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一個海陸并具的國家,長期以來,陸權一直居于首位,陸地地緣政治是國家戰略關注的重中之重,以至于我們許多人一說中國的面積就是只講“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而忽略了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海權思想淡漠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海權逐漸被重視。十八大后,海權戰略已提上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我國陸海地緣政治的關系,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的一個部分,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地緣政治學把地緣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這種觀點為國際關系理論所吸收,對國家的政治決定有相當影響。”(1)地緣政治流派很多: A.T.馬漢提出“海權論”,強調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H.J.麥金德則提出“陸權論”,認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到上世紀50年代,塞維爾斯基提出“空權論”,強調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其突出代表和支持者是意大利杜黑將軍,他認為可以通過空軍藉戰略轟炸摧毀敵國戰略資源及人民意志,迫使敵國屈服。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流派如今多數已經不再適應國際社會局勢的發展,高技術戰爭是陸、海、空、天、電、網的立體戰爭,其背后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單獨的地理因素不足以成為一國強大或弱小的判斷依據。但是地理因素影響仍然存在:一、地理因素會影響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二、地理因素會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國力。地理因素一旦和當時的國際格局的影響結合在一起,就會對國家的外交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總之,地緣政治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影響事關國家安全戰略、發展戰略的政策方針的制定,在國家制定對外政策過程中,提供清醒的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的參考。
我國從地理上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國土總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有著廣闊的陸地國土與綿長的海岸線,海洋國土和資源十分豐富。我國陸上疆界2萬多公里,與14個國家相鄰,大陸海岸線長達約18000公里,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分布有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75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我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有著不少糾葛,南海爭端,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爭端,中越邊界爭端,等等諸多的現實問題亟待審慎處理。
一、我國陸地與海洋地緣政治發展不平衡
首先,我國是海陸兼具、陸權為主的陸地地緣政治大國。大部分地緣政治學者都承認,占據大陸主體地緣政治板塊的國家,是有能力長期傳承世界文明并在世界政治實踐中發揮重大穩定作用的國家,而中國更是唯一延續文明未出現斷層的國家。這完全得益于我國是陸地地緣政治大國這一客觀現實。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具的國家,既有海洋又有大陸,但是大陸性要更強一些,陸權在我國一直占據重要地位,陸地地緣政治一直是國家戰略的關注重點。從我國歷史來看,多數情況是代表強大陸權的北方統一了南方,而少有代表海權的南方北上一統我國的情況出現。有人說秦始皇統一我國的進程,就是代表大陸性(或陸權)的秦國征服了代表海洋性(海權)的齊國和楚國的過程,我國從此進入了以陸權為主導的時代。秦始皇修筑的萬里長城就是強調御敵于陸界之外的重要陸權標志。直到近代,面對敵人的海上入侵,中國人還是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犯時修長城的方法對付敵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建設過程中不斷強化海防建設和海洋經濟建設,制海權思想才逐步形成規模,海洋生存、發展、控制權才逐步成為認識我國地緣政治學的重要視角。但是這種重視也是相對的,我國陸權思想依然占據很重要位置。
其次,我國海洋地緣政治局面偏弱。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我國領土西側中印之間有喜馬拉雅山脈這一天然的安全屏障,東部則有大海隔阻,這樣的地形長久以來對我國地緣政治產生雙重影響:它既保護了也弱化了我國的國防安全。當年的英國殖民者,由于喜馬拉雅山的阻擋,他們始終沒有力量占領我國西藏。正因為有了大海的保護,政治外交戰略策略均是圍繞陸地地緣關系展開,“武經七書”無不以陸權學說為主題,近代以前我國的海防武裝力量基本上沒有得到重視和發展。二戰結束,世界經濟出現了海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海洋作為國際貿易的紐帶更顯重要。特別是海上油氣等資源的不斷發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現實,“向海洋進軍”已成為瀕海國家的基本國策。這種背景下,我國由于海洋戰略的滯后,在國際間對海洋的爭奪過程中一度處于下風。隨著海洋經濟發展的蓬勃興盛,我國海洋權益形勢愈發嚴峻,我國的傳統海域,有不少海區被一些周邊國家宣布為它們的經濟區, 有不少島嶼被一些周邊國家侵占,日本侵占我國釣魚島,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自 60 年代以來相繼侵占我國南沙海域島嶼 40 多個。近年來,我國在這一帶海域的科學調查和資源開發的經濟活動更是經常受到干擾甚至是武裝威脅。盡管我國政府一再重申“我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辨的主權”,“擱置爭議, 共同開發”,主張通過雙邊談判和平解決海洋權益維護問題上的爭議,但是這些爭議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且我國似乎總陷入被動應付、消極防御的狀態。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改變閉關鎖國、忽視海洋的落后局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海洋問題上,我國仍然沒有徹底擺脫戰略困境,從客觀實力地位來看,我國應是一個海洋大國,但卻是一個海權小國,對海洋問題發言權小。這些形勢逼迫我國必須全盤考慮地緣政治全局,將海洋地緣政治戰略提升到新的地位,立足亞太, 穩定周邊, 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建立亞太地區新的政治、經濟合作體系和在區域戰略平衡中, 發揮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的作用。
第三,我國陸地地緣政治與海洋地緣政治不平衡的原因。我國海洋地緣政治相比陸地地緣政治比較弱化的、不夠平衡的原因是多樣的。從主觀上看,我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中缺乏“海洋基因”,國民海權淡薄。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陸地國土有很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識非常強烈,對海洋國土的丟失和海洋權益的被侵犯,卻顯得淡漠許多。2010年國家海洋局曾組織調查,對我國海洋國土基本數據確切知曉的人比例很低,對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概念能正確理解的分別只有5.4%、4.0%、4.2%,很多國人覺得海南三亞就應經是“天涯海角”。 海洋意識的薄弱導致對海權的忽視,對海權的忽視又使得對海洋管控能力建設重視不夠。從客觀條件來看,我國海洋地緣政治環境比較惡劣,僅單面向太平洋,且在通向大洋的戰略通道上阻隔著許多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海上戰略通道非常狹窄,容易受制于人。這與美國三面向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俄羅斯直接面對太平洋和北冰洋相比,出海洋面相當狹窄。從國際環境來看,我國大力發展海洋戰略、推進海洋地緣政治面臨很大的國際體系壓力。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單極霸權加速衰落,盡管美國在亞洲的強大影響與控制仍在,但隨著我國在亞洲的強勁崛起,美國與我國在亞洲的現實利益、地緣政治及區域主導權爭奪的較量也更激烈,美國60多年前為我國“量身定做”的“第一、二島鏈”又派上了用場,處在島鏈上的諸如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美國盟友也就自然走上了前臺。從歷史角度來看,由于缺乏海洋大戰略,我國曾錯失解決海洋國土爭議的戰略時機,導致加劇我國目前的海洋困境。比如南沙島礁問題,1974年西沙海戰勝利之后本可乘勝南下收復南沙諸礁,1979年可利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機收回南沙,1988年如果適時擴大314海戰的戰果,多收回幾個被侵占的島礁,取得實際控制權,對于今天的南沙局勢將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處理我國陸地與海洋地緣政治關系方略探析
(一)加快推進海洋發展戰略,夯實海洋地緣政治力量基礎
我國對海洋的依賴越來越深已是不爭的事實,建設海洋強國、實施海洋戰略是我國開展海洋地緣政治的力量基礎,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日益顯著。海洋戰略是處理海洋事務的策略、方法和藝術。是在國家海洋政治原則指導下的宏觀思維,包括海洋權、海洋權益、海洋開發與保護、海洋防務、海洋科技等問題的國家目標、行動方案,實現上述目標的方案和手段等(2)。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再次高度肯定海洋戰略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進我國海洋發展戰略,要進一步向海洋要經濟效益,通過加強規劃指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讓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要進一步維護海洋生態文明,做到開發與保護同步、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一方面嚴控陸源污染物的入海排放,一方面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區,切實保護海洋環境,實現長久發展;要進一步推進海洋科技創新,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來突破長久以來制約我國海洋建設、利用與保護的瓶頸問題,將技術創新引向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要進一步維護好海洋權益,一方面努力維護海洋和平穩定,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另一方面要清醒認識海洋力量建設對于維護海洋權益的極端重要性,做好應對復雜局勢的準備。總之,加快推進海洋發展戰略,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識,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逐步達到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生態環境優美,具備先進的管理海洋事務能力,擁有強大的海上國防力量,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才能真正捍衛和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堅定、堅強海洋地緣政治對話的立場和底氣,有利于妥善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全面參與國際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設,從而創造服務于我國和平崛起的地緣政治環境。
(二)注重陸地地緣政治與海洋地緣政治的協調發展
在“海洋世紀”,我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在海洋地緣政治中爭取最大的主動,這意味著國家戰略方向的調整,即“陸權”與“海權”變更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必須高度重視海洋地緣政治格局,維護好我國海洋權益,另一方面要審慎對待海洋地緣政治的推進,從大的歷史觀中去正確把握海洋地緣政治力量發展的度。俄羅斯與我國最為接近,也是海陸兼具的國家,并且長期是一個典型的陸權國家,它擁有最長的海岸線但卻長期沒有良好的出海口。俄羅斯發現自己在海洋力量上的落后,自彼得大帝開始就一直想糾正這個局面,想從陸權國家變臉為海陸權國家。通過多次戰爭和多年的擴張,俄羅斯得到了太平洋、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是其實俄羅斯試圖把自己從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轉變為海陸權國家的進程充滿了失敗。1856年戰敗的俄羅斯被迫同意放棄在黑海的海軍權,拆除其在黑海沿岸的全部要塞;1905年在與日本海戰中俄羅斯海軍在對馬海峽被日本海軍全殲;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在美國的壓力下,蘇聯被迫同意撤出在古巴的導彈。(3)蘇聯從六十年代開始,以平均每年90艘的速度造軍艦,到1972年共建造了910艘;以后又有基輔號、明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等航空母艦。到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已經建成了遠洋海軍,有波羅的海、北方、黑海、里海、太平洋等五個艦隊,共有海軍艦只1297艘,潛艇377艘,海軍航空飛機1440架。蘇聯的海軍規模在世界上位居第二,是英國海軍的兩倍(4)。但是這種發展的最終結局,卻是蘇聯的多艘航空母艦被當成廢鐵賣到國外,建造主題游樂園。蘇聯的海上力量的發展似乎并沒有給俄羅斯留下什么可以繼承的遺產。俄羅斯現在仍然主要是一個陸地地緣大國。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地緣政治中,各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形態形成的制約,但要看到界限,越界就很可能遭遇失敗。我國要充分認識自己是海陸兼具的陸地地緣政治大國,海洋戰略發展必須有合適的度。
(三)著力提升綜合國力是提升地緣政治力量的根本基礎
當前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在日益加強,但是,地緣政治的博弈、新的世界格局的最終形成需要經過各種力量長時期的較量和競爭。雖然這些力量的消長變化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最終要看這些力量所具有的綜合實力,看各國在綜合國力方面是否占有優勢。國際競爭已從過去單純軍事實力較量演變為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競爭的主要內容 。
綜合國力是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外交實力、精神實力和基礎實力等多種要素共同構筑而成的。但在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是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經濟實力作為國家實力的最直接的物質基礎,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和對外影響能力,以及它的國際地位。以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角逐,正日益成為國際競爭和較量的主要形式,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競爭的主導方式和主要趨勢。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當今世紀之交,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對此,我們要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要充分估量高新技術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國家安全的巨大影響,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認真對待新技術革命帶給我們的挑戰和機遇,順應潮流乘勢而上,把我國的科技搞上去,把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搞上去。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在國際舞臺上發揮大國作用,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居于不敗之地。
(作者是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講師、法學博士,全軍政治課“四會”標兵;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注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第118頁。
(2)《海洋權益與我國崛起》 第6頁,李明春,海洋出版社。
(3)葉自成,《從大歷史觀看地緣政治》,國家教育部重大理論攻關項目《我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資金資助課題。
(4)唐納德·懷特:《美國的興盛與衰落》,徐朝友、胡雨譚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09頁。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