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 2018 年 1 月 19 日,美國國防部發布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概要,著重指出美國國防戰略重心將進一步向大國長期戰略競爭轉移,并呼吁國會加大國防建設投入。
一、發布背景
(一)《國防戰略》在美國戰略體系中的位置
在戰略層面,美國常用的術語有“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又稱“國家戰略”“大戰略”)、“國家軍事戰略”(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和“戰區戰略”(Theater Strategy)。2004 年,美國國防部首次提出“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將三級戰略體系發展成為四級戰略體系。
美國國防部 2005 年發布的《國防戰略》中,將“國防戰略”定義為“保衛國家和國家利益的多層主動防御方法,努力營造有利于尊重國家主權的條件和有利于自由、民主與經濟機會的國際安全秩序。這種戰略將促進美國同世界上致力于上述目標的其他國家的密切合作,以應對成熟的和新興的威脅。”可以看出,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考慮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信息和軍事力量達成國家目標,層次最高;“國防戰略”考慮采取多層主動防御手段營造尊重主權的有利條件和安全的國際秩序,層次位于“國家安全戰略”之下;“國家軍事戰略”僅考慮如何分配和應用軍事力量達成國家的特定目標,層次位于“國防戰略”之下;“戰區戰略”考慮制定何種戰略概念和行動方案來實現安全政策和戰略目標,層次位于“國家軍事戰略”之下。
由此可見, “國防戰略”是位于“國家安全戰略”之下、“國家軍事戰略”之上的一種戰略。這 4 種戰略自上至下構成指導關系,自下至上構成服從和服務關系,即上位戰略是制定下位戰略的依據,下位戰略服從和服務于上位戰略,是上位戰略的基礎。“國防戰略”是根據“國家安全戰略”制定的,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安全戰略”,其同時又是制定“國家軍事戰略”的依據,規定了“國家軍事戰略”的內容和方向。美國的 4 層戰略體系關系如圖 1 所示。
圖1 美國的4層戰略體系關系示意圖
(二)歷版美國《國防戰略》概述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國防戰略》篇幅雖然不長,但內容涉及國防領域的方方面面,描繪了美國國防的藍圖。截至目前,美國共發布了 3 版《國防戰略》。
2005 年 3 月發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是美國政府首次發布的國防戰略,是對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國防政策的總結和反思。該報告對美國面臨的安全形勢的評估比較客觀,認識到美國需要與盟國和友邦合作以應對全球安全挑戰,在維持先發制人的戰略選擇的同時開始重視預防性措施,提出反恐斗爭的關鍵是摧毀恐怖主義意識形態上的支撐,反映出美國向全球性調動和部署軍事力量的態勢轉變。
第二版美國 《國防戰略》 報告于2008年7月發布,繼續把恐怖主義的威脅擺在一個相當的高度,把對美國本土的防務界定為國防部的核心職責。報告強調,美國在對外進行反恐戰爭的同時,為了大幅度提升自身軍事實力,不僅要增加國防預算,還要重視“軟實力”的影響力,以及加大與盟友間的戰略合作。另外,報告對國際戰略新形勢做了全新評估和界定,提出對“潛在對手”中國要持以更加謹慎和理性的態度。
2018 年版美國《國防戰略》是五角大樓 10 年來發布的首份《國防戰略》報告,由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主持撰寫,是特朗普政府“三連發”國家安全報告之一。2017 年 12 月,美國政府發布了特朗普上臺后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評估了美國國家安全整體態勢。美軍后續還將發布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主持撰寫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闡述美軍在《國防戰略》框架下的運作。
二、主要內容
美國國防部本次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摘要全文共計11頁,要點明確、觀點鮮明,但完整版內容未被公開。
(一)美國與中、俄的長期戰略競爭是其繁榮和安全面臨的核心挑戰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概要指出,全球安全環境日益復雜,國家間長期戰略競爭再現,國際秩序趨于更加自由開放,美國必須全面評估安全威脅和戰爭規則的變化并制定應對之策。報告沿用了此前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相關措辭,稱中國和俄羅斯為美國及其盟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修正者和挑戰者,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俄羅斯正在尋求并控制鄰國的經濟、外交和安全,朝鮮仍未停止剝奪其國民權利,伊朗繼續散播暴力,“伊斯蘭國”對穩定的威脅仍然存在。
該份報告概要還提出,導致美國戰略環境變化的其他因素包括:彈性疲軟的戰后國際秩序正在被中、俄腐蝕;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和戰爭規則改變,尤其是隨著先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人、定向能、高超聲速和生物等新技術加速度發展,美國必須有所改變才能保持軍事技術優勢;恐怖分子等非國家勢力、本土安全襲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化學和生物)等挑戰。
(二)將應對來自中、俄的長期戰略競爭列為美國國防部主要優先事項,并要求增加國防建設投入
為了維持美國在全球的絕對影響力,并確保對美國有利的均勢,保衛自由和開放的國際秩序,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闡明了美國在與中、俄長期戰略競爭環境中進行競爭、威懾和贏得勝利的戰略舉措,即建設一支對敵人更加致命、更具抗毀性、革新更迅速的聯合部隊,與眾多盟友和伙伴開展合作,并在報告摘要中明確提出了國防部的目標。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摘要提出的國防部目標見表 1。
表1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摘要提出的國防部目標
(三)明確戰略方法,并提出三項具體舉措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提出的戰略方法總體思路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戰略可預見,行動難以捉摸。美國的實力及與盟友的聯合行動將展示美國懾止入侵的決心,但在力量部署、軍事態勢和行動方面必須讓對方決策者難以捉摸;二是進行政府部門跨機構整合。全方位部署國家力量,協助各部門建立伙伴關,以應對經濟、技術與信息領域弱點;三是聯合盟友與伙伴對抗壓制與顛覆,以保衛美國利益安全;四是形成競爭性思維方式。在思考、機動、結盟和創新等方面先發制人,以對抗修正勢力、流氓政權、恐怖分子等。具體將開展三方面工作:建設更具殺傷力的部隊;加強聯盟、吸引新伙伴;改革國防部,提高效率和經濟適用性。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摘要提出的三項舉措見表 2。
表2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摘要提出的三項舉措
三、思考與啟示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作為美國戰略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圍繞美國軍事目標形成了國防層面的軍事使命與軍事任務,為其即將發布的《國家軍事戰略》提供指導,體現了特朗普政府軍事戰略的重要思想。通過對報告摘要進行分析和解讀,結合我國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警惕美國“冷戰”思維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概要開宗明義,明確指出美國主導的基于規則的世界秩序正在遭到挑戰,威脅源包括大國競爭、地區對手(朝鮮、伊朗)、恐怖主義。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小布什、奧巴馬政府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強調不同,本次發布的《國防戰略》和此前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都明確指出,“國家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才是當前美國為維護國家安全要必須首先考慮的。”這個轉變意味著美國對政府戰略進行了重新定位,“零和”博弈冷戰思維再現,表明美國戰略重返“大國競爭”的時代。此外,美國還針對中國新提出“印太戰略”,強調將加快組建以美、日、澳、印為軸心的亞洲版“北約”。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不搞軍事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近年來,我國軍隊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和贊許。同時,要警惕美國“冷戰”思維對地區安全和國際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強化前沿技術研究,持續推動新技術研發與應用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概要認為,技術進步正在改變戰爭的性質,并由此沖擊著美國的安全環境,主要競爭對手將通過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定向能、高超聲速技術等新興技術,不斷強化自身的能力。為應對挑戰和威脅,美國將堅持“以快制慢”,從技術來源、技術孵化、體制機制和系統設計等方“多管齊下”,全面破除持續、快速、大量引入新技術的障礙,依托全美國乃至全球科技進步的力量,持續不斷地引入新技術,滾動提升戰斗力。
在世界新軍事革命和新興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未來戰爭的作戰概念和作戰形式正在悄然發生重大變化。新興技術發展催生新型作戰概念,新型作戰概念牽引前沿技術發展。為此,應根據我國軍事戰略需要,實時敏感評估、監測外界發展變化,加強國防科技信息跟蹤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分析能力,通過產學研合作、國際合作研發、自主研究、集成創新等形式加強前沿技術研究,超前部署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聯合研究開發和應用,快速推進技術研發和裝備發展。
(三)推動軍民深度融合,提高國防預研創新管理效率
本次美國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摘要,明確提出了美國國防部的改革舉措,包括為國防產業的關鍵技能、基礎設施和研究開發提供長期投資,繼續簡化流程,使新進入者和小型供應商能夠提供尖端技術。近年來,為加速商業技術的吸收,美國國防部先后設置美軍國防創新實驗單元(DIUx)、國防創新咨詢委員會(DIAB)等創新機構,旨在將硅谷等地區私營企業的創新者融入國防部組織和流程之中,促進美國國防工業創新發展。2018 年 1 月,美空軍啟用新的創新中心——AFwerx,將面向公眾、學術界、小企業及對行業有預見者征集意見,發揮協作性、創新性思想交流中心的作用,推動創新性、顛覆性技術的集成與應。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業務發展迅速,我國的信息高科技公司以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公司(BAT)為主導,在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方面成績顯著,對整個國家技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相對而言,我國國防部門由于自身業務性質的特點,在機構靈活性、反映速度、開放程度等方面與這些信息高科技公司尚有一定的差距。為此,我國應從國家層面促進國防及國防工業部門與前沿科技領域進一步融合,適時成立靈活、高效、開放的聯合創新組織機構,出臺快速吸收外部先進技術的政策與舉措,吸納高科技創新企業的優秀創新實踐經驗,提高國防預研創新體系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劉 岱 于 霞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
本文刊登于《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8年第11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