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性觀以其關于“人性一般”“人性特殊”和“人性個別”的獨特理論邏輯和思想論說,揭破了資產階級抽象人性論的秘密,奠定了以解放人性、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馬克思主義人性學說的理論基礎。
第一,馬克思把“一般人性”理解為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即作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勞動。資產階級抽象人性論的錯誤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性作了“抽象”從而談論“一般人性”,而在于它撇開了具體的歷史條件,把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人性當作一切歷史時期人所共有的普遍人性,抹煞了各個時代的人性差別。這使資產階級的人性觀念最終陷于一種超歷史、非歷史的空洞的“抽象”。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思想家談論的所謂理性、意志、愛等“一般人性”,其實只是資產階級理想中的人性,因而他們所謂“一般人性”,不過是資產階級特殊人性的普遍化、抽象化的產物,是他們為美化資本主義并希望它永恒存在而作的一種有目的的虛構。
雖然馬克思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關于“一般人性”的虛構式抽象,但是并不能據此認為馬克思拒絕對人性作合理的科學抽象。在馬克思看來,一切歷史時代所有人都有一些共同標志、共同規定,只要真正把這些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把它稱為“一般人性”,那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就此而言,馬克思是承認存在“一般人性”的。不過,馬克思承認“一般人性”的存在并不意味著他認同資產階級思想家基于唯心主義而得出的關于“一般人性”的觀點,而是獨辟蹊徑,從唯物史觀之現實生活立場出發,對人性作出了全新的科學抽象: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把“一般人性”分別理解為“抽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對象”不同,馬克思基于其“新唯物主義”立場把“一般人性”理解為“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理解為作為“人的類特性”的勞動即“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認為雖然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與動物,但“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
第二,馬克思人性觀把對人性的理解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達到了對處于特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之“特殊人性”這一“人性具體”的認識高度,即把“一般人性”具體地、歷史地理解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馬克思看來,研究人性問題,“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因此,馬克思對人性問題的探討,并未停滯于談論“勞動一般”或“一般勞動”這種“一般人性”,而是通過對人類社會各個歷史階段中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雇傭勞動的科學考察,揭示了“資本—雇傭勞動關系”中人性異化(即“一般人性”以異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人性被物性壓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之嚴酷事實,指明了通過揚棄異化勞動從而揚棄人性異化,最終實現“人性的復歸”的現實道路。一是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變革勞動本身,在勞動具有社會性、科學性,同時又是一般的勞動的歷史條件下,“勞動會成為吸引人的勞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因為在這種真正自由的勞動中,勞動已經“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二是通過共產主義革命運動變革“非人性”“反人性”的資本主義關系,建立使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在那里,一方面,“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另一方面,在物質生產領域獲得高度自由的基礎上,人們在非物質生產領域中以發揮人類能力為目的本身的自由發展真正開始了。
第三,在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語境中,“個別人性”是“一般人性”和“特殊人性”在每個“有生命的個人”的現實生活過程中的具體展現,指謂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單個人通過其獨特的生活實踐而生成、變化、發展著的個體獨特性。馬克思高度關注單個人的個性及其發展,將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的生成發展視為其全部理論學說的最高價值追求。不過,在馬克思看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而是它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因此……應該按照他們的社會特質,而不應該按照他們的私人特質來考察他們”。在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隸屬于階級而不是相反,“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因而不能撇開個人所處的特定社會關系特別是階級關系來談論單個人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實際上,無論資本家還是工人,“他們的個性是由非常明確的階級關系決定和規定的”。因此,馬克思把關于個性的論說重點放在了作為整體的階級的個性方面,他不僅對無產階級遭遇的非人性生活境況作了強烈的價值批判,而且為他們指明了爭取個性解放從而實現自由個性的根本途徑:“無產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迄今面臨的生存條件,消滅這個同時也是整個迄今為止的社會的生存條件,即消滅勞動。”
總之,馬克思是在一般、特殊和個別三個邏輯層面上展開其人性觀的理論建構的。在馬克思那里,“一般人性”指向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即勞動,“特殊人性”指向人的具體的歷史的社會關系規定,而“個別人性”則是指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通過自己獨特的生活實踐而形成并變化發展著的個體獨特性。其中,“特殊人性”是聯結“一般人性”與“個別人性”的中介和橋梁,無論“一般人性”還是“個別人性”,都是通過“特殊人性”即人們在特定社會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階級關系)中的特殊人性表現而得以實現的。馬克思人性觀的卓越之處就在于,它把人性研究的重點放在了“特殊人性”方面,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和工人之特殊人性表現的科學研究,展開了對非人性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和未來社會理想人性的建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問題哲學理論前沿與理論創新研究”(18ZDA02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華僑大學問題哲學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鑫 周世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