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的主權、領土、政治體制、人民生命財產等處于不受外部或內部威脅的狀態”。由于客觀和主觀世界始終在發展變化之中,威脅會因時、因勢、因事而隨機產生。因此,準確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家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籌劃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未來5~10年的國際形勢判斷
一超竭力主導,多極加速發展,局部沖突不斷,大戰暫可避免。是未來5~10年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向。
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雖然實力增長緩慢,但其獨霸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愿望很難改變。因此,其仍將以美元、軍事、科技、人才、網絡和聯盟為支撐圍堵和遏制新興國家。
隨著大國實力日趨均衡,相互博弈更加激烈。傳統大國要保持自身優勢,新興大國要奮力崛起。特別是隨著歐盟和“金磚”國家的實力上升,國際格局將隨之調整。
歷史證明,國際格局調整期,也是矛盾多發期。利益和權利爭奪加劇,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勢力泛起,非洲、中東、俄歐接合部和東亞等敏感區域,隨時都可能發生局部沖突。
總之,未來5~10年,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雖然少數國家特別是日本軍國主義趁火打劫的欲望日趨增長,但在強大的國際和平力量作用之下,不可能掀起驚濤駭浪。
2.我國國家安全將面臨諸多挑戰
大國博弈史證明,圍堵、遏制和分化,是傳統大國對付新興大國的慣用手段。我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新興大國,既要應對傳統大國的擠壓,又要防止內部矛盾激化。可以說,內外威脅并存,安全形勢錯綜復雜。
首先,長期積累的腐敗問題嚴重威脅著我國的政治安全。當前,對我國的政治安全威脅,內外兼有,并且重在內部。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從已查出的大案要案看,黨員干部的腐敗問題觸目驚心。黨的十八大以后,通過重拳反腐,勢頭雖得到控制,但由于遏制腐敗的有效機制尚在完善之中,加之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缺失、價值觀扭曲,玩弄權術、追名逐利的惡習一時還很難消除。未來1~5年,反腐斗爭逐步涉入“深水區”,斗爭形勢更加嚴峻,既得利益集團為阻礙這項工作深入開展,可能會挑起“事端”。對此,中央務必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因內憂引發外患,讓整個國家和民族面臨四分五裂的風險。
其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經濟安全。美國回歸亞太,目標直指中國。美國的戰略家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短期內還不能對其構成實質性威脅。所以,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是平掉中國日益冒尖的經濟實力。由于冷戰期間,美國曾通過啟用中國的廉價市場,對日本高速發展的經濟進行過一次平衡。因此,把這次“平衡”叫作“再平衡”。一方面,想通過拉攏日本破壞即將成型的東亞經濟合作計劃,以及我國的內外投資環境,全面遏制住我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勢頭;另一方面,想通過主導TPP全面復蘇美國的經濟實力,鞏固美國的霸主地位。我國在遭受外部擠壓的同時,國內長期積聚的金融泡沫也存在隨時爆破的風險。
再次,周邊國家的惡意挑釁和國內分裂勢力交織嚴重威脅著我國的領土安全。日本對我國領土覬覦已久,偷襲、侵吞、得寸進尺,是其慣用的伎倆。之前發動的侵華戰爭,已經讓其野心暴露無遺。二戰戰敗后,日本政府仍對我臺灣垂涎欲滴。20世紀50年代,日本首相吉田曾鼓吹搞“日臺邦聯”和“日臺聯合王國”。眼下,其右翼勢力借美國重返亞太之機擴軍修憲,正是想為未來介入臺海繼而謀取臺灣作準備。同時,菲律賓、越南也乘機作亂,積極爭取美國、日本的支持和偏袒。由于臺灣還游離于中央管轄之外,未來若“臺獨”勢力上臺,兩岸關系有可能重回原點。加上國內“藏獨”、“疆獨”勢力的搗亂。未來5~10年,我國的領土主權始終面臨著被侵占、被分裂的危險。
另外,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嚴重威脅著我國的軍事安全。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近年來,作為“戰爭狂人”的日本軍國主義沉渣泛起,不僅矢口否認二戰期間的野蠻侵略,而且發動戰爭的欲望異常強烈。正如安倍晉三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磯崎洋介稱,“實話實說,美國可能無力繼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了”。其言外之意是“日本該出山了”!未來5~10年,日本很可能在美國的慫恿下進一步擴充軍備,在亞太地區充當“武士”角色,并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可以預見,一旦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我軍在海上的維權行動將面臨巨大風險。
3.應對策略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世界”。實現“中國夢”,既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尤其是與傳統大國的良性互動關系,更需要13億中國人的齊心協力。要擁有這兩個先決條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需要解決好兩個主要矛盾:一個是全球一體化發展與維護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一個是國內日益增強的經濟基礎與需要不斷完善的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為此,提四點建議:
第一,反腐、改革、聚賢才,在集成創新之中謀發展。
繼續保持高壓反腐態勢。反腐關系民心士氣,關系黨的執政地位,關系國家生死存亡。既不能放松,更不能停止。要在打“虎”滅“蠅”的同時,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體制、完善法治、加強監督、嚴剎“四風”,根除寄生在黨內的腐敗“毒瘤”。
由于人才是興國安邦之本,因此,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應進一步優化選人用人機制,積極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不斷擴大“才”源、暢通“才”路,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為吸納世界英才創造良好環境。
積極適應國際大勢和民族復興需要,盡快完備精干高效的國家安全體系和適應未來戰爭的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加緊錘煉能打仗、打勝仗的武裝力量。
大力弘揚和普及“責任文化”、“法治文化”、“合作文化”,著力推動“教、研、產”一體化教育改革和技術創新,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培養高素質守法公民。
實行個人、企事業單位“信譽評級”制度,把“信譽等級”與個人或單位榮譽和利益掛起鉤來,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增強集體責任感和國家凝聚力。
糧食是民生之本,工業是興國之基。要確保食品安全,全面實現農牧業生產現代化,實行集團化生產和股份制合作,是改變小農生產模式和食品質量信譽的有效舉措。同時,要下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二,近美、聯俄、拉歐盟,在利益交換之中穩大局。
著力維護好中美關系良性互動的大局。要全面落實和發展習近平主席關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構想,從維護世界和平和兩國共同利益的大局出發,促進中美兩國的互利合作。加強兩國高層交往和民間交流,以及兩軍的溝通與協調,有原則地支持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和經濟復蘇計劃。通過相互支持合作,增進兩國友誼,鞏固互信基礎,降低對立關系,轉移其戰略目標,避免引火燒身。
深化與俄羅斯的經濟與安全合作,支持俄羅斯在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中發揮主導作用(支持不是放棄自我,而是為了養精蓄銳,爭取更大作為)。充分利用俄羅斯的能源和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印度尚不完善的工業基礎,積極推動俄中印經濟一體發展和在建設“一路一帶”方面的安全合作。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國際聯合反恐部隊”建設。若條件允許,可先考慮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組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在內的“亞洲聯合反恐部隊”。
巧妙利用美國與歐盟以及歐盟各國之間存在的潛在矛盾,進一步拉近我國與歐盟大國的距離。利用我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積極引進歐盟特別是德國的高科技產業,以及企業管理、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模式,促進東西方文化有機融合,全面提升我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第三,接印、削日、壓越菲,在相互利用之中破難題。
支持印度崛起和在南亞發揮主導作用,妥善處理中印領土糾紛,嚴防美國和日本從中作梗。充分利用印度尚不發達的工業基礎和市場,加強雙方的經貿往來,形成聯合崛起之勢。在雙方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可考慮在中印爭議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同時要保持好與巴基斯坦的親密伙伴關系。
聚眾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傍美、拉眾、抗中”是當前和未來日本右翼政權的戰略主軸。其基本路徑是通過鼓噪“中國威脅論”,推行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挑唆和拉攏有關國家與其進行安全合作,并借機爭奪能源和市場,振興日本經濟,復活軍國主義。對此,我國必須“有所作為”、主動出擊。一方面,利用世界和平力量特別是曾飽受日本蹂躪的亞洲各國人民,深刻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真實圖謀。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我國的軍事實力,對日本軍國主義形成壓倒性優勢。再一方面,利用我龐大的市場優勢,通過“持久戰”拖垮日本經濟。
進一步密切我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特別是我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關系,加強與他們之間的相互支援與合作,削弱菲律賓、越南在東盟的影響力,壓制其在南海的挑釁行為,并利用東盟推動南海問題和平解決。
第四,限經、進兵、治“三獨”,在文交民融之中促大同。
臺灣是我國解決東海和南海問題、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點。實現兩岸統一,是實現“中國夢”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在未來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要嚴防“臺獨”、“藏獨”、“疆獨”勢力伺機作亂。對此,中央務必早作準備、提前部署,以萬全之策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局面。
限經,即適當節制對臺經濟支持。節制的目的是要讓臺灣同胞明白,大陸才是他們的真正依靠。要徹底查清“三獨”勢力的幕后主使及經費來源,準確掌握其海外賬戶,想盡一切辦法打壓與其有關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限制或堵住其融資渠道。
進兵,即通過舉辦抗戰紀念、聯合軍演、軍事交流、安全合作、共同維權等形式,加強兩岸軍方的互動與合作,提前做好相關軍事部署(包括發展“內線”),以防不測。要通過“經拉、文交、民融、軍推”等綜合措施,促進兩岸政治和談。
在圍剿打擊“藏獨”、“疆獨”勢力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區域互助和開發移民,積極開展各族群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廢除所有不利于各族群融合的法律法規及名稱,全面鞏固各族群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譽感和認同感。建立“大中華獎勵基金”,重點獎勵那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突出貢獻的華人和國際友人。
總之,國際安全形勢正發生著深刻而快速的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也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以敏銳的戰略眼光,洞察風云變幻,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終實現。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