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導語:有公知總讓我去中國的農村看看,說那里還很落后,遠遠比不上國外的靚麗,說去了農村我就“吹不了牛”了。然后,我就真的去農村看了看,感覺說話更有勁了,腰挺得更直了。今天,我是來告訴這些人,中國農村正在發(fā)生的那些變化。這次出行,讓我重新認識了中國的農村——以前談中國新農村,那真是謙虛了。
1:落后的烙印
中國的農村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是很落后的。我是農村的娃,自小有記憶起,閩江河谷里的故鄉(xiāng),就是又臟又窮的模樣,村里是四處飄散著塑料垃圾的,狗和雞鴨的糞便總能時不時出現在路邊,稍不留神就能踩上一腳,然后伙伴們便會在一旁嬉笑:嘿,你走了狗屎運。
村里唯一一條硬化的路是國道,它細窄得像是山路,布滿了坑洼,天晴的時候車一駛過,便是漫天黃沙。為了防止漫天黃沙的侵害,村里人還想了個奇招:多吃豬血,治沙。管不管用我不知道,村口“信息情報站”的大媽們都是這么說的。
那時候村里還多是土石路,去祖母的家,有好幾公里的路都是黃土混著石頭,那種石頭有大有小,不少是帶著尖銳的棱角的,大車往上走,很容易扎胎,底盤不高的私家車,偶爾還能被石塊卡住。人走在上面,也硌腳,很是難受。
晴天里最怕有風,一陣疾風吹過,那眉眼里便都是沙了。最擾人的是下雨天,滿路都是漿了的泥水,尤其是天寒的時候,走在那陰潮的路上,又冷又粘,難受得很。
記得有一年父母把我寄養(yǎng)在祖母家,還只有七八歲的我要自己走上幾公里的土石路去村里的小學。那年的冬天是極冷的,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夾雪,樹頭掛著泛白的雪花,地上淌著冰冷的雨水。那將凍未凍的雨水里,混雜著偶爾可見的小冰渣,再混入些路基里的黏土,讓人寸步難行。偶爾還刮幾陣大風,把本就修補過的破傘掀了個稀爛,然后不知何處跑來的幾只惡犬,朝著陷在泥路里的我圍了上來。
我一驚,一面撿著地上的石頭胡亂地砸,一邊在泥濘的土石路上飛跑,還一邊跑一邊哭,全然不顧冷不冷了。跑到祖母家,傘也丟了,臉也花了,哭聲響透了半個山谷。我厭極了那破落的周遭。
同樣印象深刻的,是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個來自巴西的洋人來到我們村里。那洋人手里揣著一臺“可以把照片傳回美洲的相機”,神得很。他身邊帶著一個中文翻譯,那個中文翻譯帶著那老外在村委的大堂里展示著西方的各種“洋先進”,村里人對他們手上的那臺相機贊嘆不已,也對他相機里的國外農村生活,羨慕得頻頻稱贊:屋里家電整整齊齊,外面環(huán)境干凈整潔,咱們中國人,要過上那樣的生活就好了。
上圖:歐洲某滑雪場附近的別墅群,郎君現場實拍。
后來,村里有幾個年輕人去了國外,發(fā)了財的在美國住上了郊野別墅,開上了好車,回村探親的時候村,請了個戲班子在村電影院里唱了一周,村里人也高興,敲鑼打鼓地“熱烈歡迎”。我爸那幾個村官,還把那發(fā)了財的“洋海歸”叫到了村委聊了大理想,我在一旁靜靜地聽著:這國外好啊,美國特別好,我就住美國農村,那個干凈的樣是我們這沒辦法比的,人家那設施啊醫(yī)生啊,很完善的,最牛X的國家嘛。
吹完幾天牛,走的時候,這幾個滿嘴“美國好”的老鄉(xiāng),又帶走了幾個年輕力壯的青年,說是去美國過上流的生活去了,但后來怎么樣誰也不知道,他們就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再也沒有消息。
后來,長大后的我也去了遠方的“先進國度”,臨走時對故鄉(xiāng)的印象也并無太大的改觀:不過是多了些硬化的路面,衛(wèi)生環(huán)境還是堪憂的,臭水溝子的惡臭讓人厭惡,沿街的塵土和散亂的垃圾讓人生不出熱愛的心緒,滿目風景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既視感。
2:迅猛的變化
在國外那幾年,我與故鄉(xiāng)之間,是近乎隔絕的,打開國外的衛(wèi)星地圖查看,也只是多年前的老畫面。關于故鄉(xiāng)的一切信息,都只能通過家人通話的聊天內容,略知一二。印象里,那幾年總能聽到些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消息,有關于環(huán)境整治的,有關于網絡建設的,有關于道路修筑的,還有關于掃黑除惡的······
但口頭上的描述,很難讓遠在異國的我切實地感受到故鄉(xiāng)的變化。我所接收到的信息,多數是西方媒體鏡頭下“糟亂的中國農村”。有時候,我的那些外國朋友,還會和我一起看關于中國農村的新聞:環(huán)境污染嚴重,基礎配套設施落后,人權問題突出。經西方媒體一報道,我都有點覺得自己“身世可憐”了。
但我心里還是清醒的:在當時中國的農村的確比不上歐美的先進,但也不至于被描繪成人間煉獄。
所以,我總是和那些洋朋友說:沒有那么糟糕,中國的農村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那時候,我腦海里的中國農村是“大多不富裕、衛(wèi)生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而在我身邊的洋朋友眼里,中國的農村是“極度貧困、環(huán)境骯臟、極度破敗”的。
說實話,如果把我印象里的故鄉(xiāng)和我親眼所見的發(fā)達國家農村來比,得出的結論應該也是如上的。
但一切,都不是固化的。幾年時間,我在的遠方一成不變,但我思念的故鄉(xiāng),卻已地覆天翻。
幾年后回到故鄉(xiāng),是我堂兄來接的我。我是從上海入境后坐高鐵在家門口的車站下的車,記得當年走的時候,告別祖母后,自己是坐一個多小時大巴到市里,再轉高鐵去到的上海,不想這般快,高鐵就通到了縣里,配套的公交、公路設施也一應俱全。聽說周邊幾個縣市,是縣縣通高鐵。我當時還感慨:咱家門口這小高鐵站,比得上歐洲的區(qū)域樞紐了。
上圖:中國某縣級高鐵站。
我清楚得記得當初歸來的震撼感:江上又架起了新的大橋,國道和村道都拓寬了近一倍,高速公路幾乎實現了“鎮(zhèn)鎮(zhèn)通”,糟亂的村子,被改了統(tǒng)一的粉墻黛瓦色調,路上干凈得尋不見垃圾,溝渠的水清得讓我懷疑“這不是我的故鄉(xiāng)”。
更讓我驚訝的是,日常開放的健身館、小橋流水的公園、休閑農莊也全都建了起來,通往縣城的道和村里的路,全鋪上了柏油,縣里更是直接修了一條六車道的快速路,直通各個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沿路不少村民的房子都修成了小別墅——那哪里是個村子,簡直就是西方富豪區(qū)的度假療養(yǎng)中心。這樣好的地方,在我熟悉的西方,那必得是富人才配擁有的。
“不止我們村,往上幾個村,往下幾個村,都是一樣的情況,對岸的那個村是最好的,他們是福州百強示范村,他們村是搞電子產品和船舶的,我們村是加工果汁的,人家比我們這頭富多了”,這是父親和我說的原話。
上圖:福建福州、廈門等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村民自建農村別墅。
那年,我跑了周邊的很多村鎮(zhèn),除了驚嘆,就是疑惑:這些年,這里的農村都發(fā)生了什么?在我當初年少的意識里,我從未想過自己的故鄉(xiāng),會變成這般“夢中的模樣”——往海邊走,那是成片的農村別墅,往山里去,那是炊煙渺渺、通了5G和柏油路的僻靜故土。這些地方都不是什么富人區(qū),住著的都是我熟悉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
3:地覆與天翻
當然,我也知道自己的故鄉(xiāng)處在福建發(fā)達的板塊,所以那里的變化不具備普遍性。我和工作室的伙計表達了“想去真正的山里頭看看新農村的驚天變化”的想法。伙計一尋思,就和我說:去下黨,那可是福建曾經最落后的地方之一。
于是,我們驅車數百公里,去了大山里的下黨。
很多人可能不解:福建哪有什么大山呢?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qū),福建其實是個“山國”,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河谷和沿海的少數平原外,全是綿連不絕的山,且川流繁多。一些藏在大山里的村子,在過去近乎與世隔絕,所以也窮得叮當響。下黨村,就是這樣的一個“偏遠山村”,暗自守在閩浙交界的大山深處。
去到下黨村之前,伙計一直提醒我那地方極其偏遠,還屢屢強調自己多年前去的時候感慨的“山路奇險”。去的時候,我們走高速先到的當地的縣城。由于是夜行,在車過沿海線往下黨方向的山區(qū)里去之后,四周便是全然的漆黑,很長一段時間看不見一丁點光。
在車上,我與伙計說:這路黑得可怕,比青藏高原上無人區(qū)的夜路都黑,不僅沒有人家的燈火,就連天上的一丁點星光也被周遭的山擋了去。好在這山里的高速公路修得直,是下了血本的用橋梁和隧道貫接起來的。我們最終在夜里安全抵達了壽寧縣城。
在縣城做了簡單休整后,次日天明,我便和伙計出發(fā)去下黨。考慮到山路難行,我們預留了大把的時間。伙計出行的時候,還不斷重復著說:今天就讓你看看什么叫大山里的路,那路都是臨著懸崖的,就像我們以前走橫斷山一樣(此前我們曾開車進過橫斷山區(qū))。
我聽著,表現出了很期許的樣子,還腦補著“高崖鳥鳴澗,山路十八彎”的壯麗景色。
可車開了半天,好像一直沒見到啥“天險”的路段,而且路也怪好走的,不僅直,路邊還種滿了花花草草,那交通狀況好得,不像是山路了。后知后覺的伙計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走后的這幾年,這里的“大山深處”,早已變了模樣,路邊散落的村子被翻修了一遍,兜轉難走的山路被“掰”直了。
上圖:沿途看到的山里普通的村子。
上圖:施工人員正在清理山路邊上的滾石。
上圖:通往大山里的路,用橋梁“掰直了”。
我這一路上是非常感慨的,抬頭是崖壁上的通訊塔和高壓電塔,低頭是平整干凈的崖谷山路,兩側是修得干干凈凈的山區(qū)新農村,那畫面驚得我沒忍住脫口而出:這樣的地方也有人管哦?(在福建,這種地方已經是極度偏遠的了,通常不會有人提起)
沿途山區(qū)的農村畫風已經讓我非常驚訝了,而更讓我驚訝的,是我們的目的地:下黨村。
路過一個古廊橋,便進到了村里。村里修了一條干干凈凈的柏油路,路的左側是公園和茶園,茶園往前便是村民的聚居區(qū),村子前面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中群魚共舞。仰頭是天朗氣清,側目是鳥語青山,低頭是清風點水,滿眼盡是“和美人間”。
更令人驚喜的是,村里的山坡上架著5G信號塔,不遠處還設了一個網絡直播間,新時代的“中國技術”,讓這里與外頭的世界,聯系得更為緊密了。
上圖:村里已經用上了世界頂尖的5G技術。
上圖:大山里的“數字鄉(xiāng)村”智能屏。
上圖:村里的垃圾車和垃圾分類回收點。
“以后啊,咱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這么美的”,伙計得意洋洋地對著我說。我聽著伙計在那說,心中便也想起了自己那山清水秀、四通八達的故鄉(xiāng),默默地應了伙計一句:不用等以后了,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我和伙計一面臨著村里的步行道走,一面感慨著自己這些年來看到到的農村變化。我一面走著一面和伙計說:這樣祥和、美麗、治安良好、設施齊全、與時俱進的農村,在中國以外恐怕很難找到。在西方那些整天吹噓好山好水的發(fā)達國家,除了富人區(qū),底層平民哪里享受得到我們這樣好的生活環(huán)境。至少過去這幾年,我沒見過。中國的農村,真的不差。
視頻:下黨村航拍掠影,來源:林小郎。
寫在最后:
“下到中國農村看看吧,那里還落后得很”,這句話,是我過去常聽到的。過去這幾年,我經常通過自己的經歷來講述中國的復蘇與西方的日漸衰弱,但每每談起這樣的話題,就總有人勸我下鄉(xiāng)看看。他們似乎在極力佐證一件事:中國的農村,還是極度臟亂差的模樣,他們想用中國農村的落后來否定中國人走的特色道路。
我的做法通常很簡單:去就去,到現場去看看,事實勝于雄辯。去年我和伙計去了橫斷山區(qū)、湘西山區(qū)、藏南谷底、藏北高原、青海戈壁、黃土高坡、華北平原上的農村,今年我和伙計去了黑龍江、廣西、貴州、四川、江蘇、浙江、江西的農村,我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平原到山地,從高原到湖海,我們的切身感受是:在中國都市崛起的同時,中國的農村也在迅速趕超那些所謂的“先進國家”,我們不能再用“落后”的字眼來看待廣大的中國農村了。
上圖:江西撫州新農村一景,圖源:郎言志。
上圖:湘西的高鐵、高速與邊上的新農村。圖片引用自人民網、懷邵衡鐵路公司。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農村全然先進了,硬件的補足并不代表全無問題,軟件的完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關于教育、關于醫(yī)療、關于精神文化等等。而且地域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蘇浙閩等沿海地區(qū)的農村有家家戶戶住別墅的,陜甘寧等西部省份的大山里還有剛剛脫貧買不上好家電的村民·····地域的差異是顯著存在的。但就目前來看,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不是嗎?
我是那個小時候走在故鄉(xiāng)的泥水路上凍哭了的孩子,也是那個長大后望著煥發(fā)生機的故鄉(xiāng)而感慨萬千的福建后生仔。我很慶幸,我見證了這一切。
作者:劉斯郎 來源:郎言志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