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衛員石傳禮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110周年誕辰,為了緬懷這位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新中國的締造者,我們走訪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的警衛員石傳禮。他滿懷深情地回憶使我們對這位歷史偉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今年83歲的石傳禮老人身材瘦小,他前一陣子因病住院,最近才剛剛出院,雖然身體有些虛弱,但精神依然矍爍,說起話來思維敏捷,中氣十足。1921年,他出生在河北滄州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受革命思想影響,他在少年時代就追求革命,擔任我黨的地下交通員,17歲就參了軍。1939年,他在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學習工作模范”等獎狀。不久,經三五九旅旅長王震推薦,他到中央警衛連(后改成中央警衛團)擔負起保衛黨中央、毛主席的光榮任務,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赴東北考察團,才離開毛主席。現為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成員。如今他雖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一談及當年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往事,仍然控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如數家珍般地向我們述說了毛主席在延安時期的往事。
毛主席關心警衛戰士
“毛主席曾為不少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寫過挽聯,也為我們警衛團的一名普通戰士題寫過挽聯,而且還作了講演。這個戰士就是張思德,他的追悼會我也參加了。”石老神色黯然地說著,陷入了回憶。他告訴我們,張思德和他是戰友,張個頭很高,平時說話不多,同志間的關系也很融洽。他們常一起上山砍柴,燒木炭。1944年9月,張思德和戰友小白在新挖的窯里干活,突然傳來一陣異樣的響聲,緊接著,大塊的土崩塌了下來。就在這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小白推出窯外,自己卻被二米多厚的窯土壓在下面,停止了呼吸。毛主席得知此事,立即指示要為張思德開追悼會。9月8號下午,追悼會在延安鳳凰山腳下的棗林溝廣場召開。這天來的人很多,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也趕來了,他親筆為張思德同志題寫了一幅挽帶:“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警備團負責同志致悼詞后,毛主席踏著沉重的腳步走上了講臺,作了《為人民服務》這一著名講演,高度評價了張思德同志的一生。石老深情地回憶說:“當時,我也聆聽了主席這一講演。我記得很清楚,當主席講到‘比泰山還重’時,用手向下按了一下,講到‘比鴻毛還輕’時,嘴又向上吹了一下,以代表‘輕’‘重’之分。在講演要結束時,毛主席說,‘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從此在我們隊伍里,開追悼會的形式就這樣流傳開了。”
說到這里,石老沉默了一下,接著說:“毛主席平時對警衛戰士非常關心,不僅關心戰士的生活情況,而且教我們識字,還給我們上課。1942年,在延安中央機關工作的一位姓黎的女同志產下了一個女嬰,由于缺乏營養,小孩經常生病。毛主席得知后,就讓服務員把他的一份牛奶用酒瓶裝著送來了,那位女同志無論如何也不要,讓服務員拿了回去。服務員回去后,毛主席又讓他拿來了,服務員對她說,‘你就讓孩子喝了吧,拿回去主席不同意的。’就這樣,毛主席的那份牛奶一直讓女嬰喝了半個月。聽說這位女嬰長大后,還用《毛主席給我牛奶喝》為題,寫了一篇文章呢……”
毛主席開荒種田
當我們的話題轉到延安的大生產運動時,石老又是一番感嘆。他回憶道,1939年春天,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各革命根據地的生活十分艱苦。延安各機關、部隊、工廠、學校等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因為王震是三五九旅的旅長,他所在的南泥灣是大生產運動中的典范,真正做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且中央機關的衣食供給有不少來自三五九旅,故主席有時戲稱他為“地主”。據我了解,毛主席與中央有關首長的關系以王震最為親密,他可以不敲門,直入主席的辦公室。在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也以身作則,帶頭開荒種田、紡線,其他中央首長如朱德也帶頭上山拾糞等。說到這里,石老的神情有些激動,他提高嗓音說:“不簡單啊,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軍隊的首長會這樣放下架子,貼近群眾去干農活呢?我看也就是我們的軍隊了。”說著,他又給我們講起了大生產運動中的一些往事。
原來在大生產運動中,中央機關的勤務人員也制定了生產計劃,大家分片開荒種地。毛主席因為工作忙,讓勤務人員在住處附近給自己留一塊荒地。有個勤務員勸他:“主席,您的工作那么忙,開荒生產就免了吧!”主席一擺手說:“不行,生產是黨的號召,我應當和同志們一樣響應黨的號召,參加勞動生產。”勤務員沒有辦法,只得給主席找了一塊地。那天下午,主席利用休息時間,用鋤頭挖起地來。勤務員怕主席累,都過來和主席一起挖,主席不讓,他風趣地說:“就這點地,你們都挖了,我沒有挖的了……”
“延安時期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石老說著,兩眼凝視著墻上掛著的一幅抗日軍政大學師生合影的照片,似乎要從流逝的歲月里找回一些什么。他深情地回憶起毛主席在延安時期的那一段日子:毛主席的衣服、袖口和褲子上全是補丁,戴的帽子是部隊響應大生產的號召,特意趕制的氈帽。這種帽子的樣式不太好看,沒人愿戴,但毛主席卻經常戴著這種帽子去開會,做報告;沒有地方洗澡,就在腌菜的缸里洗;伙食也和大家一樣,一個星期只改善一次,吃一頓饅頭。有的同志提出自己少吃一頓饅頭,讓毛主席多吃一些,毛主席就是不同意,說要和大家一起吃。就這樣,一直等到條件好些了,毛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才和大家分開吃。分開歸分開,領導同志還是十分關心我們警衛團的戰士,如周恩來同志吃飯時,經常用他的一碗大米飯來換我們的一碗小米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穿著上,毛主席也十分節約。記得有一位姓李的勤務員用自己紡的紗為毛主席織了雙襪子,毛主席舍不得穿,他讓勤務員納了雙襪底,然后把襪子從底下剪開,再翻開來縫上,這樣襪底就縫在了襪子上,毛主席認為這樣經磨耐穿。我們見毛主席這樣節約,也跟著學開了。
抱李訥“過禮拜六”
在石老一大堆已經泛黃的照片中,我們翻到了一張石老年輕時的照片。照片中,石老懷抱一個小女孩,女孩正甜甜地笑著。當我們問及這位小女孩是誰時,石老說:“她是李訥。”說著,他給我們講起了一段他和毛主席家人的往事。
“李訥是毛主席和江青1940年在延安生的女兒。毛主席轉戰陜北時,曾化名李得勝,而江青過去的姓名又叫李云鶴,所以女兒也姓李。李訥的相貌寬額方臉,酷似主席;而眼神和嘴巴又像江青。李訥取名采自孔子《論語》中《里仁》篇里的一句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里的‘訥’指的是言語遲頓之意。毛主席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李敏和李訥,是‘敏于行而訥于言’的意思。李訥的性格沉穩而又內向,從小只愛讀書,話語也不多,倒是正好應驗了她的名字。”石老說著,拿起這張照片,深情地看著,原來在延安時期,黨中央的領導人每逢星期六就要開一次周末晚會,內容有看戲、跳舞等。那時大家管晚會叫‘過禮拜六’,此照就是那時拍的。那時李訥才三歲,管他叫叔叔,他也很喜歡李訥。直到解放以后,他們也沒斷了往來。李訥的家人來上海,少不了來看看石老,而石老去北京,也要到她家去看看。
石老告訴我們:“李訥的丈夫叫王景清,是延安時期中央警衛部隊的戰士,為毛主席站過崗。他們的兒子叫李小宇,后改名叫王效芝。說是效仿祖父毛潤芝的意思,我和他們的聯系一直保持到現在……”
當我們走出石老家門時,已是萬家燈火時分,街上閃爍的霓虹燈光和當年延安窯洞里的燭光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是的,今天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當年延安艱苦創業的精神,愿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不忘這種精神,讓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本文原載2003年《上海老年報》,題照攝影:龔潔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敏、李訥、毛新宇、毛小青、張玉鳳、曲琪玉等毛主席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以多種形式懷念偉大領袖(組圖)
2023-09-11劉振起:認識長征,勝敗皆系于路線——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2023-09-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