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領導干部學習政治經濟學】
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意義
——勞動價值論怎么看?
【編者按】勞動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原則,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仍然是指導當前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勞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呈現出邊緣化傾向。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始終重視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主力軍作用。”我們迎來第126個“五一”國際勞動節,這是一個對勞動者表達尊重的節日,體現了勞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當前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背景下,崇尚勞動,回歸勞動價值論意義重大。
勞動價值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其現實指導意義在今天更加明顯突出,依舊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在當代,勞動價值論仍具有頑強生命力,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比如關于勞動時間的節約是人類首要經濟規律的理論,關于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理論,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價格運動規律、市場競爭規律,以及資本積累、循環周轉、成本價格、平均利潤、銀行信用等范疇和規律等,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建立的關于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價值、國際貨幣、國際投資等世界經濟理論,為科學認識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內在規律提供了深邃視角,為指導我國有力推動“一帶一路”“亞投行”構建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勞動價值論是新時期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論遵循。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意義與其發展特性是分不開的。從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以來,人類歷史的車輪已走過了148年的路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隨著歷史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樣被發揚、拓展,指導實踐,保持真理光芒。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社會出現了學習馬克思、重讀《資本論》的強烈呼聲,《21世紀資本論》一書風靡全球,對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批判和反思,再次顯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基石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科學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并伴隨著實踐的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強調了腦力勞動者、管理者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理論等諸多新思想、新理論。這種發展體現了我國經濟政策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日益緊密結合,特別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發揮重大指導作用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動力。
在工業化初期創立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顯現了體力勞動為主體的價值創造。如今時代背景已發生巨大變化,已進入第三次產業革命高潮,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等重大的歷史變革在同一個時代交織和疊加,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現象,產生新熱點、新問題,為勞動價值論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富和鮮活的素材,有利于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這一理論基石中進一步挖掘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思想精華和指導依據,增強中國經濟學理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撐。
一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增強市場活力,保障等價交換,促進財富涌流。正如馬克思所說,市場經濟中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商品的價值量則成為不同商品所有者交換商品的依據或尺度。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之間具有所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共同屬性,具有“質”的方面的等同性,馬克思指出:“價值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的耗費。”需要交換的勞動產品,均耗費了人類勞動,產品中凝結的勞動量的多少無疑成為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間進行交換商品的合理依據或尺度。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耗費——價值作為商品交換的依據,可以促進財富的涌流。不同商品生產者會主動地降低自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包括加大科技研發和應用、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等來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等。每個商品生產者提高自身勞動生產率,最終會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在相同或更少的勞動投入情況下,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為此,要通過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始終保障交換的公平性,堅決打擊和鏟除假冒偽劣等商品,這種現象違背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等價交換的市場公平性原則,也是阻礙生產力發展、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是與社會主義制度不相容的。要始終堅持凈化商品交易市場,為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夯實基礎。
二是始終堅持勞動價值論的思想精髓,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如同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一樣,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代表了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勞動者通過具體勞動創造了使用價值,通過抽象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是經濟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恒基礎。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無疑解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尊重勞動、保護勞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3年4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指出:必須堅持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為此,需要從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發,協調不同地域、不同社會團體、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利益,凡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促進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的勞動者,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和物質保障,不斷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改善民生,提高勞動收入在整個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貧富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惠及大眾的中國夢。
三是自覺運用勞動價值論規律,推動科技創新,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突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而科技創新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滲透性要素分散到各個生產力實體要素之中,對于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加財富創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隨著科技創新和高新科技的運用,勞動內涵擴大,簡單的體力勞動不再是勞動的主體,社會勞動形態已初步形成了,從體力勞動為主逐漸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從一般的重復性勞動為主逐漸轉向以創新性勞動為主,形成相互促進和諧一體的發展關系。在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經濟發展適應新常態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具體勞動與自然界一同提供和創造財富的規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應該通過環境保護法等諸多嚴厲的制度安排避免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痼疾,摒棄資本主義資源浪費和破壞資源的弊端。尤其在我國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段,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等問題不斷顯現,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更要求“破經濟增長思維、立經濟發展導向”,保障經濟發展與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和諧一致,全面深化改革,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科研含量,形成“萬眾創新、全民創業”的氛圍,不斷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態勢,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財經大學教授;來源: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學習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