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核心要點】
■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新的理論范疇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義。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穩步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富有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日趨完善,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理論上的自覺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準則,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圍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和戰略部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一套政策框架,推動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規律的認識。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升華了我們黨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在經濟建設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開拓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之后,鄧小平同志評價這個決定“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個初稿,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初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面對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圍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這一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理論觀點和重大戰略思想,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邁向新階段。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新的理論范疇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義。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穩步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富有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日趨完善,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理論上的自覺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
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經濟學說,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一個重大課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論斷,包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等等。這些重要論斷,為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指明了方向。
二、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復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思想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的新期盼,更加要求我們不斷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準則,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方面的重大作用,完善共享發展的制度基礎。要堅持完善基本分配制度,調整收入 分配格局,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要普遍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三、推動經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圍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和戰略部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了對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認識。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選擇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論觀點,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有機結合的市場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
我國所有制結構深刻變化,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圍繞這一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和實踐要求,推動了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包括: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建立新型政商關系,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在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建立在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一系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具體制度和體制機制的改革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理論上的概括更加完善,包括: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決定價格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等等。這些新的理論概括,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全面。
四、推動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本質上說,就是經濟發展實現富起來到強起來、進而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一套政策框架,推動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 展和現代化規律的認識。
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要堅持用新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新局面。
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提升。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完善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走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五、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經濟全球化面臨新的挑戰。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新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升華了我們黨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認識。
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同時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存在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等矛盾。因此,必須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的走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我們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倡導建立具有開放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機制,推進國內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參與推動金磚合作機制,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動力。特別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相關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弘揚了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新貢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思想,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對更好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