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生活長大的村里只有一家商店,村里人都叫它老江商店,就杵在馬路邊上,我感覺它里面什么都有。長大了點兒的我就負責給家里買醬油、買醋、買菜,當時普通話說得不怎么樣,能聽懂一些,但是不太會說,所以每次過去買東西前先要在心里默念幾遍。當我買土豆、醬油、白菜、辣子之類的蔬菜時,是不用去默念的。因為土豆又叫洋芋,維吾爾語里也叫yangyo,醬油維吾爾語叫jiangyu,白菜叫basay,辣子叫laza。感覺很親切記得牢,因為這些維吾爾語的詞都是從漢語吸收進來的借詞。
小時候這種借詞遇到的很多,桌子我們叫zhoza,戰士我們叫jiangqi(戰的音譯再加qi),衙門我們叫yamul,可以舉的例子很多很多。
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維吾爾語里的漢語的借入詞被嚴重擠壓,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減少,這背后是怎樣的細思極恐呢?!今天,我嘗試去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當然,我本人不是權威機構,也非專家學者,知識儲備、理論知識都有限,所有思考都是根據我自身的經歷思考而來,不一定都對,但都是我的所思所想。如大家覺得不妥,僅供參考,也請別給扣帽子。
1
人類的語言不只是交流工具!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傳下去。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特定的環境必然會在語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
劉慈欣是我最喜歡的科幻作家之一,最近翻譯了他的《流浪地球》,讓我受益匪淺。尤其對于語言和語言的表達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有了我腦海中的三問。
在翻譯《流浪地球》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維吾爾語在科幻領域的詞匯量少得可憐,要么就是直接音譯英語詞匯,有些過于繁雜難懂,我一般都用大家熟悉的漢語進行了代替。有幸讀過維吾爾語翻譯的四大名著,真心覺得老一輩翻譯的真好,后繼乏力啊……
這是為什么呢?
前幾年,我很喜歡喝卡瓦斯飲料,尤其去伊犁河游玩兒,喝了點高興之余,幾個朋友爭論起來這個卡瓦斯是維語還是外來節詞這個問題。曾經習慣了說白菜維語里叫bacai,辣子叫laza,但是現在都有了很繞口的叫法。很多朋友說最近這兩年維吾爾語里阿拉伯語、英語的借詞在增多,有很多以前用國語來表述的東西改成了阿拉伯語、英語和其他外來語。
這導致了我們的知識分子說話跟老百姓就有了明顯的差別,老百姓還在用簡單的漢語表述,很多知識分子用復雜的外來語。
這是為什么呢?
經過這幾年的思想解放,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維吾爾族人能熟練的用漢語來交流,漢語水平越來越高。有些人就覺得你們以前不學漢語的嗎?其實03年我們去內地上學的時候,不管北疆的孩子還是南疆的孩子,漢語基礎還是有的,只是南疆的孩子口語不好,寫作文卻是一把好手。有人說他們是啞巴漢語。
以前去南疆農村老百姓都說自己說不好漢語,聽不懂,但是平常生活中還是會聽到他們跟筷子叫kuaiza,面湯叫mantang 等等。
為什么呢?
2
除本民族固有的詞匯以外,由于民間的交往,文化的交流,語言在發展中還會吸收一些其他民族語言的詞為本民族語言服務,豐富本民族語言,這種詞匯一般稱為借詞。各種語言都會有借詞,比如漢語中有“咖啡”“模特兒”“巴扎”等等都屬于借詞,有的是借用國外語言的,有的是借用國內某個民族的。
維吾爾語也同其他語言一樣,有本民族語言固有的詞,也吸收了其他民族語言中的詞。以前,進入維吾爾語的漢語借詞,不僅時間早,而且數量多,意義范圍也相當廣泛,它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全方位地反映出維漢兩個民族之間豐富的交流和交融內容。維吾爾族人民早在使用突厥語和回鶻語時,漢語詞語就被借了進來,而且這些漢語借詞基本上都保留著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
我并非專業人士,所以涉及這些詞匯專業的解讀,只能通過網絡書籍等獲知,通過閱讀前人的研究,我才知道維吾爾族語言學家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的巨著《突厥語詞典》序言里,就提到過維語中存在大量漢語借詞,有的學者認為維吾爾語引進漢語借詞不是零星的,而是系統的進行引進借用的。這從側面反應了自古以來,兩個兄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讓我更加認定了從很早很早開始,維吾爾文化跟中原漢文化的密切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有自己的特色,你有你獨有的韻味,但是我們同根同源。 維吾爾語有漢語借詞,當然肯定會有其他語言借用來的詞匯,英語、俄語、阿拉伯語,這本正常。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維吾爾語里的其他語種借詞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越來越廣,而漢語的借入詞被嚴重擠壓,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減少。
3
文字是文化的承載體,突然之間維吾爾語里漢語借詞的大量減少正常的嗎?
漢語隨著國力增強,越來愈受歡迎,各種新科技,新名詞都有漢語的專用名詞,我們維吾爾語因為我們本民族發展受限,維吾爾語本身表達不了,那就用漢語啊!
維吾爾語不能表達,我們還有漢語言可以表達,為什么舍近求遠,為什么不用更先進更完備的漢語呢?
從初三畢業踏上首都北京求學的路,讓我跟母語的接觸變少了,拼命的吸收科學知識的那幾年,我接觸的先進文化知識都來源于是漢語,而不是其它語言,但是反觀這些年,維吾爾語里的外來借詞越來越多,漢語借詞越來越少,這個現象很不正常。 尤其是我在司法考試的時候原先想的用維吾爾語考試,因為大學我是漢語學的法律,但是我在新疆想服務的是最基層的群眾,他們有些人可能國家通用語言不是特別好,我要是用維漢雙語,服務的群體會更廣。但是當我去新華書店買書籍時,發現最多的只有維吾爾語的小說,法律書籍翻譯的很少,而且不全面,極少的法律書籍里的專業詞語基本看不懂。我心里疑惑,我們的翻譯機構怎么這么懶了?國家的法律法規不應該都翻譯出來個全套嗎?如果沒有這些專業的書籍怎么給南疆的老百姓宣傳法律法規呢?有的基本翻譯書籍也根本沒辦法滿足我要考司法考試的知識儲量,尤其是看到把“婚姻法”翻譯成了nika kanuni(尼卡),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其實都是陰謀!是“三股勢力”和它的代言人,兩面人們的一個讓人后怕的巨大陰謀!前不久播出的《暗流涌動——中國新疆反恐挑戰》(鏈接:《四部新疆反恐紀錄片全部推出!致敬英雄的新疆人民!(附四部紀錄片視頻》)里,就有詳細、大篇幅的展示。在這幾篇文章里《新疆“問題教材”主犯被判處死刑!》《為什么新疆“毒教材”,13年后才被發現?》《新疆“毒教材”的慘痛教訓》,大家或者也能找到答案。
從語言文字入手,漸漸地把維吾爾語里的漢語借詞挪走、變更,然后大量引入英語、阿拉伯語等外來詞匯,通過這種方式,帝國主義,“三股勢力”在文化領域進行的滲透。這種行為與“毒教材”異曲同工。
而在教育領域,則更讓人后怕!從一些簡單詞匯的翻譯可窺見其斑,他們把老師翻譯成——muallim(),把學校翻譯成——maktap(),把學生用的筆翻譯成——kalam(),都是從阿拉伯語吸收的詞匯,我們維吾爾語就不能表達學校、老師、筆的意思嗎?非得用阿拉伯語借用?
關于“民考民”“民考漢”的思考
最后,我還想和大家談論一個關于“民考民”“民考漢”的問題,最近一直在看西域都護平臺,很多文章作者都寫自己是民考漢,然后各種遭遇不公,被貼上“第57個民族”啊之類的,讓我很不舒服。 我高中開始在內地讀書,有些人也會說你是民考漢吧?我說不是,因為我看到維吾爾族里的很多人自覺地分成民考漢,民考民陣營,民考漢說民考民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落后;民考民說民考漢不懂本民族語言,忘本。
我還聽說過很多更可笑的言論,有些女孩兒跟男孩兒相親最先問一句:“你是民考漢嗎?”或者“你是民考民嗎?”然后,像星座血型生肖一樣,把民考漢跟民考民的性格特點都分門別類。特別荒唐。
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甚至把民考漢看做異類,這正常嗎?這真的很荒唐!是不是學英語的人以后要叫民考英,學俄語了就叫民考俄?不管是民考漢、還是民考民,其實深層次表達的就是漢語是外語這個錯誤思想!
我是維吾爾族!我不是民考漢也不是民考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什么時候成了我們分類的標準?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每個維吾爾族應盡的義務。
為什么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就成了民考漢了?給我加上特殊的符號?讓我跟沒學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父老鄉親自動拉開距離!這究其根本,也是一種宗教極端思想,是“三股勢力”分裂我們的陰謀!
所以作為有知識的人,請你不要說自己是民考漢或者民考民,好好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你的義務,報效我們的祖國,幫助老百姓遠離極端,脫貧致富是你的責任!勇敢的站出來,讓“三股勢力”、兩面人成為過街老鼠是你的擔當!這才是新時代維吾爾族青年應有的該有的精神!
作者:甲魚的守護神,維吾爾族基層黨員干部。 轉自西域都護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教材里的陰謀:維吾爾語里國語借詞驟減,背后是怎樣的細思極恐?!
2022-05-3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