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三大法寶與財務后勤工作
《為什么是毛澤東》一書提煉了蔣介石集團的“商業模式”,即“錢(江浙財團)→槍桿子→地盤→紅利→錢→……”,在國民革命時期大獲成功,但后來因為淞滬會戰失利而財源枯竭,此“商業模式”循環中斷,加之組織內部激勵悖論而最終失敗。
對比蔣介石集團的“商業模式”,毛澤東帶領共產黨人探索出了新的革命“商業模式”,即“勞苦大眾(農民)→隊伍→槍桿子→地盤→勞苦大眾→……”的革命方程式。中國共產黨聯合和動員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進行“官兵平等、黨指揮槍”的三灣改編,不發軍餉而組織軍隊(當時發軍餉是軍閥組建軍隊的通行模式),通過構建最低成本的軍隊“大財務后勤”體系,從而戰勝所有的軍事對手。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中國共產黨18年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時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那么,在共產黨人的革命“商業模式”“三大法寶”中的大財務后勤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黨史商鑒》一書認為,中國共產黨(1921—1949)是中國近100年來管理得最成功的一個現代組織;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黨史常識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
該書系統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揭示了組織能力建設的兩個要點。第一,組織激勵問題。國民黨軍隊及舊軍閥等以金錢驅動的“雇傭兵組織”,注定不能解決競爭(個體目標)與協作(集體目標)的組織悖論,只能顧得了一頭,或者軍閥割據或者整體退化;而以使命驅動構建價值與理念“意義系統”的組織,能夠讓每個成員自動用整體目標來校正個體目標,既力爭上游又通力協作。
第二,組織賦能問題。在權力下放之前,組織高層必須用共同思想來為一線員工賦能。一是要不斷提煉組織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二是要通過具體制度,比如“支部建在連上”,來持續傳遞共同思想。
沒有思想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不能付諸行動的思想是蒼白的思想。形成組織的“共同思想”(理想信念),是我們可以從黨史中學到的組織建設最寶貴經驗之一。百年黨史告訴我們,當一個組織把“意義系統”“共同思想”“組織文化”這三者編織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精神穹宇”,這個組織就擁有了靈魂,這樣的組織將無堅不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勝利從來不是單靠軍隊來實現的。人民戰爭更是如此。毛澤東一向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三大戰略決戰能獲得勝利,一個基本原因是民眾的支持,不斷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線。拿淮海戰役來說,中央軍委決定“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后3天,毛澤東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這一戰役“你們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并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準備方能開始行動”。
戰役開始后不久,周恩來又為中央軍委起草致中原局、華北局、華東局電報,說明前線參戰部隊和民工近百萬人,每月需糧約一億斤,要求各地立即動手籌集并速調糧食供應前線。
淮海戰役供應解放軍前線的物資運送,幾乎全靠肩挑背負、小車推送。粟裕回憶道:“天氣寒冷,供應線長,運輸不便。因此,糧食的供應,就成為淮海戰役能否取勝的一個重要關鍵。為此,毛澤東同志一再指示我們,必須統籌解決全軍連同民工一百三十萬人三至五個月的口糧,以及彈藥、草料和傷員的治療等問題。華東局發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的指示,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號,組成了華東支前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支前工作的統一領導。山東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省吃儉用,保證了部隊用糧。”
淮海戰役后期的解放軍陣地上,“糧足飯香,兵強馬壯。待戰役結束時,前方尚存余糧四千多萬斤”。整個淮海戰役中,共動員民工543萬人次,運送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
后來,陳毅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同國民黨軍隊屢屢彈盡糧絕,陷入絕境,成為他們多次覆沒的重要原因,恰成鮮明的對照。民眾全力支持構建的大后勤支撐體系,確實是戰爭能不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問題。
財稅后勤工作保障革命事業成功推進
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財稅后勤工作。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有關稅收理論和列寧關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征收輕稅的思想,按照軍事斗爭和鞏固根據地紅色政權的需要,推行廢除苛捐雜稅的政策,取消舊政權的稅收制度,建立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稅收制度,鞏固人民政權,探索形成了稅收理念、稅收制度和隊伍管理機制。
中央蘇區稅收及稅收制度的建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指引下進行的。當時戰爭頻繁,稅收的目的在于保證革命戰爭的給養,保證革命費用的支出,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保證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各項經濟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中央蘇區稅收工作遵循目標導向,在統一中央蘇區稅政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稅收征管制度,推出了行之有效的征管查舉措,為供給紅軍、支持革命戰爭、保障蘇維埃政府運行、發展蘇區經濟提供了重要的財力支持,體現了堅定的使命擔當。
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后,生存和發展是首要問題,而財力支撐是根據地存在的物質基礎。
在根據地建立初期,打土豪和戰爭繳獲成為財力的主要來源,但由于打土豪不能持續,戰爭繳獲比較有限,財源的穩定獲取變得十分迫切。受列寧在蘇維埃區域建立稅收制度思想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加深了對稅收的認識,推行建立新型人民政權稅收政策,從井岡山斗爭時期就開始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適當征收土地稅,并制定頒布《井岡山土地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土地改革,對土地稅的征收和減免作出具體規定。
其后,各革命根據地都進行了建立稅收制度的嘗試。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初期,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沒收地主的土地交給農民,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的思想。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在其后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規定,取消一切反革命統治時代的苛捐雜稅,征收統一的累進性所得稅。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建立統一的稅收制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頒布暫行稅則的決議》,規定實行統一的累進稅,包括農業稅、工業稅、商業稅等。
全面抗戰時期,各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以統一累進稅為主體的稅收制度,這是中國共產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為保證抗戰需要和減輕人民負擔而采取的一項十分必要的稅收政策。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推進統一累進稅,并在解放區取得重大進展,廣泛推行稅負公平的統一累進稅,顯著調動了解放區民眾發展生產與繳納統一累進稅的積極性,促進了解放區經濟發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夯實了財力基礎。盡管由于根據地處于分割狀態,人民政權的稅收制度事實上一直沒有統一,在1948年后解放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背景下,黨決定著手建立新中國,做好了統一國家稅收制度的準備。
與明末李自成等中國傳統農民起義因“大財務后勤”機制缺失而失敗的道路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列有關稅收作用的思想,認識到通過打土豪和戰爭繳獲來籌措革命和戰爭經費只是權宜之計,必須通過稅收手段獲取穩定的財力,并將建立稅收制度保障革命和建設財力需求作為黨和人民政權的一項重要政策。
稅收制度建設成為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各級人民政權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人民軍隊的革命戰爭經費需要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財力保證,保障了根據地黨政軍民的供給,使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有了堅實的依托,從而有力地保障了中國共產黨革命路線的“商業模式”可持續、循環不中斷,并最終取得成功。
大財務后勤
財政稅收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經濟命脈,其主要職能包括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與發展。因而,它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財政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政府預算作為財政的主要載體和核心內容,涉及國計民生,關系到最廣泛的公共利益。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深刻地指出:“國家的預算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里面反映著整個國家的政策,因為它規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
1954年,鄧小平同志也曾明確指出,財政工作一定要有財有政,切不可有財無政。要懂得數字中有政策,“決定數字就是決定政策”。
新中國成立70余年,財政收入從62億元增至約26萬億元,增長4100多倍;財政支出則從68億元增至約30萬億元,增長了4400多倍。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折射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成為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的大國,其中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非常重要。國家財力逐步增強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強大財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教授曾提出問題,新中國財稅體制的發展,是否存在著一條上下貫通的主線索?新中國財政演進的歷史邏輯是什么?高教授的思考成果,與本文觀點邏輯契合、異曲同工。
高教授認為,新中國財政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既集中體現在它是政府所從事的所有活動的經濟基礎,又集中體現于它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天然關聯,系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因此,分析新中國財政的歷史邏輯,必須跳出財政、跳出經濟,延伸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從財政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領域的相互聯系及交互作用中加以提煉。
以縱深的歷史眼光,對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中國財稅體制從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契合的財稅體制,發展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進而由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躍升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科學提煉和深入揭示新中國財政歷史邏輯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才可能說清楚、看明白財政制度的發展方向。財政體系就是國家長治久安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戰略、戰術執行及大后勤”三位一體中的大后勤。
我國的現代財政制度一頭連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頭連著現代國家治理,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國家治理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只有財政的現代化才能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相匹配,與現代國家治理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也必須遵從財政的本質定位—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持續提升,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全面實施績效管理”;2018年9月中央發布《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設目標,并提出具體要求。
意見的制定和發布施行,在我國公共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從理論探索跨入全面推行的實踐階段。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已基本形成。
3年來,財政部圍繞落實意見目標,精心謀劃、認真組織、大力推動,經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地區各部門強化績效意識,努力推進改革,預算績效管理全方位格局初步成型、全過程鏈條基本貫通、全覆蓋體系不斷健全。
當前,全國各地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并不斷向縱深挺進。“花錢必問效”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無疑將引領公共財政改革未來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在這個趕考之路上,中國財政體制正走在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征途,中國財政也將在更高層次上、更廣范圍內發揮對于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支持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譜寫新時代賦予中國財政的主題,擔當新時代中國財政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中央政府駐港辦行政財務部副部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民生周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