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有很多科學的方法可以參考。作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一生致力于通過田野調查獲取一手資料、進行學術探索。他的一些調查研究的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費孝通畢生都在探索“認識中國從而改變中國”的路徑,他躬身踐行從實求知,在實地研究中獲取對中國社會的客觀認識,在鄉土田野中找尋改造中國社會的鑰匙。1935年,25歲的費孝通攜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山高路險的廣西金秀大瑤山實地調查,由于調研中發生意外,妻子離世,費孝通也受傷,但悲痛之余他沒有停下走進田野的腳步。他于1936年前往蘇州吳江開弦工村調研,以此為基礎寫下了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江村經濟》。在艱苦的抗戰歲月,1938年,費孝通輾轉到達抗戰大后方昆明,15天后就一頭扎進云南農村開展調查,先后完成了《祿村農田》等一批調查報告,以鄉土社會為樣本探索抗戰勝利后如何建設國家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他仍然堅持田野調查,總是站在時代前沿,緊貼中國實際,跑遍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以外的各個省區,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費孝通一生追求“腳踏實地、胸懷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認為社會調研不能脫離廣大人民利益。對人民有用的社會調查研究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學數十年,費孝通始終投身于對中國鄉村的考察和思考,對中國農民的觀察和了解,圍繞中國現實問題“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在調研中,他以將心比心的研究理念,在實地觀察中努力做到“坦白和誠實”,俯下身子深入田間與群眾談心對話;設身處地了解農民所思所想,“像是在親人中向他們學習一樣”。他實實在在走進農民的內心世界,與大家建立了誠摯密切的關系,讓調查研究為人民服務、解決人民自己的問題、實現人民的愿望。費孝通認為要通過實地觀察體驗,整理分析解釋調研材料以達到認識中國社會的目的,因此在調研中他運用了很多科學方法。通過在鄉野沉淀,融入百姓生活,他得到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同時能夠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超脫出來,運用專業知識把握鄉村真實面貌,客觀闡述其社會結構。在只有359戶1458人的江村調研時,他從消費、生產、分配、貿易、婚姻、習俗等多方面展現了一個中國典型鄉村的生活全景,這種“解剖麻雀”式的調研方式,既綜合各方面情況,又深入研究具體問題,在比較、概括、歸納中得出對鄉土中國的共性認識。他先后20多次重返江村調研,即使90多歲高齡仍然前往,通過對相同的調研對象進行系統的跟蹤性調研,總結揭示了鄉土社會變遷中的規律和趨勢。費孝通在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更是倡導以科學的實踐確立各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為實現一個和平、平等、繁榮的人類社會而服務。
(來源:“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原載《學習時報》2023年5月29日第2版,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