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目前,中國科技產業碰到的問題不會是短期的,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所有的國內科技企業都將陸續碰到此類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共創共享共贏’,完善產業生態體系,正是增強行業抗風險能力、打贏持久戰的關鍵。”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針對美國頻頻打壓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給出了上述觀點。
體系:發揮決定性作用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信息技術領域都有著特定的游戲規則——體系化,中國要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優勢產業生態體系。客觀來看,計算機產業有英特爾體系,手機產業存在蘋果、安卓兩大技術體系,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化的特征相比傳統產業更加明顯。
“能否構建出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在信息科技領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英特爾、蘋果、安卓等體系的成功均得益于其龐大且完整的軟硬件生態圈。”倪光南特別強調。與傳統產業不同,信息技術市場往往有著高度的壟斷性,排名第一、第二的企業一般會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第四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就會少得可憐了。與此同時,某個領域一旦形成體系,那么市場格局就會變得相對穩定,后來者很難進入或取代領先者的位置。例如,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上傲視群雄的微軟,也很難將其在桌面操作系統領域的優勢延伸到移動操作系統領域,在蘋果與谷歌“二分天下”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呢?倪光南認為,行業內的“共創共享共贏”無疑是關鍵。
體系:有效應對“卡脖子”
目前,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既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板。長處在于應用層面和一些新興技術領域,例如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短板則在于相對基礎的層面,如芯片研發、制造和操作系統。倪光南指出了當前信息技術產業遭遇的挑戰:“過去,我們的短板可以通過國際合作來補足,自己不能做的可以買;但是現在,人家開始‘卡脖子’不讓用了,短時間內實現某些核心技術的突破以達到自給自足又很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面對“卡脖子”,倪光南給出了解決之道:可以用整體的體系能力來補足單個部件存在的短板,從而實現整體性能的追趕。以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為例,其整體響應時間和定位精度之所以能夠媲美GPS,背后依靠的正是許多移動通信技術完成的“加法”。即使北斗導航系統的單一芯片或某個具體的技術性能比不上GPS,但其構建的體系所達到的整體效果并不比GPS差,這正是系統創新的魅力所在。
針對7nm芯片“斷供”難題,倪光南認為同樣也可以借助體系能力來爭取時間。他表示,即使中國目前無法使用7nm芯片來構建服務器,但可以利用多個28nm、14nm芯片來組建,同時通過優化數據庫整體設計、連接技術等,最終使服務器的計算能力不比國外的產品差,同時在價格上也沒有很大差異。倪光南特別強調:“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用投入研發7nm芯片;在研發成功之前,用體系能力來補足短板,是我們爭取時間、實現技術追趕的重要手段。”
當前,盡管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和嚴峻的國際形勢,但開放合作與自主研發創新仍然“兩手都要抓”。倪光南認為,一方面要繼續保持開放,與世界各國共同協作交流,做好國際大循環;另一方面應堅持自主研發創新,挖掘和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做好做強國內大循環。倪光南特別強調:“面對別人的制裁,我們只有依靠自己,要有更強的反制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出品丨自主可控新鮮事
本文內容來源人民郵電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