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據媒體報道,美國彭博社日前在報道中哀嘆稱,近年來巴西正從美國手里搶走了越來越多對華大豆市場份額,甚至開始在淡季掌控市場。據悉,巴西大豆產量的不斷飆升,已經導致美國農民正失去在全球農業市場的競爭優勢。而作為全球大豆市場主導的中國買家,當下正利用巴西大豆產量大豐收的機會加大購買,而另一邊的美國大豆收成旺季中,因為失去中國買家而陷入“30年來最糟糕的狀態”。按照彭博社的說法,中國將大量大豆訂單轉向巴西,該國大豆產量激增只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中國已開始減少對美國的糧食依賴,因而正逐漸減少來自美國的大豆和玉米進口,轉而將大量訂單給了巴西、南非和俄羅斯等國。
對此,彭博社在報道中不得不承認:巴西正在將美國擠出中國的糧食供應市場。其實也不能怪中國“不講道義”,把大豆訂單給了巴西。美國如果因此感到心疼,就有必要反思一下事情為什么會變成今天這種局面。畢竟,美國當前正在積極拉攏全球盟友和伙伴,逐步減少對華經濟依賴風險。為此,美國推行所謂的“友岸外包”,企圖將產業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地區,借此來扼殺中國崛起的勢頭。顯然,美國既然可以做初一,中國為何不能做十五?所以,中方一面在通過各種商業努力,避免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位置受影響,另一方面則通過對糧食進口供應鏈進行重新布局,把原本給了美國的訂單,轉向巴西、南非、俄羅斯甚至澳大利亞,從而達到了在糧食供應問題上與美國逐步脫鉤的戰略目標。
而且除了大豆,美國的玉米出口也出現了危機,在原本7、8月的高峰,居然也出現了出口低迷的狀況,出口量已經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值。這種局面也預示著,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經開始崩塌。所以,近期中國從上述多國的糧食進口量不斷激增。相比之下,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和玉米等農產品數量卻急劇減少。
美國企圖通過切香腸式的對華脫鉤斷鏈,阻遏中國崛起的腳步,但結果表明,美國這一企圖除了給本國和盟友相關產業帶來巨大傷害之外,根本就無法阻止中國崛起的勢頭。相比之下,中方在糧食供應問題上對美國的脫鉤斷鏈,結果在讓美國農產品出口陷于“30年來最糟糕狀態” 的同時,中方自身的糧食進口供應鏈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所以,對美國而言,中國更像是一塊鐵板,華盛頓踢得越兇,腳上的傷口就越是嚴重。
所以,在經歷一系列慘痛教訓之后,一些美國政客現在似乎學乖了,再也不敢跑到哪里都處處針對中國了。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6日,美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進行訪問。期間,布林肯在會見媒體記者時表示,美國“致力于同湯加以及太平洋島國發展那關系,符合美國和地區國家的利益,與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無關”。
事實上,這可以算是布林肯對之前對自己說過的話的一種兌現。他不久前曾表示過,為避免發生大國沖突,美國必須開始與中國無限期“共存”。另外,布林肯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過,全球其他國家都希望看到中美負責任地管控兩國關系,美方正嘗試與中國加強溝通,讓兩國關系穩定,確保不會發生大國沖突。所以說,布林肯此次在訪問湯加期間,不再與以往那樣處處針對中國,實際上已經說明美國在對華關系問題上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誠然,華盛頓用盡其幾乎所有優勢,企圖阻止正在崛起的中國超越美國,例如對華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以及在外交上處處針對中國等。然而,事實證明,美國這種傷人害己的單邊主義政策,非但無法阻止中國崛起到腳步,反而令美國的形象和信用度、以及國內相關行業都受到傷害,導致美國在國際上的外交和經濟影響力均受到削弱。
從農產品開始,之后中國跟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還可以擴展到貨幣和產業鏈,無論如何,隨著中國在美國后花園的影響力增加,美國的好日子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繼續打壓和抹黑中國,等同于在揮刀自宮。因此,美國近期在對華政策問題上,似乎變得理性一些了,至少從布林肯近期所發表的涉華言論看,美國知道繼續對中國進行抹黑,結果只會招致其他國家的厭煩,因而開始嘗試進入與中國“共存”的新時代。
來源:戰忽智庫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