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7月15日,張捷先生(微博名“張捷觀察-誰是誰非任評說”)發了一個短視頻“談教育教材審美的西化與知識安全”,批評了當今中國“審美洋奴化”,危及中國的“知識安全”。他舉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門前一尊拉弓射箭的“古希臘”雕像(當時他以為是一尊古希臘神的雕像),用的是中國古人的拉弓方式。這種拉弓方式西方稱之為“蒙古式開弓”,西方古代并沒有,是13世紀蒙古人西征歐洲之后西方人才知道。如此將中國古人的拉弓方式,按到西方古希臘頭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知識篡改。
此視頻一出,網上有一幫人發起圍攻,對張捷先生進行各種攻擊潑污,為西方辯護。還有人以為抓到了把柄,指出那件雕塑并非古希臘神,而是中國神話人物后羿,名字叫《后羿射日》,作者為魏小明……
于是在7月21日,張捷先生又回應了一個短視頻“從后羿變洋人/射藝變外族談民族的知識安全”,再次談了中國的“審美安全”。張捷先生非常憤怒,不知道這個雕像是中國人還好,知道這雕像是中國神話人物后羿,更不能容忍。因為這個雕像完全是一個洋人形象:卷毛頭發大鼻子,裸露生殖器。后羿是中國人的祖先,我們怎么能認一個洋人是中國人的祖先?
事實上,張捷先生最初并沒有看錯。這個雕塑的原型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因為這件雕塑作品明顯模仿了法國雕塑家布德爾(E.A. Bourdelle,1861-1929)作于1909年的作品《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圖1、圖2)。
【圖2 布德爾《拉弓的赫拉克勒斯》(背面) (上);
清華藝術博物館外雕塑《后羿射日》(背面) (下)】
盡管后羿和布德爾的赫拉克勒斯在姿勢上小有差別,弓也不太一樣(后羿用的是落后的英格蘭長弓,而中國在遠古就用上先進的反曲弓。弓長“張”字里的弓就是反曲弓),但這件作品對布德爾雕塑的模仿毋庸置疑。中國的后羿顯得像一個卷毛裸體的洋人,無可否認!
張捷悲哀地發現:“把中國的后羿弄成卷毛洋人形象,還有一群人支持”。的確,大量中國知識精英不僅崇拜西方文化,而且崇拜西方白人。毒教材的語文課本里就有解釋矛與盾,竟然畫了兩個白人一人執矛一人持盾。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18世紀,歐洲都是崇拜中國,崇尚中國審美。“中國風”(Chinoiserie)風靡整個歐洲。從英倫到俄羅斯,到處建中國式“英國花園”(完全是中國園林理念)、中國的寶塔(倫敦邱園至今屹立中國“大塔”)、亭閣、家具和室內裝飾。只是到了19世紀,歐洲在軍事和科技上超越中國,興起歐洲文化中心論和白人種族優越論,開始貶低中國。
1805年,德國人布魯門巴赫(J. F. Blumenbach)拋出一本《比較解剖學手冊》,將人類分為五個人種:白色高加索人種、黃色蒙古人種、棕色馬來人種、黑色埃塞俄比亞人種和紅色美洲人種,以歐洲白人智力秉性最優秀。陰險的是,這位德國人提出“黃種人”概念時,是包藏一種貶低歧視東亞人(包括中國)的用意:黃色是一種病態、不潔的顏色,與剛剛泛起的“黃禍論”正相應合……從此,中國人的膚色開始變黃了!
事實上,中國人的膚色從來都不是黃色的。歷史上在西域人和歐洲旅行者眼中,中國人都是白皮膚。陳春曉先生《蒙古西征與伊利汗國的漢人移民》一文中有,波斯歷史學者稱中國人為“皮膚白皙、相貌美麗的漢人人種”。
正是因為文化自卑,現代中國人接受了歐洲人炮制的“黃色蒙古人種”的說法,自稱“黃皮膚黑頭發”,可悲可哀之極!。有了“黃種人”的概念,立刻讓“黃皮膚”的中國人感覺不如白種人,是二等人種,構成中國人文化自卑的重要潛因。我以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從拋棄歐洲強加給中國人的“黃種人”之說開始。
張捷先生說的“審美洋奴化”,確實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這也是學者邊芹所指出的:由于西方長期文化和精神殖民,中國人喪失了“審美權、道義權和歷史解釋權”。
喪失審美權,首先表現在藝術上。中國人相當程度上失去了判定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的標準。中國“中和雅正”的審美被看作“過時”“傳統”,怪力亂神的“美國式雜耍”被看作是藝術,而且是最先進的“當代藝術”。(參見拙視頻《小便池是藝術品嗎?》)建筑界崇尚“楞形”(直棱直角)、硬邊、非裝飾的所謂“現代主義建筑”,以致中華大地到處都是這種光禿禿方盒子的“楞形建筑”,或者像北京“大褲衩”那樣“媚洋求怪”的建筑。
喪失審美權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當今中國有一種崇尚歐洲白人相貌、以歐洲白人為美的社會心理。小女孩喜歡整容變成歐洲女孩的鼻梁和下巴。男星長一幅歐洲男人的長鼻長臉更受歡迎。屏幕上明明是中國故事,卻時不時會看到男主角是一張明顯歐洲男性特征的臉。中國男性陽剛勇武俊美的特征,在當今中國的視覺環境中經常是被掩蓋的。邪惡的是,西方有關勢力在美國駐軍的日本和韓國制造了“娘炮”偶像,并將這種“娘炮”崇拜引入中國,以致大量中國的少男少女以雌化男人為美……陰毒??!
我一直認為,審美是被教育的,被社會文化環境所影響。今天的中國人崇尚歐洲白人相貌的審美,是被灌輸、洗腦的結果。
西方除了杜撰“黃種人”概念歧視東亞人,還曾創造一個高顴骨、八字胡、瞇瞇眼的傅滿洲的形象來侮辱中國人。西方藝術史用可疑的“古希臘雕刻”來美化古代歐洲人(當時歐洲都沒有鋼鐵工具,何來“古希臘建筑”和“古希臘雕刻”?參閱拙文《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和《人造石,人造石,人造石,埃及遺址只是橫店影視城而已》)。好萊塢電影等則以視覺手段美化現代歐洲男人。再配以所謂“文化人類學”,蓄意貶低中國人“愚昧”、“狡詐”、“劣根性”……終于歐洲白人形象高大上,“丑陋的中國人”的觀念,在文化自卑的中國知識精英心中廣泛存在。最近曝出的丑化中國人的毒教材插圖事件,可見“審美洋奴化”現象觸目驚心!
看過一篇網名“尼堪巴圖魯”寫的文章《審美的政治與真相:為什么東亞男人失去了地位》:“這一百年其實什么都沒有發生過,東亞男人依然是最帥的男人,只不過你們每一個都放棄了自己的東亞人面孔,把自己應有的地位奉獻了給外國人。”東亞男人失去了令西方女人迷戀的歷史地位,背后是“審美的政治”在作祟。中國人崇拜西方白人,自慚形穢,是文化自卑的惡果。如果文化自信了,中國的男人和女人就一定會恢復對自己中國人容貌特征的審美自信!
清華藝術博物館外的《后羿射日》雕塑,用西方白人的形象來表現中國古人,并非出于主觀惡意。而可能是作者覺得歐洲白人裸體肌肉男的形象,更適合表現人體的力量,所以很自然就拿來用了。顯然作者也存有一種以歐洲人體為美、為矯健的潛意識。
另外,這件作品在藝術上明顯模仿布德爾,類似現象在中國藝術界并不少見,習以為常。所以2017年底至2018年初,清華藝術博物館舉辦過一次布德爾的雕塑展(圖3),門外的《后羿射日》與門里的布德爾,似乎并沒有給人違和感,審美西化也。
我曾在《藝術的陰謀》一書中披露,中國所謂的“當代藝術”缺乏中國性,“大多是西方‘當代藝術’的直接抄搬。有的從點子到形式都是人家的……有的是用了人家的點子,稍稍變換了點形式,或加上一點中國標簽,也是明顯的小偷小摸行為,不是自家本事。”前幾年,還曾曝出一位中國畫家長期剽竊一位比利時畫家的事例……
盡管《后羿射日》的作者還是一位比較優秀的雕塑家,但如此直接“借鑒”布德爾的作品,用西方赫拉克勒斯的形象來表現中國人的神話先祖后羿,終究不合適,不可取。
張捷先生眼光敏銳地點出其中的“審美洋奴化”現象,確實應當引起國家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