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近日,有關“上百臺收割機在南陽不讓下高速收麥子”的信息在網上熱傳。信息稱,收割機不能下高速的主要原因是“車輛超高、超寬”或者沒有辦理 “跨區作業證”等。與此同時,另外一條上了熱搜的消息稱,5月28日,河南駐馬店,姚先生稱600畝小麥因陰雨天氣致使小麥出芽,幾乎顆粒無收。
這讓我想起焦裕祿的故事:“冬夜,外面的大風雪刮了一夜,焦裕祿屋里的燈光也亮了一夜……次日,焦裕祿便把全院的同志們叫起來開會。他說: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1963年冬天,一場暴風雪再度侵襲了蘭考。焦裕祿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就下鄉走訪。在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爺臥床不起,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問:‘你是誰呀?’焦裕祿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
幾年前的冬天,筆者家鄉下了一場大雪,某葡萄特色鎮損失慘重,而最大的損失,是一位葡萄種植大戶大棚垮塌。
這戶的葡萄大棚,景觀最為特別:那是一畝地平均只種6棵、每棵葡萄樹冠100多平方米、樹干比成人胳膊還粗的高大葡萄樹;葡萄成熟時節,平整的棚頂垂掛著一串串甜蜜的葡萄,地面鋪著漂亮的大理石磚,伴著現場演奏的悠揚鋼琴聲,游客在大棚里品嘗葡萄和農家樂飯菜,要是在這寬敞的葡萄大廳舉辦生態婚宴,一定特別甜蜜。因為這一特殊景觀,這里先后迎來過包括非洲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政要參觀。
我第一次見到這神奇的大棚,就好奇地問過,如果遇到冬日大雪,大棚會不會被壓塌?主人信心滿滿,說頂棚帶電,可自動啟閉,掀翻積雪。我感覺很欣慰。誰知還是被那場大雪壓垮了。有人分析可能是因為寒冷大棚被凍結,一時打不開的緣故。
這場大雪壓塌了該鎮許多大棚,這戶的損失之所以最大,不是損失在大棚上,大棚可以很快重建,而那多年才能長成的高大葡萄樹卻無法速生。
我不忍抱怨已經損失慘痛的主人沒有預事能力(他或許也是太相信大棚的自動化先進性了吧),更無法指責大棚“失信”。全鎮多數大棚畢竟沒有電動啟閉功能,如果該鎮干部也能如焦裕祿一樣,第一時間想到“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及時提醒農戶扒雪,組織干群扒雪,全鎮葡萄大棚斷不會損失如此巨大。
回到河南小麥雨水浸泡發芽的話題,加強農業保險、促進農業進一步現代化以對抗天災等固然重要,但畢竟遠水不解近渴,且無論怎樣好的技術、制度保障,總離不開各級干部的服務保障兜底。俗話說“麥熟一晌,蠶老一時”,小麥收割這臨門一腳,不能只指望農戶自行決策。特別是面臨成熟度不足和即將連續陰雨的不利氣候這種抉擇兩難情況時,地方政府有責任和義務,會同農業、氣象等方面專家,給農戶當參謀,提前幫助農戶選擇最佳收割窗口期,及時組織調運收割機,最大限度保障豐收、降低損失。如果以為農戶自主經營,就可以當“甩手掌柜”,以為可以天經地義地任麥農“靠天收”,甚至以手續不完備為由不讓收割機下高速,那就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違背了正在開展的“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服務,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服務”的總體要求。
(作者單位: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