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是指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造假行為,如偽造學術履歷等。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嚴重的學術腐敗,它違背了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近年來,我國高校發生一系列涉及學術造假的事件。這種不良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影響著高校的健康發展。典型的案例有,中山大學教師王哲等人師德失范、多次學術造假,曾經被該校教師、打假者郭頤頓實名舉報。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本來應該被清除出教師隊伍的王哲,最近在沒有校方公示和科研成果的情況下當上了“教授”;其性質十分惡劣,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影響極壞。這說明了學術腐敗的嚴重性和“保護傘”問題。
高校問題研究專家熊丙奇認為,之所以長期以來高校學術不夠規范甚至失范,一方面,對于校方來說,處理學術造假事件,可能影響學校形象、影響自身政績;另一方面,處理學術造假事件,可能牽涉到諸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請課題、爭取經費;此外,校方明白,不少教師的造假行為,其實是各類不合理的量化指標所逼出來的,包括經費指標、課題指標、論文指標、專利指標,導致大學校園充滿浮躁與急功近利。這就催生了高校部分教師的學術造假行為,從而出現一種怪現象:造假者神氣,老實人吃虧。
種種學術造假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人主義”盛行,相關部門懲處不力。許多知情的同事、同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身邊的造假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是在造假行為被曝光后依然三緘其口不置可否。造假者的所屬單位,為維護本單位的“形象”和利益,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采取拖延戰術、不了了之,有的甚至找出種種理由為造假者辯護開脫;主管部門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至今沒能拿出一套可操作的、具有震懾力的懲戒辦法。
學術造假的背后是師德師風的淪喪。師德師風是教育的靈魂,是人民教師的良心;教書者必先學高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曾經說過: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是高等學校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前不久,教育部制定印發了《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高校教師出現違反師德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理或處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且納入信用“黑名單”。
學術界本來是生產知識的,知識產權明晰才能鼓勵學者生產知識,促進學術繁榮。如果任由學術造假橫行,就會嚴重挫傷學術生產的積極性,抑制學術繁榮。如果創新的知識得不到保護,誰還愿意努力生產知識?很多時候,知識生產遠比物質生產更辛苦,不僅需要學者有很好的訓練,而且需要長期的關注和投入大量精力。我國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創新;如果任由學術造假橫行,就會挫傷創新者的積極性;那么,知識創新何以實現?
學術造假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正常情況下,知識生產遠比物質生產更困難,需要生產者具有長期的學術訓練和學術積累,在研究中持續投入大量精力,甚至可能要在走過許多彎路之后,才能產生有價值的優秀成果。基礎科學屬于公共物品,需要通過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來公開成果,這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許多困難。造假者往往輕松將他人的成果竊為己有,并因此獲得各種名譽、地位和獎勵,這就造成了學術界的嚴重不公。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好人主義”和虛張聲勢、息事寧人的打假潛規則,無疑是對學術腐敗的包庇縱容。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只有更多的打假者仗義執言,才能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使造假者無處遁形,讓想造假者懸崖勒馬,讓誠實有信成為主流價值觀。
當前,對一些重大典型的學術造假案例,各高校必須采取公開通報的方式;只有加強學術造假曝光度, 才能做到嚴懲師德失范者。
(作者:吳藝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