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月 上海臨港報道突破集成電路“卡脖子”技術話題火熱。9月15日在第二屆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圍繞自主EDA工具研發、大尺寸晶圓制造、自主微觀加工設備、自主設計IP、第三代半導體等話題進行討論。
會議透露,集成電路的全產業鏈已經在國內建立,部分“卡脖子”問題有所突破。此外,當前資本市場對集成電路產業關注空前,正支持一批企業形成“龍頭俱樂部”。不少專家認為,一個國產化的生態圈以及中國自己的行業標準,也正在培育形成中。
“綱舉目張”突破EUV光刻機難題
在芯片先進制程已經走向3納米的今天,不少人處于被EUV(極紫外)光刻機“一劍封喉”的悲觀情緒中,但中國業界正在展開系統性的突破,可有“綱舉目張”之效果。會上,專家提出關注先進封裝、加強微觀加工設備發展等建議。
“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先進封裝是發展自主高端芯片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明在演講中如是表示。她也是復旦大學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院長。科創板上市公司中微半導體設備(688012.SH)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志堯也指出:“當前大國博弈的關鍵點在設備限制。”但他認為,不要一味因循“外國人走的路”。
“摩爾定律”支配市場超過50年,令從業者們一直集中精力探索“更小的晶體管”。不過,劉明院士提出:“單靠尺寸微縮推動計算機高速發展的紅利空間在逐步縮小。”她指出,目前應從架構上實現性能突破。
劉明介紹,在同等工藝節點下,采用先進封裝進行集成,可以起到“相當于一代技術進步”的效果。因此,她建議,若要發展高性能芯片,則需要關注先進封裝。
由于起步較早,歐美國家目前掌握絕大多數半導體先進工藝,但尹志堯建議不可完全跟隨“外國人的設計”。他稱,用戶最終考慮性能、性價比,找到突破也可進入國際三強。
尹志堯介紹,目前中微半導體設備自主研發的甚高頻去耦合反應離子刻蝕,已經取得滿意的性能,而自主研發的雙反應臺概念也令制造成本具有明顯的下降。
尹志堯認為,當前設備端在半導體工藝中地位愈發重要,呼吁更強的資本投入。他稱,過去按照年產值計算,設備環節在整個芯片產業中只占據十分之一,但有關比例正在提升。
他解釋,隨著半導體工藝的進步,例如閃存從2D時代走向3D時代,整個工藝的過程長達上千步,其中刻蝕設備的參與占比從過去大約20%上升至如今的40%至50%。
國產EDA和大晶圓明顯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EDA軟件一直被視為具有“大腦”地位的作用。而晶圓則猶如行業“糧食”,自主化晶圓能令國內從業者擺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從業人士表示,目前國產EDA正在進行逐步突破、已有不少完全自主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工具,此外,晶圓方面正在設法實現12英寸晶圓制造的質量和數量突破。
北京華大九天于本月2日在深交所創業板“過會”,即取得上市資格審批,即將成為中國“EDA上市第一股”。該公司董事長劉偉平介紹,目前華大九天已經能提供模擬芯片設計的全流程EDA工具。
劉偉平介紹,針對模擬芯片,目前華大九天的EDA全流程工具可以在電路仿真上支持最先進的5納米制程,其他工具則支持28納米制程。針對數字芯片,除個別工具以外均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支持5納米制程。針對平板顯示電路,同樣也可提供全流程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針對晶圓制造,他表示目前已經有國內領先的重點工具。
劉偉平稱,目前華大九天的人員、業務規模占據整個國產EDA市場的“半壁江山”,現已實現商業化產品20余種、并正與行業頭部企業形成緊密戰略合作關系。
除了EDA軟件,晶圓、尤其是直徑超過6英寸的“大晶圓”,目前是國際先進制程芯片的“兵家必爭之地”。步入2021年以來,尤其是在汽車、電子設備等多領域燃起的“缺芯”危機,多數都來自在晶圓廠環節的爭奪。
“中國在生產直徑8英寸和12英寸晶圓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缺口。”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硅產業集團(688126.SH)執行副總裁兼董秘李煒直言。
李煒指出,當前行業對12英寸晶圓的需求強勁,嚴重供不應求。因此,從業者目前不僅是要解決“卡脖子”的質量問題,還得保證量產滿足市場需求。12英寸晶圓目前也代表全球先進制程芯片的使用方向。
然而,李煒強調防止市場“過熱”,尤其避免盲目擴張,因“大晶圓”技術壁壘具有相當的挑戰。他形容12英寸晶圓的技術是“挑戰人類工藝極限”,打比方而言,其納米顆粒控制技術就猶如“在整個上海市找到一枚一分錢硬幣”。
呼吁形成中國自己的生態圈
“生態圈”一詞成為行業高頻詞匯。小小芯片走進千家萬戶,靠的是一整個產業“朋友圈”的互相拉動。行業人士表示,欣喜地看到國內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一個不被國外市場掣肘的新生態圈正在形成,同時也呼吁中國從業者參加到新的行業標準制定中。
知名半導體投資基金華登國際董事總經理黃慶指出,中國市場具備最完整的產業鏈、其他國家無可匹敵。黃慶表示:“自從中國自己的大型電子終端公司出現,陪著大客戶成長已經變成中國半導體公司發展的主線。”他稱,期望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公司實現年收入的突破,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一個“10億美元俱樂部”。
深圳中歐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俊也直言,若想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取得領軍地位,則需關注標準制定、生態圈建設這兩件事情。他直言:“未來的標準和生態圈一定是兩套,美國標準和中國標準。”
不過,快速發展并不代表盲目擴張,市場人士也呼吁“生態圈”提高質量把控。
“在看重產業規模的同時,也要關注高端,因為只有高端品牌手機上的芯片才有足夠的規模和利潤。”格科微電子 (688728.SH)董事長兼CEO趙立新表示。趙立新強調,要驅動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發展,必須有足夠的利潤,再將利潤投入到更高端的研發中。
在上一個半導體大爆發的階段,智能手機成為了最重要的終端,令成千上萬的芯片公司圍繞著它不斷“掘金”。不過,行業專家認為未來的“生態圈”里將不僅僅只有手機,更將是“云、管、端”上更豐富的“開花”。
中科院院士劉明指出,智能物聯網時代里百家爭鳴,未來要滿足未來多樣性市場的需求,“中國在強大市場推動下,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技術標準和生態。”關注第三代半導體的瑞能半導體首席戰略和業務運營官沈鑫表示,交通通信化、通信電子也將是驅動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
中國芯片產業目前正迎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格局,市場人士最后提醒,從業者應當保持冷靜、遵從行業發展規律、將行業做好做深。劉明指出:“追隨熱門很難形成學習曲線,也非常不利于這個行業的發展。”趙立新亦強調,從業者應保持投入合理,在當前格局中努力找到生存空間。
上海臨港打造“東方芯港”
自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于2019年8月20日掛牌成立以來,臨港在集成電路產業上,正在逐步打造與張江并舉的“雙核驅動”,千億級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翁愷寧表示,正圍繞著新片區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高端引領,全面發展,創新卓越,跨界融合”這十六字方針,推動建立“東方芯港”,以響應自貿區發展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戰略的重大承載基地。
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將發展成為臨港新片區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
翁愷寧指,臨港集團將加快構建“10+X”的產業布局,即在前沿產業區1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范圍內,重點布局集成電路制造、核心裝備、關鍵材料、第三代半導體和高端封測等產業基地,重點建設一批總規模超過50萬平方米集成電路專用標準廠房。而“X”則包括在國際創新協同區重點布局公司總部、研發辦公、高端芯片設計和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在綜合保稅區重點布局保稅研發、保稅制造、集成電路貿易流通服務。
翁愷寧稱,將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強化政策策源能力,聚焦汽車電子、國產EDA、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重點領域,積極布局科技創新型的平臺和專業型的孵化器,協同攻關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處長張彤指出,臨港新片區將積極發揮全鏈謀劃、政策服務、創新體系三大優勢。將臨港新片區打造成為上海集成電路雙核驅動的新引擎、中國集成電路自主創新突破口和世界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承載地,力爭到“十四五”末,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一千億元,占到全市總產值的五分之一,相當于臨港地區的六分之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頭條號(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