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中的群眾史觀及其理論現實意義
點擊:  作者:郝貴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2-05-31 10:32:47

 

1.jpg

我們在前面文章中已經指出,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寫作《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現實中的階級斗爭,回答為什么會存在階級斗爭,根源是什么、結局是什么?馬克思恩格斯從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的根源。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消極等待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自行消亡,還是依靠人的活動,依靠人去解決?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還是依靠物質力量?是依靠少數人的活動,還是依靠大多數人的活動去解決?這就提出了一個歷史觀問題。

2.jpg

馬克思主義之前占統治地位的是英雄史觀。這種歷史觀主要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歷史就是精神創造的歷史。它又區分客觀精神創造的歷史如上帝、神、絕對精神等,再有就是主觀精神即人的主觀意志、主觀動機創造的。二就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主人是少數權力者、統治者、大人物。普通群眾、大多數人在權力者面前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奴隸、群氓 ,這種關系不可顛倒。奴隸文化、封建文化本質是英雄史觀文化,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文化、以及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歷史觀本質也是英雄史觀文化,如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主張“消滅私有制”,但他們主張依靠思想家、理論家自身的試驗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發現階級斗爭的客觀現象后,發現階級斗爭、階級剝削壓迫的經濟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因此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和消滅階級。由此必須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這種歷史觀主張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不因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同時,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這種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一方面是改造自然,一方面是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即階級斗爭的實踐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這個觀點就是群眾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在寫作《宣言》之前,基本上確立了群眾史觀的基本思想。

 

一、《共產黨宣言》之前馬克思恩格斯的群眾史觀


1、闡明理論的批判不能代替群眾的批判斗爭。

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提出實現人類解放的力量只能是物質力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這種物質力量就是無產階級。但無產階級的這種歷史使命不是自發的,它必須有科學的理論特別是哲學的指導,而哲學也必須同無產階級的斗爭和歷史使命結合起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同上,第9頁)“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同上,第15頁)

2、闡明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神圣家族》中說:“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頁)

3、從實踐觀出發闡明改變社會環境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批判法國唯物主義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觀點時指出:“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會之上。”(同上,第17頁)馬克思這里其一是說,群眾不僅受社會環境制約,而且也能夠改變環境;教育者一方面要教育群眾,同時也受群眾的教育。而且群眾改變環境和對教育者的教育則最終起決定性作用。其二是說,這種學說的實質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4、從社會基本矛盾論證社會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3頁)。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生尖銳沖突后,“與此同時還產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而不能享受社會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會之外,因而與其余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這個階級是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根本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同上,第77-78頁)

5、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和世界觀徹底地轉移到工人、農民方面來。

馬克思出身于律師家庭,恩格斯出身于資本家家庭,他們能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與他們的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有直接的關系。馬克思1843年萊茵報期間接觸貧苦農民,開始站到農民立場上為農民說話。1843年11月后用21個月深入到英國工人階級實踐中,后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致大不列顛工人階級一封信》談到他自己的立場的根本轉變過程。

6、高度贊揚英國的工人、窮人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恩格斯1844年的文章中針對卡萊爾的“英雄崇拜”的觀點明確指出:“只有大陸上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國人,只有工人、英國的賤民、窮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盡管他們粗野,道德敗壞。將來拯救英國的卻正是他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28頁)。同年,在《神圣家族》一書中,恩格斯針對鮑威爾把歷史的本質歸結為自我意識的觀點時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頁)針對埃德加爾等人鼓吹的“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謬論時說:“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英國和法國的工人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工人甚至創造了人”(同上,第22頁)

7、恩格斯把工人階級看作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

恩格斯進一步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發展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通過例舉18世紀最后幾年一個鄉村教師卡特賴特發明了動力織機等大量事實,恩格斯做出結論說,英國工人階級“用自己的發明和自己的勞動創造了英國的偉大”(同上,第297頁)。他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8、恩格斯把英國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只有進行反抗斗爭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他說,“工人只有仇恨資產階級和反抗資產階級,才能獲得自己的人的尊嚴,”(同上,第500頁)“工人除了為改善自己的狀況而進行反抗,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表現自己的人的感情的余地,那么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這種反抗中表現出自己最動人、最高貴、最合乎人情的特性了。”(同上,第501頁)反之,如果拋棄了憤怒情緒、停止反抗斗爭,或者溫馴的屈服于自己的命運,老老實實、隨波逐流、不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幫助資產階級把束縛工人階級的鎖鏈鍛得更結實,或者成為命運的玩物,就像已經失去外表的穩定性一樣,正在喪失著內心的穩定性,過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恩格斯說,在這兩種情形下,他們才真正背離了人的尊嚴、人的感情、人的本性,“他們都是牲口”(同上,第404頁)。所以恩格斯做出結論說,“工人還是必須在兩條道路中選擇一條:或者屈服于命運,做一個‘好工人’,‘忠實地’維護資產者的利益,(如果這樣做,他就勢必要變成牲口),或者起來反抗,盡一切力量捍衛自己的人類尊嚴,而這只有在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中才能做到。”(同上,第405頁)

 

二、《宣言》中的群眾史觀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多處繼續闡發群眾史觀理論。

1、指出無產階級的最終歷史使命。

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在指出以往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之后,就指出階級和階級斗爭是要被消滅的。誰去消滅?是無產階級,是人民群眾。恩格斯說:“而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2頁)

2、無產階級階級斗爭必須組織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第一章闡述了工人階級受剝削受壓迫地位,由此決定了工人階級必然起來斗爭。最初處在“自在”階段。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一是自發性,二是分散性,三是停留在毀壞外國商品、搗毀機器、破壞工廠的方式上。斗爭的目的是力圖恢復已經失去的中世紀的工人的地位。后發展到“自為”階段。由自發斗爭發展為自覺的斗爭,由分散的形式發展為有組織的斗爭,由地方性斗爭發展為全國性斗爭,由反對個別資產者的斗爭發展為反對整個資產階級的斗爭,由經濟斗爭發展為政治斗爭。斗爭發展的原因一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中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對自身的武器給予了無產階級,二是工業的進步把統治階級的整批成員拋到無產階級隊伍中來,也給無產階級帶來了大量的教育因素。三是一部分能夠從理論上認識整個歷史運動水平的資產階級思想家轉到無產階級方面來。書中說:“工人開始成立反對資產階級的同盟”,“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同上,第281頁)

3、闡明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

書中第一章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階級社會取代另一種階級社會,資產階級作為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必然要受到其它階級的反抗斗爭,包括封建貴族、小資產階級等等。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同上,282頁)

4、闡發“兩個絕大多數”思想。

《宣言》中認為,以往的資產階級及其它階級也進行過各種革命運動。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與之有根本的區別。“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同上,第283頁)。這段話非常重要,不僅是《宣言》全書群眾史觀思想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群眾史觀思想的核心,是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哲學理論基礎。他不僅指出了“兩個絕大多數”與“兩個少數”的對立,實質是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的對立,也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主體和價值觀的內在統一,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5、闡發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反動統治階級。

書中說:“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同上,第283頁)“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同上,第284頁)實際指出了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革命、武裝起義的手段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

6、闡明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人的階級屬性和理論基礎。

書中第二章的標題是“無產者和共產黨人”,所以這一章的中心就是闡明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特別是闡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領導者共產黨的階級屬性和學說理論:“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同時闡明共產黨人的理論基礎。書中說:“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同上,第285頁)

7、共產黨的綱領。

共產黨人的最低綱領是組織和領導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最高綱領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簡單說,共產主義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私有制就是共產主義。離開“消滅私有制”講共產主義就是假共產主義。如書中說:“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同上,第285、286頁)

8、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書中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容之一就是對廣大人民實行最廣泛的民主,也就是人民群眾要成為社會的主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同上,第293頁)

9、闡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294頁)

10、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取消工人階級斗爭,把希望寄托在少數人的試驗上。

空想社會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只是一個受苦最深的階級”“他們拒絕一切政治行動,特別是一切革命行動。”“他們激烈反對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動。”(同上,第305頁)實質上是鼓吹英雄史觀。

11、闡發無產者聯合起來。

《宣言》結尾用鏗鏘有力的語言向全世界宣告:“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上,第307頁)

 

三、群眾史觀思想的基本內容

上面我們從《宣言》的內在邏輯聯系角度闡發群眾史觀,下面我們從原理視角簡要介紹群眾史觀的主要內容。

1、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對立的同時,也存在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的對立。列寧說,以往的歷史觀有兩個主要缺陷:一是停留在人物動機上,從精神因素說明歷史的動力,而沒有從歷史發展的物質因素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探索歷史發展的動力。二是停留在大人物、權力者、杰出人物上說明歷史,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

2、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群眾史觀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從科學的實踐觀開始的。1845 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理解整個社會和人類歷史。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這一觀點的提出回答了人的本質、本性問題。以往的歷史觀有的把人的本性、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精神,舊唯物主義把人的本性、本質歸結為人的吃、喝、穿、性行為等自然屬性。馬克思批判了這種觀點,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勞動實踐的人,不僅能夠改造自然,也能夠改造社會,二是人在勞動實踐中結成一定關系,或者說在一定的關系上勞動實踐的人。三是人的本質、本性是具體的歷史的人,在階級社會里,人是階級的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統一,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人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是自由與必然的統一。

3、什么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主要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包括進步階級和知識分子在內的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人口的大多數。包含三層內容:一是從人口的數量上是大多數,而不是少數人。如《宣言》中講“絕大多數人”。二是從質上是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人。三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包括進步階級和知識分子。

4、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首先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物質生產力的生力軍就是勞動群眾。馬克思說,一個國家、民族要生存發展首先必須勞動,不勞動,這個國家民族就無法生存下去。其次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是人民群眾的物質實踐活動創造了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精神活動的物質前提,二是勞動群眾的物質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三是許多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本身就是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再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5、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受歷史條件和歷史規律的制約。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一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二是是受歷史規律的制約。

6、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歷史必須掌握科學理論。

無產階級要從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必須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7、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必須自覺改造和發展自己。

8、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必須自覺聯合和組織起來,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9、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個人區分為歷史人物(杰出人物與反動人物)與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的歷史制約性。

 

四、群眾史觀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理論意義

1、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

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中的極其重要內容。唯物史觀有許多豐富深刻的內容,但群眾史觀在唯物史觀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第一個基本支柱就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所有社會現象都可以從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揭示其根源。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的突出表現。第二個支柱就是群眾史觀。因為社會基本矛盾、歷史發展規律不是脫離人的純粹客觀的現象,歸根結底是人的活動規律,歷史就是人的活動。但歷史是發展的前進的,有的人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進步作用,有的人起阻礙、反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絕大多數的人。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離開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就根本談不上歷史及歷史的發展前進。

2、群眾史觀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使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當說什么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時,是說這種觀點在馬克思主義整個學說體系中的極其重要地位。鄧小平曾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我認為是正確的,因為實事求是就是從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思想路線和方法論角度講的。講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可以從多個角度、視角認識之。從哲學功能角度講,“改變世界”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因為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第57頁)從階級斗爭的角度可以說,“造反有理”也是精髓。因為毛主席說過,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我認為還可以從群眾史觀的角度、視角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說,真正使人民群眾成為為社會的主人。為什么這么說呢?有兩種含義:一是從歷史的本來意義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真正主人。但以往的階級社會中無論是統治者、權力者還是人民群眾自身都沒有把人民群眾看做歷史的主人。只有唯物史觀創立之后,理論上才正式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但在私有制和剝削階級國家的前提下,人民群眾事實上也做不到成為社會主人,只是建立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之后,從法律上承認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才有可能做到。

3、群眾史觀是社會主義民主理論的理論基礎。

民主是人類文明社會以來,政治家、思想家們談論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但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制度從來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古希臘強調公民的民主,然而卻完全把奴隸甚至許多平民都排除在外。封建社會是公開反對民主的等級制的專制制度,但一些較為開明的思想家也提出過許多重民思想,如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伴隨著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不斷開拓市場的同時,在思想上也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和“三權分立”等思想。這無疑是人類民主理論和權力觀方面的一個極其巨大的進步,從而構成了整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必須繼承人類民主理論特別是資產階級民主理論和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一切優秀成果。但是這種民主理論本質上仍然是少數杰出人物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民主理論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和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理論和政治制度。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群眾史觀出發,民主是面向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因此社會主義民主的真正含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從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當前在理解社會主義民主問題上有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受封建社會重民思想和清官情結的影響,把社會主義的人民當家作主理解為“為民做主”,如父母官意識。群眾在這種民主理論的眼里,仍然處在被動的受支配的地位。另一種是簡單地把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民主理論全盤照搬過來。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是群眾史觀,但封建清官情結的所謂民主理論和普世價值的民主理論在今天中國的大地上仍然通過各種形式特別是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招牌極其頑強地表現出來,徹底清除這種觀念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

4、群眾史觀是“權力”本質的理論依據。

領導權力是人類產生以來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社會主義社會中也離不開領導現象。但究竟什么是領導權力?領導權力體現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是單向的關系,還是雙向的關系?一般人把領導權力理解為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支配權。這樣就把領導與被領導的權力關系理解為只是一種單向的領導對被領導者的一種支配關系。這種觀點的本質是英雄史觀。馬克思主義徹底批判了這種英雄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從這種群眾史觀出發,領導與被領導的權力關系不是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的相互作用關系,領導者在對被領導者行使權力的同時,也要受到被領導的制約和監督。被領導者在領導權力面前,不單純是處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應該是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

(二)現實意義

1、群眾史觀要求人民群眾自覺以社會主人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社會。

群眾史觀理論最主要的現實意義就是對人民群眾而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民群眾的普通一員,因此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歷史的推動者,都要以社會主人的態度對待社會,努力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一種主人態度。毛主席要求我們,要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人生的價值在奉獻,都是這種態度。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條件。利用四大,充分行使做社會主人的權利。

2、群眾史觀要求領導干部樹立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毛主席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形成和制定了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般哲學原理教材中也是這樣講的。但群眾史觀方法論意義不只是對領導干部,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講的。

理解群眾觀點,要正確理解《宣言》中的“兩個絕大多數”,把握兩個對立:“兩個絕大多數”與“兩個少數”的對立、“兩個絕大多數”中大多數人和為絕大多數人的對立統一。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不能夠只講一點。當前主流媒體也經常講《宣言》中的“兩個絕大多數”思想,但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不講“兩個絕大多數”與“兩個少數”的對立,也就是不批判英雄史觀、不批判“為少數人”的世界觀;二是只講“為絕大多數人”即人民至上思想,但不講依靠大多數人思想。如果講共同富裕,只講“扶貧”,不講依靠群眾自身勞動實踐共同富裕,實際是把群眾的“富裕”看作權力者恩賜給群眾的。這仍然是英雄史觀。

3、群眾史觀要求知識分子必須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自覺改造世界觀。

毛主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思想。這一提法是毛主席在1939年《青年運動方向》一文提來的。但這一思想始自于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一投身到中國革命實踐中就自覺與中國工農群眾相結合。建國后,他繼續倡導這一思想。上山下鄉運動就是這一思想的產物。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就是群眾史觀和實踐觀。今天的青年知識分子仍然需要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向工農學習,向實踐學習,自覺改造世界觀。真正把自己培養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恩格斯曾經說過,知識分子應該向工人學習的地方,比工人應該向他們學習的地方要多得多。

5、批判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觀思想。

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根本對立,英雄史觀思想建國后受到了嚴厲的批判,但其英雄史觀影響還是極大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文化中的“兩個崇拜”,即:一是祖訓崇拜、二是權力崇拜(崇敬權力、追逐權力、依附權力)。二是批判現實生活中的英雄史觀思想:權力至上、權力真理。誰有權力就吹捧誰,奴隸主義、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嚴重。三是批判“英雄和奴隸共同創造歷史”。這種觀點打著折中主義旗號,實質還是宣揚英雄史觀。四是人民群眾也要自覺清除頭腦中的英雄史觀思想。普通群眾頭腦中也存在英雄史觀思想,把人民群眾普通個人極其微小的作用看做零作用。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極其微小的作用不等于零作用,正是人民群眾中的無數個極其微小的推動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結合起來形成極其巨大的社會作用。這就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