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應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邀請,有幸來到中國電科,參觀當天開幕的“中央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雙創工作成就展”。標題之長,以往少有,足可想見其背景及意義深重。進院一看,樓里樓外、陣容可觀,大國重器、一覽無盡,盡管大都是高度集成精略展示,半天也不夠,目不暇接,看不過來呵!直觀感覺,黨的十九大前夕,舉辦這個前所未有的中國央企大規模集體亮相的科技成果展覽,是一次匯報、一次檢閱,更是一次從物質到精神的“盛宴”。
對于科技,我基本是外行。外行看熱鬧,開眼界,也開思路。
首先,大飽眼福。你看這么多成果,從太空、高空到低空,從地上、地面到地下,從海上、海下到海底,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軍用裝備到民用產品,涉及領域之廣,科技創新品種之多,且水平之高,令人驚喜、贊嘆。新聞通氣會上知悉,這次是101個中央企業全部參展,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可謂“百仙過海、各顯神通”。聽聽這些名字,“華龍”“蛟龍”“藍鯨”“天鯨”“鯤鵬”“長征”“復興”“希望”……讓你感覺到共和國主力軍的胸懷、抱負和力量!
其次,增強信心。展示數據表明,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研發經費總投入約1/4,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占營業總收入比重)約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8倍;擁有國內外研發機構總計3100多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630個;2012-2016年央企累積有效專利48萬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共計424項,約占同類獎項總數的1/3,其中獲得全部14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的12項;取得了很大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領先水平的標志性重大創新成果,其中不乏堪稱“國之利器”的先進武器裝備,讓世界為之矚目和欽佩,當然也讓個別國家為之緊張。看到這些成就,可以增強對黨中央的信心,對中國國企的信心,對中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信心。因為央企走在科技前沿的創新成果,這本身就是對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導經濟發展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的正確性,作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讀,也對中國國企無可取代的“國鼎”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明。在迎接十九大之際,很好地向全國人民宣傳這些成就,是很有意義的。
最后,寄予期盼。事實又一次證明,在今日中國,只有國有企業,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國企強,中國強;國企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我們期盼中國國企能夠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形成一種新的制度機制,樹起一種新的企業形象。
這種新的發展道路、制度機制和企業形象的標志,就是要在確保國有企業性質不變的制度前提下,把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有機融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形成能夠保證中央方針政策部署在企業有效貫徹執行,保證企業生產經營適應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三個有利于”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在企業重大決策中,能夠把面向市場需求和服務人民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當前生產經營和戰略發展預置有機結合起來,把國家規劃指導和企業自主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前瞻的眼光和主動的作為,力保企業在國際國內競爭中處于科技創新驅動的領先地位,顯示出蓬勃而不竭的生機活力,不斷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而不再是過去給民眾造成的那樣一種印象,即國企總是一味依賴國家提供發展平臺,甚至躺在既有平臺上維持現狀、坐享其利、被動發展。
比如,在參觀中,我對中煤集團有點特殊興趣,因為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的主要對象。
可喜的是,在展臺上,看到了若干作為燃料之外的煤化工系列產品,這恐怕代表著這種黑金資源的未來前景。不過,工作人員高興地告訴我:中煤系統已經度過了最困難時候,通過淘汰落后產能,調整企業結構,今年煤炭市場和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已開始全面回升。
我問:今后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答:由于資源儲量、開采和使用成本等原因,在相當一個時期,煤還是我國替代不了的主要能源,專家論證至少還有50年。
再問:那50年后,你們中煤集團怎么辦?
答:那就不清楚了。
于是,我由此提出了兩個方面的發展問題,是想法,也是建議。當然,這不是工作人員能回應的。
第一,民用化普及型產品的科技創新問題。
既然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燃料50年不能壽終正寢,那么這50年內該怎么辦?據我所知,現在城市推行煤改氣,使用清潔能源,比較容易做到。但要在廣大農村推廣,除對少數已經實現城鎮化居住的農戶外,幾乎沒有成功的把握和范例。因居住分散,管道通不了,無法集中供暖,一家一戶用氣,替代成本太高,超越了農民承受可能。比如河北農村,過冬靠燒熱炕,一大家人一冬燒媒取暖,1千元左右就夠了;若改為燒氣,3千元也打不住。農民反映,你不供煤,強制要我改燒氣,那我寧可燒柴火,污染更大!近年政府投入很多節能環保開發經費,支持民企老板搞在農村推廣清潔能源的創新項目,實際上不少都打了水漂。
如果對于廣大農村用戶來說,煤燃料短期內還替代不了,那么國家煤炭部門和企業是不是該重點深一步考慮煤燃料本身清潔利用的技術改造和創新問題,總不能認為在這方面已經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了?并且這種清潔利用的技術創新,應該瞄準目前難以實現能源替代轉換的廣大農村市場,瞄準民用化普及型產品的方向。這恐怕不應該是大型國企不屑一顧的領域。相反,這正是當前市場需求與人民需要兩者方向一致的共同牽引,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與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的有機統一。而且,正因為其具有民用化普及型的特點,一旦有實質性創新突破,小產品完全可以產生大作為,發揮大作用,成為大成果。過去實踐探索表明,對傳統能源實現清潔利用的技術攻關難度,不比新型清潔能源利用難度小而往往更大,甚至要有世界超一流水平。煤炭燃料的清潔利用,就是世界性難題。這種技術攻關水平,離開大型國企的科技實力,估計是很難達到的。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習慣于把民用普及型節能環保產品的技術創新任務,主要交給民間企業,可能是難以走出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也不排除有民間好的創新技術,被某些國家部門和企業既有利益鏈條排斥而扼殺。可見,主戰場必須有主力軍領頭挑重,擔起主攻責任,使良性社會協作增加內動力。有必要呼吁我們的央企及大型國企,在創新發展中眼睛向下,面向市場、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群眾,強化為民攻關、為民造福的責任感。
第二,產業結構上的多角化經營和戰略轉化機制問題。
預計還有50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期,但這不是一個到時候才會發生斷然轉換的產業突變過程,也不是一個可以坐視、坐等的企業生命消耗時期。
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集團企業,都不會面對未來可預或不可預的戰略風險,在自己的產業、行業和產品結構上自縛手腳而“吊死在一顆樹上”,從而走跨產業、跨行業多角化經營發展道路,可以說是必然選擇。
但是當下我們的國企改革中,往往簡單化甚至強制性地要求一個大型國企只能集中力量經營在今天看來所謂的“主業”,而剝離所謂的“非主業”,轉讓給私資或外資經營。這對于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可能不僅僅會造成企業經營資源和效益的損失,而且是非常危險的孤注一擲。無數事實證明,單一化經營的企業,不可能青春永駐。今天的“朝陽企業”——明天的“夕陽企業”——后天的“僵尸企業”,這條在國企身上每每重演的被歷史淘汰的軌跡,很大程度上說,主要不是緣于企業經營的“無能”,而是政府給定的“無奈”。一旦清理“僵尸”,則面臨大量職工“飯碗”被砸,弄不好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這種結構轉換帶來的危難,為什么不能有預見性地主動自然地消化在大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過程中?
在改革中,我們一面在要求國企建立和完善作為法人主體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機制,一面又在要求哪些國企只能經營什么、不能經營什么、要向私資外資轉讓什么。這種自相矛盾的“悖論”現象令人困惑,有解脫出來的必要!遵循科技進步和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就應當支持和鼓勵大型國企從自身實際出發,在產業、行業或產品結構上走多角化經營道路,“主業”與“輔業”結合,必要時應勢而變,打造一種能夠自我創新、自我發展、有效抵御風險和開辟未來前景的戰略轉化機制。
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從企業和職工的命運考慮,大型國有企業都絕不能在資源和市場變化的戰略風險面前隨之任之、坐以待斃,一定要走多角化經營道路。像中煤集團這樣的特大型國有礦產資源企業,難道在今后50年里,就只能經營煤炭,一直走到窮途末路嗎?難道就不應該提前考慮防范戰略風險,預研謀策在先,積極探索開辟一些新的發展道路,主動適應乃至推動能源利用轉換的漸變過程?
比如干熱巖、頁巖氣等一些新型礦產資源,如果中石油能搞,中煤能不能搞?能不能鼓勵大型能源企業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優勢,自主選擇新型產業發展方向,也允許相互競爭?在這方面,政府和企業都需要解放思想。既然是科技創新驅動,企業就不能總依賴政府“給飯吃”,政府也不能總想給企業“分飯吃”。在國家大的戰略發展框架下,如何發展新型產業、新型產品和新型技術,只要企業有壓力、有動力、有能力,就可以放手讓其闖,鼓勵闖出自我發展新路,允許突破舊有產業分工格局,在新興產業領域交叉發展、互相滲透,開展良性競爭。當然,在一定條件成熟情況下,新型產業領域也會發生合并重組,這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應有之義。
說到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所“驅動”的對象并非僅僅囿于生產力領域,也必然觸及生產關系領域。
馬克思說過,“生產力里面也包括科學在內”;“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隨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
科學技術創新的先導和引領,不斷開辟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不可避免地也要求一定生產關系具體形式相應變革和完善,為其開辟通路。
所以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值得我們思考:在今天的國企改革中,如何用科技創新驅動中國特色現代國企制度和機制的創新完善,以及政府調控功能的優化,使我國作為社會主義重要支柱的大型國企,能夠“朝陽”常在、“夕陽”早別,而“僵尸”不再,這應該是需要特別重視的一項根本性的戰略任務。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研究員,國務院國資委國企理論宣傳特約研究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