忘了,中國人是韜略的祖宗。
不知這篇公號文章劉易斯能不能看到,我們建議他給美國總統上報一個情況:中國全國人大已經在今年6月10日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且自公布之日起即實施,史無前例地沒有留過渡時間。恐怕,美國人以后再玩這套,沒那么好使了。
三、美國“賊喊捉賊”,他起訴中國官員的法理是什么?
有人說,美國人在世界上到處煽風點火,動不動就建網絡部隊、搞網絡監聽,怎么還有臉起訴別人?
也有人說,這是美國霸權主義的一貫表現。但問題遠非如此簡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風云激蕩、秩序變遷,即使如美國曾霸氣沖天,如今也得假模假樣尋找法理支持。
這個“法理”就是美國人試圖確立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核心就是要把網絡攻擊分為合法的和非法的。
美國人的邏輯是這樣的:每個國家都有軍隊,每個國家都有情報行動,既然如此,為什么網上不能有?現實中合法的東西,網上也應當合法。因此,只要網絡攻擊是出于軍事、國家安全、反恐、情報目的,就是合法的,國際法應予承認;只有一種行為在現實中是不合法的,故而網上也不允許,即竊取商業秘密。
這就是美國政府從來都對自己發起的網絡攻擊理直氣壯的原因,因為他認為都是“合法”的。而且,自美國決定指責其他國家的第一天起,其措辭中永遠有“商業領域”、“商業竊密”等前綴,即別人干的都是非法的。
這確實很有迷惑性,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2018年末,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曾入侵華為深圳總部的服務器并監聽華為高管通信的消息。對攻擊華為這樣一家商業領域的民營企業的行為,美國情報機關仍解釋為“出于國家安全原因,因為要了解華為與中國政府和軍方有關聯的證據”。那么,還有什么不是美國政府口中的“國家安全”呢?
所有美國干的都是合法的,他可以在全世界搞攻擊、拿數據。其他國家呢?美國說你搞攻擊你就搞了,而且是非法的。這就是美國起訴中國人的深層次邏輯。
四、美國到底有沒有證據?怕不怕謊言被揭穿?
美國的“遮羞布”被我們揭得差不多了。但還有最關鍵的也是很多人諱莫如深的問題:美國人真的有證據嗎?
討論這個問題前要看到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美國根本就不在乎證據不證據的。因為中國人是不可能應訴的,上下嘴唇一碰隨你怎么說了。而且,美國最關注的是制造輿論,反正具體的技術問題也沒多少人去深究。
但裝總還是要裝一下的,美國人不怕被雷劈,就當飛仙渡劫了。于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美國指責中國搞網絡攻擊的報告。這些報告往往篇幅很長,并極為“詳盡”地描述了所謂的攻擊過程。以此證明,報告的寫作人是“負責的”、“認真的”,自然也是有把握的。
然后呢,美國人會在其中植入中國元素。這倒是個技術活,例如,美國人對攻擊工具做了同源分析后,發現其是將中國四川的一個黑客發明的工具改造而來;竊取數據后,攻擊者回傳數據的首跳地址雖然在其他國家,但這個地址以前被中國人租用過;甚至,每當北京時間9點到18點間美國受到的攻擊高發多發,這也被美國人說成是“中國人上班了”等等。
“只要中國過春節,美國受到的攻擊就斷崖式下降,還說跟你們無關!”當年筆者被一位美國官員這么質問過。“那么,我們要回去看看圣誕節時中國受到攻擊是不是也斷崖式下降”,當年的中方代表這樣回復他們。
經常也有美國人找上門來,煞有介事地抱來了很多所謂的“證據”。細看內容,也不過爾爾,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證據。有一次美國人被追問急了,來了一句詭辯“你們要知道,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證據都給你們的,因為我們要保護情報源和溯源手段”。
溯源手段的確是個重大問題。于是我們問美國人:攻擊溯源的難度非常大,美國人取得了哪些突破?怎么證明你的結果是可靠的?他們答復道:“我們還有人力手段做補充。”
人力手段?美國你還想干什么?
來源:小貝說安全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