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研究報告認定,中美競爭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競爭。面對美國在芯片等領域的高科技封鎖,中國應當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出一條新路來”的重要指示,確定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應對策略,爭取在未來15年內人均GDP超越世界其他大灣區、20年左右時間人均收入超越世界其他大灣區的目標,以引領和示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此,必須從實際需要出發確定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來發展目標,并且論定能夠實現這一未來發展目標的綜合優勢支撐;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并且有針對性地加強產業布局優化,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優質創業環境,努力推動深圳特區和香港經濟發展實現一體化,努力引進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來共襄中華盛業,努力加強全域經濟社會未來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努力適時建立起有效的醫療合作和防疫機制。只有這樣努力下去,才能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當今世界力拔頭籌,逐步達到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設計功能和理想境界。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出指示:“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時又做出重要指示:“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是在新時代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大膽探索,突破創新。延至2021年9月,黨和國家著眼于豐富“一國兩制”內涵做出重大部署,出臺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方案,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樣看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大灣區建設,已經開全球未有之先例,一個令人矚目的世界第一科技走廊和國際一流灣區便矗立在南海之畔,未來可期。為此,應時因勢加快產業布局優化與制度創新設計,至關重要。
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來發展目標
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從學術界的發聲,到地方政府的考量,再到國家重大戰略的提出,大約經歷了20年左右的時間,才正式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鎖定的目標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其中第一條,關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需要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加以比較。環視全球,美國的優勢項目在于世界頂尖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壟斷性質的科技巨頭的研發投入(亞馬遜、微軟、蘋果、臉書等)、成熟的風投體系、成熟的創新城市群、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通用頂級域名、ICT行業的技術壁壘等。中國的主要優勢在于龐大的受教育人群、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專利數量、實用創新項目數量等方面。中美科技走廊從灣區角度比較可以看出,舊金山灣區的美國硅谷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轉化中心,而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是深圳和廣州。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7000萬,GDP是1.6萬億美元,地域面積5.6萬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四大灣區里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遠遠超出其他三大灣區,而且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人均指標卻遠遠落后于另外三個灣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是2.3萬美元/年,只有東京大灣區的一半(東京大灣區是4.7萬美元/年),只有紐約大灣區的四分之一(紐約大灣區最高是8萬美元/年)。而與達到12萬美元/年的舊金山大灣區的差距更大,所以應當把舊金山灣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今后發展的主要超越對象。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科技走廊指標對比表
上述可見,中美在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相關實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粵港澳大灣區要想在今后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就必須從創新體系和研發投入以及風險投資角度加速趕超美國舊金山大灣區。事實上,我國政府也在重視科技進步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作用。早在2018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0年12月發布的《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展望2035年,廣東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攜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1]。在廣東省階段性目標設定的前提下,并從從世界范圍內大灣區競爭角度來看,建議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目標包括主要經濟指標,這樣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未來15年的統籌發展。也建議制定社會安全指標,確保香港、澳門和廣州的社會穩定,從根源上消除社會動亂因素,主動防范外來敵對勢力的干涉,打擊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安全的非法活動。未來15年,粵港澳大灣區要積極打造世界第一的科技走廊,就必須主動參與世界灣區的科技競爭。每年GDP需要增加6%以上,2025年前每年增加1萬億人民幣左右;2025年后每年GDP增加8%以上,每年GDP增加2萬億元人民幣也是可能的。其中,科技產業增加值要占據60%以上份額。為此,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2025年前每年都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爭取2025年達到11638萬億人民幣研發投入,2026年以后超越美國舊金山大灣區的科技研發投入,才能在科技競爭中達到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主要指標。只有這樣做,粵港澳大灣區才能不僅人均GDP數量上,而且還能夠在發展質量上,爭取超越舊金山灣區。為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指標、生態指標和城市鄉村美學指標,都要逐漸居于世界灣區前列。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中心是深圳特區。深圳最重要的政策平臺,就是一主兩副:“一主”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兩副就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兩個定位。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首先建設成為國際研發城市和生態城市,合力打造世界第一科技走廊。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還要以海南作為戰略支點,面向南海,眺望印太,全面承擔起國家使命。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已經取得新進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關于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互融合、互補互促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設想已初步取得成效,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粵港澳城市間產業分工科學、布局協調,各具特色的高新科技產業集群不斷涌現,集群的規模逐漸擴大,創新實力不斷增強[2]。結合實際調研所獲得的數據,本課題創意提出重點發展如下產業集群:應當指出,人工智能發展要粵港澳大灣區進行頂層設計,并在大灣區內部開放數據,服務人工智能研究和芯片產業化。要以廣州、深圳、香港為中心,有計劃地吸引世界兩百名頂尖人工智能和芯片設計頂尖人才,帶動2萬名高級人才聚集大灣區。《廣東省培育電子信息等五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方案(2019—2022年)》曾經提出,到2022年,基本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綠色石化等五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努力形成集群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耦合的互動發展關系,爭取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要使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五大集群規模分別突破5萬億元、1.8萬億元、1.3萬億元、1萬億元、0.2萬億元,在全球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力爭處于主導地位,具有顯著的行業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使深圳成為電子產業和通訊產業包括機器人研發中心,深圳、東莞、惠州成為制造中心。要在我國光刻機研發突破后,爭取在2025年使深圳成為3納米芯片制造基地,2030年能夠生產出世界最尖端芯片,成為世界第一的電子產業集群。而在產業發展布局上,芯片制造以華為公司為龍頭,軟件產業以騰訊集團公司、金蝶軟件等為龍頭。廣東省曾經規劃到2022年底,汽車產業集群達到1.3萬億規模,深圳作為電動汽車主要制造基地,以比亞迪為龍頭;傳統汽車和氫能源汽車要以廣州為中心,使廣州和佛山一體化布局,以廣汽集團等為龍頭。應當看到,廣州市電動汽車已經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比亞迪公布2021年年度銷量數據顯示,比亞迪全年銷售汽車730093輛,同比暴增75.4%;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593745輛,同比暴增231.6%,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銷量第一。2021年底,特斯拉汽車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比亞迪市值接近1萬億人民幣。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為電動汽車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那么粵港澳大灣區汽車芯片設計和生產水平,就能夠和美國并駕齊驅,比亞迪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市值突破6萬億人民幣。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珠三角九市,已經形成了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應用的產業鏈完善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根據各市新材料產業相關規劃,已經對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提出的具體目標,2022年大灣區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規模將會超過10000億元。這些新材料發展能夠滿足國家需求,為我國航天和航空提供世界一流的裝備材料。廣東省非常重視深圳、廣州兩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為此,廣東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等9部門聯合印發實施的《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統籌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布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錯位發展、協同聯動、資源集聚的廣深港、廣珠澳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集聚區;支持深圳市做精做深高性能醫療器械、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細胞治療等產業,培育世界標桿的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究機構,打造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策源地;要積極推進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萬億級產業集群。為此,在國家“十四五”期間,要以深圳和廣州、珠海、香港作為重點產業布局區域。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綜合優勢支撐必須說明,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來目標設定,粵港澳大灣區是有條件實現的,因為這里有綜合優勢作為支撐。應當指出,中美競爭的關鍵是科技創新的競爭,突出地表現為美國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和中國深圳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粵港澳大灣區的今后發展,面臨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的激烈競爭。根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戰略安排,粵港澳大灣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灣區的有關講話精神,勇于自我改革,積極承擔國家建設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光榮使命,努力發揮出超越美國和日本灣區發展的綜合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其中,香港、澳門占地1132.2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為5.49萬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東臨福建,西鄰廣西,南部臨近海南和南海,北部臨近湖南和江西。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區域為廣闊發展腹地,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還有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高鐵和城際鐵路全面領先,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加速形成。有鑒于此,粵港澳大灣區在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夠發揮出引擎功能。除了先天優勢之外,粵港澳大灣區還具有后天的優勢疊加。其中,香港不僅是自由貿易區,而且還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是我國外貿出口發展轉口貿易的窗口。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早在1980年就宣布深圳成為特區,成為國內四大特區之首,吸引了大量人才,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國際產業轉移受益地區和出口加工地區,廣東省也很快成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了大量的內地人才和歸國留學人才,成為人口凈流入地區。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常住人口已經達到7000萬以上。統計資料表明,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珠三角9個城市,GDP達到8.9萬億人民幣。再加上香港、澳門的同期GDP,整個大灣區GDP能夠達到11.7萬億之多,經濟體量超過加拿大、俄羅斯,并且與韓國等相當。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水平。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速依然在7%以上,增長速度超越世界其他灣區,預計2022年可以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可以預見,在國家“十四五”期間,粵港澳經濟發展將會后勁十足:一是因為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廣東省在十四五期間計劃加大交通投資力度,預計投資為2萬億元,主要用于交通體系完善。繼港珠澳大橋開通后,深中通道也會在未來幾年開通。二是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大提速。在珠三角九城市,近兩年新增國家高新企業近2萬家,并且正在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增強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由于廣東省域疫情防控有力,全球資本聚集粵港澳大灣區力度不斷加大。2021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成立,總規模 1000 億元。以深圳為代表大灣區正在吸引全球風險科技投資聚集,預計未來十年可以吸引全球萬億美元風險科技投資。三是大灣區的進出口優勢明顯。香港是自由貿易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是廣交會舉辦地,深圳長期處于出口第一的位置。據深圳海關統計,2021年深圳市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達3.5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1.92萬億元,規模連續第29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深圳積極落實國家發展倡議成效明顯,多個領域進出口規模邁上新臺階。深圳進出口占大灣區內地9市的4成,九市進出口總額為8.85萬億元。四是消費拉動大灣區經濟發展作用顯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均收入位于國內前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以深圳居民消費能力為例,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 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10981美元),較上年增加5969元。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夠達到1萬美元,十年后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16美元,整個大灣區的消費拉動經濟作用將更加明顯。從全球四大灣區比較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長勢頭處于領先態勢。在灣區內,聚集了5所世界100強的大學,多于其他灣區。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可以估算出粵港澳大灣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達1187.81萬,占6797.49萬常住人口的17.47%。按照8%的高等教育人口增長率,預計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人口能夠達到 1883.6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大灣區的重要學術研究中心,同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和國際慣例接軌的優勢。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擁有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眾多大學和科研院所。2021年,廣州增加兩院院士6人,標志著已經成為華南重要的研發城市。深圳特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中心,除了深圳大學之外,還引進了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香港相關大學的研究院,創辦了南方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并且和中科院合作籌建深圳理工大學和深圳海洋大學,2021年深圳新增選兩院院士4人。除此之外,深圳有大量的科技龍頭企業、風險基本資金、開明的監管制度和合作文化,產業鏈非常完備。產品從設計到市場可以在幾周內完成,這些都使得這座城市具備了實現夢想的良好條件[3]。美國投資家和金融學家吉姆·羅杰斯,在接受新加坡中文媒體萬事通采訪時表示,在后疫情時代,世界創新圣地可能從美國硅谷轉移到中國深圳。2021年發布的信息顯示,粵港澳大灣區25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榜單,代表了大灣區的企業實力。粵港澳大灣區培育了一批龍頭科技企業,代表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實力。
表2 大灣區龍頭科技企業名單
德勤發布2020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榜單:深圳和廣州企業數量翻了一番,粵港澳大灣區扶持政策是主要因素。
表3 進入2020年中國高科技成長的廣州深圳企業名單
以上兩個表格說明,粵港澳大灣區不僅適合龍頭企業成長,也適合中小科技企業成長,營商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在國內名列前茅。
經驗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科技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現象。以深圳特區和廣州市為代表,吸引了全國大批優秀人才聚集。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大量留學生加速回國,相當部分聚集在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深圳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2019年深圳引進各類人才28.75萬人,引進人オ數量逐年穩步上升。目前,深圳各類人才總量達548萬余人,深圳科技大軍人數超過200萬人,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近1.6萬人,全職院士46人,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4萬人。2021年深圳院士數量超過50人。數據顯示,東莞人才總量達到258.4萬人,人才總量占全市人口比重的24.6%;高層次人才總量18.3萬人;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各類人才平臺1523個,通過機構集聚基礎研究人才近萬人;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連續十年居于全省地級市第一;制造業的人才總量超過104萬,占全市總量的比重超過40%。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到2001年擁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3個,省級大學科技園5個。在穗全職院士人數5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5人,境外及外籍院士10人。2021年在穗全職院士人數64人。目前,廣東正在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并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1.5億元。同時,全面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珠三角九市累計發放個稅補貼23.9億元,引進近9000名境外創新人才。應當指出,中國發展為全球科創中心的優勢包括人才隊伍的構成、研發費用以及研發時間的領先。據此,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科創中心[4]。在這些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一直在全國領先。2021年研發支出大約占GDP的2.7%,估算數據超過2755億元。以深圳華為公司為例,一家公司的研發經費就達到1400億元。還有騰訊公司達到389.72億元,兩家公司的研發總和就超過了1789.72億元。展望未來,完全可能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改革步伐,掃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障礙,推動世界創新圣地從美國硅谷向深圳特區轉移。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貿區涵蓋三個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深圳蛇口自貿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珠海橫琴自貿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廣東自貿區立足內地面向港澳臺深度融合,形成和香港、澳門接軌經濟制度,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要求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從而為深圳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走廊創新中心指出了明確的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開發建設,引領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5]。2021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的賀信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需要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頂層設計,以“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作為大灣區發展方向。據此,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均體現出了優惠政策投放的含金量。
三、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現存問題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分為二的。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發展目標,既要看到有綜合優勢支撐,還要正視前進路上的障礙。因此,需要著眼于問題導向,著眼于發展目標,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向著世界第一科技走廊進步的現存問題進行切實分析。3.1 粵港澳大灣區和當今世界著名大灣區競爭還存在制度上的運作困境應當看到,美國舊金山灣區都是統一的社會制度下運行,其周邊城市的同城化發展水平較高。而粵港澳大灣區是在兩種制度、多個海關、法律多樣的條件下運行,在發展路上尚有重重障礙。從目前的海域管理來看,香港、澳門、廣東仍然是各自為政,缺乏銜接和統一規劃利用,所以影響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發展速度和進程。首先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制度不夠完善,以至于影響了海域開發利用效率。多年來香港的土地制度,一直嚴重地制約著高科技產業發展。和新加坡相比,香港未能在過去20年實現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致使一國兩制未能得到全面落實。在美國牽頭的反華勢力支持下,導致出現2019年前后的嚴重社會動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動蕩。深圳城市的高房價,導致多數年輕人無法在深圳購房,難以長久立足,不能安居樂業,嚴重地影響了深圳高科技企業發展。珠海橫琴新區還需要精準定位,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形成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金融產業只能作為橫琴新區的輔助產業,使之建立在產業創新的基礎之上。3.2 粵港澳大灣區和當今世界著名大灣區相比還顯得創新資源相對不足和當今世界上著名的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和學術資源還是相對不足,特別是制造業人才缺口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尚缺乏世界一流大學作為支撐。和美國硅谷以及東京灣區等相比,學術自由度也有待提升,學術研究氛圍有待強化。應當指出,作為世界一流大灣區的高科技發展,關鍵在于吸引人才。因此,要掃除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服務大灣區的所有障礙,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的良好氛圍。香港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基礎上,還要繼續發揮學術研究自由的優勢。澳門和廣東要繼續擴大學術民主,創造更加寬松的學術自由環境,鼓勵自由選題和主動探索,爭取吸引世界一流科學家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要看到,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是中美未來10年競爭的焦點。而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原創性科研成果方面和歐美尚有差距,需要加速追趕。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經費雖然不少,但是在重點產業鏈資金配置上不夠合理,真正用于攻克原創性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并能大規模產業化的資金和人才投入都不足,所以還存在產業鏈關鍵環節不完善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內與通訊相關的芯片制造產業鏈缺失,國內廠商無法進口荷蘭的EUV 高端光刻機,目前只能生產14納米以下的芯片。華為海思設計出來5納米以上的高端手機芯片,由于臺積電等工廠使用美國技術,亦受到美國限制無法為華為代工生產,嚴重影響了華為手機的生產質量和數量。3.3 粵港澳大灣區和當今世界著名大灣區相比還存在一線崗位人才缺乏問題必須承認,粵港澳大灣區和美國舊金山灣區相比,頂尖科學家包括影響產業鏈關鍵技術的專家數量不足。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在未來十年還需要增加兩千名一流科學家和技術專家,還需要五萬名優秀高級工程師和高層管理人才,還需要五十萬名優秀的工程師和中層管理人才。還要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還是嚴重不足。從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2020年)》(以下簡稱《目錄》)中可以看到,《目錄》是由1個主目錄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分目錄組成,按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3類進行編制。其中,覆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重點產業共26類,涵蓋57720個急需緊缺人才崗位,涉及316類崗位和403類專業,需求人才總量超過33萬人。3.4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世界第一科技走廊需要加快進行制度改革與創新應當指出,政治制度改革滯后于經濟發展,所以必然會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待加強,現有干部選拔制度需要改革。廣東省在政府層面公開選拔中高級行政人才,需要注重借鑒世界一流大灣區招聘人才的成功經驗。香港在頒布國安法之后,立法會完成了選舉工作,還需要落實完善愛國愛港的中高級行政人才選拔機制。與此同時,還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適時設立香港、澳門和廣東中高級行政人才的有效交流機制。粵港澳大灣區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做好干部選拔機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實現全過程民主。總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目標的主要路徑選擇,必須把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配套進行。由于一國兩制尚未能全面落實,香港回歸后過分強調保存資本主義制度,未能把一個國家放在突出位置,未能及時改革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中單一依賴金融和房地產的明顯缺陷,未能及時轉型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所以導致香港經濟一度停滯不前,致使香港底層民眾的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改善。香港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由于受到境外反華勢力長期影響和蠱惑,所以導致2019年香港發生了暴亂,嚴重影響了香港社會穩定,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有鑒于此,今后需要總結香港過度依賴地產和金融的具體制度缺陷,吸取科技產業未能充分發展、財富分配不均的教訓,采取系統的社會改革措施,真正落實一國兩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改善民生結合,進一步增強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與接受度。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支撐和存在主要問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實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設定目標,也能夠逐步地解決現存的各種問題,那么按照實現目標的路徑現在差啥呢?就是差在產業布局優化和制度創新設計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緊完成。
四、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產業布局優化
鑒于現有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產業布局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香港和澳門有高校資源,但是在土地制度和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風險投資等方面都存在制約;深圳和廣州成為主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但是學術基礎和科研成果的儲備不如美國舊金山灣區,也弱于國內的北京和上海,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必須通過經濟改革優化產業布局。4.1 注重合理利用大灣區土地資源,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改革,主要包括自貿區制度推廣、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產業鏈資源配置和內地經濟發展聯動,還有產業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優化結合等方面。特別是需要依托現有產業集群,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加快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風險科技資金,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進度。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結構優化,采納專家建議,突破行政區劃障礙,強化區域合作發展[6]。為此,要提倡從廣東省開始打破粵港澳大灣區行政限制,采用市場化方法配置土地資源,以求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保證產業發展和科技人才居住用地,推動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集約利用土地,增加生態綠地和園林包括空中園林。需要統籌粵港澳大灣區的陸地和海洋統籌規劃利用,在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上,考慮粵港澳大灣區海域空間利用和管理的銜接和一體化,有利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7]。粵港澳大灣區要放眼于新時代,全面推動香港產業政策以高科技作為主導,有序改變香港土地政策,擴大深圳和香港合作規模。要重點解決香港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土地限制和人才不足問題,增強香港科技產業發展活力,爭取與深圳科技產業發展步伐相一致。為此,建議將落馬洲作為24小時開放口岸,把新田科技城擴張為3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為達此目標,香港特區政府要聯合深圳特區共同投入600億元建設基礎設施,加快上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個國家級別實驗室的公共科研機構。雙方要協調設立新田科技城管理委員會,作為管理機構;各派出50%主要干部,其中深圳派出的干部必須擁有科技園區管理經驗。建議深圳企業在香港新都會投資30%稅收交給深圳市政府,初期導入深圳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批科技企業設立香港研發中心,利用香港的學術自由吸引世界一流科學家。4.2 注重在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框架下,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的電子通訊產品和智能家電產品等具有世界競爭力,非常適合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國家,建議在未來五年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延伸到中亞國家市場,并且進一步擴大對歐洲貿易和其他國家貿易,充分發揮深圳、廣州、香港等地港口優勢,加大廣東電子、汽車、家電等產品的出口力度,爭取占據更多世界市場份額[7]。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有效開發海外原材料資源和先進技術市場。為此,建議在深圳舉辦歐美國家、中亞國家和中國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論壇,重點吸收歐美留學生,并且為中亞國家培養留學生,以便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安全、實現雙循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還要注重發揮地緣關系優勢,在自身的發展中帶動海南自貿港建設和運營,這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海南原來是廣東省的下屬區域,存在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海南省建省晚,底子薄,經濟基礎較差,需要全國的支援,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援,海南發展的主要資金和人才大多數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以直接帶動海南的科技產業進步,進一步為海南輸送人才和資金。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利用現有自貿區,進一步集中優質區域作為未來自貿區的擴展區域,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先行示范區聯動發展,共同服務大灣區和海南建設。應當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和海南相比存在局限,可以利用海南優美的濱海環境和自貿港政策,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相關的科技研發中心,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海南工作。4.3 注重發揮出政策投放優勢,為優化產業布局通過各類人才支撐粵港澳大灣區要努力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借助于地緣關系優勢,充分發揮政策投放優勢,鼓勵香港各個大學和國內研究型大學在香港北部新都會設立科技孵化器,引導興辦職業教育,營造類似美國硅谷一樣的科技產業化環境。為此,要努力做好頂層設計,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走廊產業布局規劃,出臺相應優惠政策:一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經濟特區合作制定住房政策,分別為兩地年輕人提供人才房,統一認定標準,給予內地到香港科技人才通關便利,使之持有香港北部新都會區工作證,并且完善辦理相關創業手續;二是兩地政府要支持風險科技投資發展,鼓勵金融企業轉型風險科技投資,使產業基金能夠承擔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重大科技成果的部分風險;三是要利用香港自由港政策,為香港新都會青年人家屬來港居住、子女上學提供便利,能夠做到“一站式”服務。4.4 注重加大橫琴片區開發建設力度,牽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程橫琴片區是澳門和廣東合作的新區域,已經擁有十多年的發展規模。在此基礎上,要借助澳門大學和橫琴自貿區政策,以穩定的社會環境包括法制建設為基礎,未來要以科技產業為主導,通過重大科技產業項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前來創業發展,使之成為帶動澳門和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要通過科技發展增加橫琴片區的財政收入,增加廉租房供應,逐漸降低高房價,為科技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讓年輕人看到更多希望。
【圖5 橫琴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用地布局圖】
五、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制度創新設計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情勢下,迫切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加以引領和做出示范。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當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優質創業環境,努力推動深圳特區和香港經濟發展實現一體化,努力引進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來共襄盛業,努力為全域經濟社會未來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努力建立起有效的醫療合作和防疫機制。5.1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優質創業環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并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導向的指導下,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15年進行經濟一體化和產業布局優化設計;要給予民營企業相對平等的融資便利,降低融資成本。為此,建議廣東省帶頭改革招投標制度,廢除軍事領域以外的中央企業事實上存在的總承包項目的特權,使不同所有制企業主體對于政府基礎設施項目和科技平臺項目都有相對平等的競爭權力。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來說,完全可以依靠香港的金融體系、深圳的創新活力和整個珠三角完善的工業產業強有力的發展勢頭,進行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安排。這樣做,不僅能夠影響我國內地廣大地區,而且還能夠輻射整個東南亞,進而會改變世界經濟貿易的地理格局。應當看到,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加速了大灣區的建設進度。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香港局勢的不穩定性,曾經嚴重地影響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正常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的兩種社會制度、三種貨幣制度、三套海關制度,都將影響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水平,要求我們必須拿出制度設計的創新舉措。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作為第一科技走廊的設計目標,今后的關鍵在于中高端人才的聚集,所以必須創造出世界一流的學術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以利于吸引大批博士回國創業,吸引不同信仰的全球高端人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和項目經營。為此,需要充分發揮內地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利用香港、澳門資本主義的有益成份,全面發揮科技創新體系優勢,以利于主動和美國、日本的大灣區競爭。這樣做,不僅要采取有利的經濟改革措施,完善經濟制度,還要在我國憲法框架內積極采取政治改革措施,做好政治制度設計,消除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各種障礙性因素。可以預計,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設計,能夠為粵港灣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第一科技創新走廊釋放改革紅利,提供更多資金和人才,轉化更多有效的GDP,增加大灣區的人均收入,同時逐步消除嚴重的貧富不均形象,帶頭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設計,還可以降低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行政成本和交易費用,讓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居民都能夠分享到科技產業發展的成果效益。5.2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推動深圳特區和香港經濟發展實現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城市要在未來實現同城化,經濟活動全部一體化,包括通訊,硬件和軟件。早在1988年6月3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會見“90年代中國與世界大會”的與會代表時就說過:“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鄧小平的想法,就是要再造幾個類似香港的自貿區,實際上是深圳要走正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仿行自貿區制度,大力發展生產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深圳和大連都想成為大型自貿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要努力成為國家第一梯隊的龍頭。為此,深圳特區改革要向香港自由貿易區制度看齊,保留深圳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創新體系,從經濟活動方面遵守自貿區制度;深圳特區要整體建設成為大自由貿易區,解決和香港同頻發展問題;要實行雙線管理,推動深圳銜接香港為一線管理出口,其他城市9+2城市群實行二線管理進口;要強化雙幣互相流通,盡快使港幣和人民幣在大灣區自由流通,科技產業方面也實現雙向合作。其實,上述構想早就形成了,目前推進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建議在前海自貿區的基礎上,把深圳特區整體變成自貿區,以消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制度障礙。5.3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引進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來共襄中華盛業必須說明,粵港澳大灣區能否建成世界第一科技走廊,關鍵在于能夠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前來共襄盛舉。一流頂尖人才不僅需要世界一流課題和充足的研發資金、最具有學術自由的研究和發展環境,而且需要較高的個人收入以及最尊重人權的生活環境。以我國留學美國的人工智能和芯片領域的博士為例,他們在美國已經具備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生活待遇,所以吸引他們回國需要綜合考慮引進政策安排。在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要勇于做新時期中國“移民”政策的試驗田,能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這方面,國家已經賦予深圳特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試點權力。據此,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應當在憲法框架內設計世界上最自由的學術研究和人人平等的學術經費競爭環境,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潛規則。為此,要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引進制度,并從引進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專家的實際需要,從現有的大灣區政府主導的科技創新產業基金中設立500億元左右規模的人才引進和科技研發基金,爭取在未來十年內從外部引進1500名以上頂尖科學家和30萬名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其他數量的人才要立足自我培養。當然,引進高級人才要根據本人意愿,對于愿意在中國長期居住的,必須簡化手續及時辦理大灣區長久居住證。而對于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專家,要主動征詢他們的意愿,愿意加入中國國籍的就要主動辦理。歸納起來,就是要制定比美國針對科學家的移民政策更寬松,更尊重人才。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高等院校管理制度應當主動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和鼓勵科技創新、學術思想自由結合。在這方面,南方科技大學已經取得初步改革經驗,十年內有望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為此,建議大學校長采用教授推薦與黨組織把關結合,實現全體教授以及學生代表投票選拔制度,黨員干部和行政職務一體化,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干預,保證在憲法范圍內給予最大的學術研究和思想自由,爭取成為世界級別的學術研究區域,具備主要專業吸引世界前2000名科學家的自由研究學術環境和氛圍。建議大灣區內高等院校面向香港和澳門以及內地貧困家庭擴大招生,讓貧困家庭子女有接受優良教育的機會,為改善基層民生奠定基礎。粵港澳大灣區要全面推動香港產業以高科技作為主導,有序導向香港土地政策,擴大深圳和香港合作區規模。香港特區在2021年宣布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 ,是香港面積的三分之一,可容納250-300萬人,提供65萬個就業崗位,建設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9]。為此,建議香港北部都會區和深圳一起實行人才自由流動和人才房政策,讓科技創業人群和大學畢業生首先擺脫住房困擾,與深圳形成科技發展合力。應當指出,香港新都會的發展關鍵在于產業創新,建議設立香港和深圳共同管理機構,實現共同投資和共享收益的新模式。要鼓勵香港各個大學和國內研究型大學在香港北部新都會設立科技孵化器,興辦職業教育,營造類似美國硅谷一樣的科技產業化環境。要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提高香港和澳門的財政收入,增加廉租房供應,逐漸降低高房價,為科技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讓香港、澳門年輕人看到未來希望。5.4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為全域經濟社會未來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必須正視,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外反動勢力進軍中國的門戶,應當采取政治和經濟以及科技安全措施,大力維護國家安全。由于社會穩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改革基礎,所以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要聯手推進,進而完善符合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這是消除香港和澳門社會動亂因素的根本措施。5.4.1 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安全網絡管理制度。2020年7月,國家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并已生效施行。香港在2021年底已經完成了新的立法會選舉,香港社會趨于穩定。有鑒于此,今后還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安全網絡管理制度,嚴禁暴亂分子利用信息平臺發布暴亂信息、進行聯絡和組織非法活動。對美國facebook等國外信息平臺,要進行法律審查和信息監測。凡是不遵守中國法律的,一律停止在我國的信息服務。5.4.2 要根據香港基本法使共產黨員參與議會選舉。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應當加快政治改革進程,積極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推薦基層行政官員候選人。共產黨員根據香港基本法有權參與議會選舉,代表香港最廣大百姓的利益參政議政,特別是首先要代表香港貧困階層的利益。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基礎上,要加快成為科技之都的步伐,為香港50年后與廣東省社會主義制度一體化進行平穩過渡。5.4.3 要全部差額民主選舉和考核市長、區長和街道干部。粵港澳大灣區政治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思想,主動完善上層建筑,設計適應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制度。今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凡是取得大灣區戶籍的合法居民都享受選舉權。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推廣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成功經驗,首先推進行政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選拔的改革試點。在這方面,首先要全部差額民主選舉市長、區長和街道干部。選舉權和監督權是不可分的,公民只有投票選舉,才能有效監督政府官員。在黨的領導下,將憲法賦予公民的選舉權落實,市長、區長和街道干部全部差額民主選舉,公開民主選拔政府各級干部,競爭上崗,根除腐敗。未來對粵港澳大灣區干部考核的重點,主要是任期內產業發展、人均收入和共同富裕,公民各種人權包括健康權、社會公平正義等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在粵港澳大灣區,黨的領導需要進一步加強。借鑒合肥市重大科技項目決策體系改革經驗,要加強對重大決策的監督。重大科技項目投資決策,需要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密切配合,需要智庫研究和征詢群眾意見結合,由黨委進行民主討論后集中決策,最后在指定時間內出臺重大科技項目投資決策。這樣做,有利于全面依法治理社會,建設法治社會,改變傳統的人治模式,減少因為領導干部個人盲目決策造成重大損失,完善領導干部經濟審計方法,吸收行業專家參與審計,保障對領導干部決策進行終身追責。5.5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適時建立起有效的醫療合作和防疫機制2020年大規模爆發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公共衛生面貌,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有鑒于此,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有效的醫療合作和防疫機制。為此,要有效利用香港自由港地位,擴大抗癌藥物和醫療器械的進口,降低廣東省域進口的關稅,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在這方面,深圳首先要做全民免費醫療改革的試點,繼而爭取廣東省域,進而使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都能夠享受全面免費醫療待遇[10]。為了建立起有效的醫療合作和防疫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設計力度,努力建立粵港澳聯動防疫機制,互相支援防疫,將深圳研發和制造的空氣殺菌設備普及到各大機場、火車站、地鐵等人流密集公共空間,減少國際航班和貨輪以及郵輪帶毒人群對大灣區的沖擊,力爭2022年實現大灣區全部流動人群的疫苗覆蓋。[11] 結語:通過中外灣區發展態勢的比較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第一科技走廊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綜合優勢支撐的。這是在中美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地位的先手棋,有利于帶動內地一起打破美國對我國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的封鎖,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必須主動做好制度創新設計,以利于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大環境。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還需要加速科技產業布局優化,主動控制疫情,加大研發投入與人才引進力度,努力吸引和聚集全球更多的一流人才和風險科技投資,才能成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進而超越世界其他灣區,帶動我國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1] 廣東組織工作.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2-18)[2022-1-19]。[2]趙燕,李雪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3):142-145。[3] 澎湃號.綜合開發研究院.羅杰斯預言:世界創新圣地將從硅谷移至深圳[EB/OL].(2021-7-10) [2022-1-1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26598. [4]對話魏建國http://news.10jqka.com.cn/20220210/c636595642.shtml[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9-2-19.[6] 國世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全球定位[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7] 李政道,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遼寧大學,2018。[8] 齊冠鈞.“一帶一路”框架下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東北亞經濟研究,2021,第5卷(3):18-26。[9]戈振偉.香港擬建北部都會區[J].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21,(11):17。[10]高永文,龔夏雯,林曉燕.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發展中的角色和機遇[J].港澳研究,2019,(4):65-73,95-96。[11]劉啟強,孫進.科技戰疫: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搶占創新先機[J].廣東科技, 2021,第30卷(1):21。【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海域經略大安全觀研究(批準號19FJLA001)》的主要成果。】
(作者:楊寶民,清華大學總裁班教授,大連海洋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特聘教授,深圳新摩爾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靖宇,博士生導師,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涉海企業家產業創新聯盟主導者與創建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海域經略大安全觀研究》的創立者和主持人;趙萬里: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高洪義: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大連海洋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特聘教授;謝勇:深圳市湖北荊州商會會長;趙珍琳: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管理專業研究生。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