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好論文都出國了”!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期刊,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中國高質量論文都出國了。
一、沒有優秀期刊
中國苦于沒有自己好質量的論文統一期刊久矣,無論是大學職稱,還是學生畢業論文,各高校也把外國期刊奉為圭臬。論文改革、期刊改革,勢在必行。
“好論文都出國了!”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在7月28日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再次成為焦點。中國學者的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首選在海外的著名期刊上發表,這是由于國內期刊影響力不足造成的。
與其單純呼吁科研人員把論文發在國內期刊上,建立自己對期刊的評價體系,尤其是按照不同的學科領域來建立相關的評價體系,是一條更好的路徑,也是國內學術共同體近年來一再呼吁的。
從學術角度看,好論文一味“向外走”,劣幣驅除良幣,必將導致優質內容供給不足,讓中文期刊價值在國際學術領域受損。
據報道,近30年來我國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發于國外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整體較弱。如果說一兩篇論文的外投,還可被視為個人選擇,那么當論文外流成為一種學術領域的普遍現象,恐怕就有學術評價導向的問題了。且看我們當前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錄用條件、項目扶持、職稱評聘、待遇激勵等方方面面,“洋文憑”、“洋期刊”價值都高于中國期刊。
二、亡羊補牢
為了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部分優秀的全國學會通過政策引導,推動高質量中國科技期刊與國外高水平期刊在科技評價中等效使用,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
中國航空學會試圖經過這樣的努力,形成一套標準科學、分類合理、規則公平、共識度比較廣泛的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推動國外和國內的優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具有等效的作用。
滿身“土味兒”也不意味著就會“掉價”。袁隆平、屠呦呦等成就卓越的大科學家,都是所謂的“土八路”,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等重大學術成果,也都是發表在中文期刊上而被世界認可的。事實證明,“土”或“洋”并非斷物識人的唯一標尺,學術評價不是貼標簽,重要的不是看研究者是何出身、論文所投何處,而應是回到學術本真中去,從科學角度評判研究有無價值、有何價值。
雖然在不少科研領域,我們仍處于跟跑、并跑的狀態,但越是如此,就越要做出更多探索,打造屬于自己的頂級學術期刊,建設更完善的學術評價機制,將實際紅利放到科研人員手心里,營造更好的科研生態。
三、數量與質量
中國高校每年科研收入超過2000億元,中國大學產出學術論文數量全球數一數二,專利數量也是全球數一數二,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卻被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每年高校科技經費總支出高達2000多億元,這些成果轉化的收入,僅能覆蓋成本的2.5%。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雙一流”大學擁有的發明專利超過25萬件,其中,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都超過了2萬件。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1年-2020年,其國內專利發明授權數超過1.6萬件,有效專利近萬件,美國專利授權數達到1539件,位居全國高校之首。
國家補貼政策獎勵專利、高校教授績效與專利數量掛鉤,導致一些師生為了利益和“任務”,輸出各種沒有應用價值的“專利”,也就是所謂的騙補助、評職稱。
因此到了2020年,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三部門聯合發文件,提出停止獎勵專利申請、專利授權,鼓勵發明人進行專利轉化,提高轉化收益比例,對評價機制的錯配進行糾偏。
連世界高校排名第2,以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聞名的斯坦福,2020年有效專利為2117件,僅為清華大學的20%。但清華的專利轉化率只有9%,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作者:中生 來源: 師生微信公眾號(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繼李紅良被免職后,實名舉報者饒毅,再出一記重拳,中國學術界最悲壯的時刻來了!
2021-01-2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