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山村教育問題,早就想寫,久未動筆。為使內容不脫離實際,近日與相關在編老師、代課老師、民辦轉正老師、村干部及部分村民進行了些交流,便以所掌握的情況為例,試捋一下。
幾個農村小學的情況
A村離縣城大概十里左右,村里只有小學,沒有初中,小學1-5年級有學生六七十人,正式老師5人,代課老師2人。因師資力量不足,校長向上級又要來兩個老師,結果是倆病號,教不了課。因縣城與農村的師資力量不同,該村家里條件好的,都想辦法把孩子送到縣城的小學,余下的就在村小學。
B村在山溝里,離縣城最近的六七里,最遠的十多里。有十來個小村組成,80年代前有三所小學,現在僅一個小學且只有一二年級,也就10多個學生。2個正式老師,1個代課老師。小學三年級(含)以上必須去鄉里上。
C村離縣城八里左右,整個村都在嶺上,全村兩千多人分散在十個小村,80年代以前村里小學、初中都有。后來慢慢的初中也沒有了,現在村里小學僅有一年級10來個學生,小學二年級以上必須到鄉里上,小學一年級自愿,有本事的家庭會把孩子弄到縣城上。村里共3個老師,含一個代課老師。
D村離縣城25里左右,也是山嶺上,由十來個小村組成。80年代以前村里曾經有過高中,可能是離縣鄉較遠,現在全村還有三個學校共80名左右學生。其中,一個學校僅幾個學生,1個代課老師;一個學校10來個學生,2個代課老師;較大的那個學校有4個正式老師1個代課老師。
農村生源越來越少
這幾個村,人口基本都在兩千人上下,與以前人口變化不是特別大,但學校規模的萎縮卻是天翻地覆。致使農村學校生源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資源離心力。與農村學校比,縣城、鄉里的老師水平高、教學質量好,能使孩子更多開闊視野,城鎮教育引力遠大于農村教育。
二是家庭條件的影響。人往高處走,家庭條件好的,即使田地和房子在農村,但通過購房落戶,或者托人幫忙也想進入好的學校。
三是不得不去村外上。比如,某山村小學設置的只有一、二年級,那么三年級時,孩子們如果不想輟學,那就必須去鄉里或縣里上學。
四是新農村住房分流。有的家庭比較困難,國家建設新農村,解困房子蓋在鄉里或者縣城周邊,讓農村困難戶免費住,住在那里,孩子自然也就離開山村,到房子所在地上學。
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并不少,有的農村小學配了不少電腦,卻放在那里落灰不用,只在上級檢查時拿出來應景。荒廢的投入,反而顯得農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會不會有些人期盼著農村學校加速消亡呢?
在外上學的難處
離開農村的家,到外上學,諸多不容易。該縣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山區,大部分農村與城鎮的距離較遠,最遠的村子離鄉鎮二三十里,最遠的鄉鎮離縣城170里左右,最遠的村子離縣城200里總是有的。
村里到四、五年級的還好一些。村里只有一年級,或者只有一二年級的,孩子升級后就不得不離家十來里去鄉鎮上小學,這些孩子一般不超過10歲,有的可能還處于尿床階段,自理都難。
為方便照顧孩子,有的家長不得不離開村莊前往鄉鎮、縣里的學校附近租房,有錢的購房,以使孩子學業繼續。租房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沒有穩定工作的家庭,倆家長留下一個照料孩子,另一個可能就得外出打工以保持供應不斷。同時還得回村照看耕地,想分個身都不好脫開。一旦家庭各方面條件難以支撐其繼續求學,這個離家十來里地去上學的孩子,就得輟學。
在農村上學,因所處環境相對簡樸,孩子們除了學習也沒什么可攀比的。但集中到城鎮學校后,什么條件的都有,利益社會情況下,難免會使孩子在衣著、吃喝、玩樂等方面向較好者進行攀比,出現條件好的瞧不起條件差的情況并不意外。
農村教育萎縮的連鎖反應
曾經看到過一個學校的標語“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這18個字,讓人印象深刻,也比較感動人。
為了一切孩子,政府在教育上投入比例很大,投入與學校的規模成正比是正常現象。但在這種正常投入的情況下,任其發展,農村學校與城鎮小學的差距將越拉越大。一是農村學校地處偏僻,影響找對象,影響小家營造,年輕老師不愿去,好老師也不愿去,即使去到農村也難以安心。二是在沒有激勵措施的情況下,老師配置上,學歷、能力、經驗,城鎮與農村差距明顯。三是對農村教育的習慣性忽視,增配倆老師均有病無法教課,那這增配又有什么意義?四是為了孩子一切,家長不遺余力,努力把孩子往城鎮好的學校送。
國家教育投入比例挺大,卻導致農村教育進一步萎縮,應不是政府的本意。但長此以往,不僅農村教育萎縮,甚至導致農村萎縮,迫使人口大規模向城鎮集中。
人口集中于城鎮,從短期經濟發展來說是利好,能極大促進城鎮的繁榮。但從長期來看,教育萎縮、農村人口萎縮、農村萎縮成為城市繁榮的支撐,不是一個健康的趨勢。有戰爭時,荒廢的農村很有可能會成為敵人空降根據地。
將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如何?
假如國家是棵大樹,城鎮就是主干,農村則是諸多根須。根須雖小,但若把根須逐步剪斷,將極大影響大樹的安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想把農村教育搞好,讓投入更有效果,進行如下傾斜試試。
一是立足現實情況搞好農村教育。根據《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09】7號)(以下簡稱《意見》)中“均衡配置縣域內義務教育公共資源,加大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進一步縮小校際之間差距。”“合理規劃學校布局,避免簡單撤點并校。”精神,建議凡是已經村村路政策已經通路的村莊,原有小學一概不撤并,并且撤并不應以在校學生的多少來計算,應以該村所有適齡學生來計算。不通路的村莊,歷史上有學校的則視生源數量考慮恢復,無學校的由政府根據義務教育政策適當補助孩子就近求學,不必到十多里外的鄉鎮學校。政府設法把生源留在當地上學,以教育的穩定輔助農村發展的穩定。根須穩固,則大樹更加穩固,且會持久保持蓬勃身上的勢頭。
二是從配強師資入手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意見》中“推動校長和教師的交流,加強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對口支援。”精神,把全縣優秀老師派到農村支援任教三年或五年后可調回。這些老師肯定不愿意去,那每個老師每月給予五百至一千元的山村補貼,能不能吸引住?評先評優晉升的比例向這些老師傾斜行不行?有豐富教學經驗且長期在農村教學的則持續予以傾斜照顧。怕吃苦不愿意去農村的一切待遇靠后。同時,用山村補貼、交通補助、表彰及晉升等優惠政策,吸引應屆畢業師范生到農村教學,將辛勤付出的代課老師轉正。把對農村學校的支持真正做實。
三是應大力鼓勵激勵寒門多出學子。孩子學習在全鄉、全縣突出的,由教育部門在假期組織其參觀優秀企業、城鎮學校、知名大學等,以增加孩子上進心。或者根據孩子們的意愿來組織些有益的活動。經費可由家長出,教育經費輔之,自愿參加,不愿意去的不勉強。我想,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是不會拒絕孩子有組織外出增長見聞的。
四是充分利用好相關部門的支教政策。根據《意見》中“切實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實施好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借助相關部門組織的支教政策,參照大學生村官方式支援教育,鼓勵有志的大學生到農村教學,教學效果好的,可直接留任,也可推薦到好的單位,在考研、公考等方面適當加分或優先。當然,要設法識別并避免鍍金的惡劣行為。
五是化解擇校或讓鄉村學校更具引力。根據《意見》中“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化解擇校現象。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并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適度傾斜”精神,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是有政策依據的,把鄉村學校搞好了,誰還會舍近就遠去擇校?鄉村空氣好,很利于孩子成長,在鄉村學校上學所接受的磨煉,是將來人生成長的助力。
六是樹立正氣,調整混子教師。教師是最不應該出現混子的行業。有的老師多年稱病,或者拋開工作去做自家生意,讓代課老師拿著非常低的薪水去課堂教學。背后有沒有權勢支撐?作為百年大計,政府應清潔教育環境,有病的難以上課的,不上課做生意的,不如讓他們提前退休,或者調整出教育系統,無論什么關系什么背景。清除混子的同時使用能干的人。山村代課老師若水平可以且踏實認真的,建議納入正式老師編制。不想到農村學校吃苦的老師,也不勉強,把評先評優晉升傾向于偏遠鄉村老師的政策和他們說清楚,在城鎮安逸教書,還是到山村享受優惠,自行選擇,無怨無悔。
搞好農村教育是國家之福。有的干部覺得傾力農村見效慢,一味削弱農村以促城鎮發展。要知道,山坡田不利于機械耕種,把會種糧的農民引入城鎮生活,將致使大量山坡田撂荒,城鎮擴容又擠占周邊良田,兩頭堵,減少了耕地,必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只玩政績不看長遠,無異于抱薪救火。
有人把棄農村促城市視為“農村包圍城市”的活學活用。其實,毛澤東倡導的“農村包圍城市”,絕不是簡單的讓農村歸順于城市或放棄農村屈就城市,而是以基礎牢固的農村為支撐,促進城市強大和人民國家的強大。教育也應如此!
作者:瞎娃子;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