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西方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和觀點已為大家熟知,在應用領域也體現出了其自身的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因此陷入對西方經濟學的盲從,將西方經濟理論奉為圭臬,以此來評判我國現實、指導改革。西方一些關于經濟社會管理的經典論述,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時代變遷、生產組織方式變革之后,我們需要結合實踐進行再認識。
一、“守夜人”政府——未被證明的假設
在十八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亞當·斯密提出“守夜人”政府的概念,認為好的政府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外,只要當好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看護者、“守夜人”就行,不需要再干預其他經濟社會事務;讓社會和市場充分自由發展,就是政府治理的最佳狀態。“守夜人”政府的理念,擁戴者甚眾。但“守夜人”政府從未在現實中出現,各國政府對于經濟等事務的干預不僅始終存在,而且還有增強的趨勢。在自由資本主義源起的18世紀英國,為了讓蓬勃發展的紡織業獲得足夠的羊毛和勞動力,英國政府和議會制定并通過了數千件圈地法案,將大量土地變為牧場,將大量失地農民強制變為產業工人。拋開其中的階級壓迫不談,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國家意志推動工業化的經濟干預。在鼓吹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的今日美國,針對產業結構失衡的局面,奧巴馬政府對內積極推動“再工業化”,陸續通過《2009年復興與再投資法》、《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等法案,規劃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公共資金用于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廣,幫助美國企業占領未來產業制高點;對外則大搞貿易戰,對我國光伏產品等進行貿易制裁,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由此可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出于統治階級利益或國家利益等因素考慮,不可避免要干預經濟發展等事務。因此,“守夜人”政府只是一個難以被實踐證明的理論假設,不能簡單以之評判現實。對于我國的改革,我們應當堅持辯證法、兩點論,一方面在微觀市場等領域要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宏觀戰略等領域還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經濟宏觀調控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二、比較優勢——不可沉醉的美酒
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在國際分工中,國家應當根據資源稟賦、生產要素結構,按照市場機制“揚長避短”,集中從事本國生產效率高、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放棄生產效率低、具有比較劣勢的產業,通過“取長補短”,利用進口滿足劣勢產業相關產品需求。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土地價格低等比較優勢,發展“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給經濟帶來了勃勃生機,實現了國民財富的快速增長,比較優勢理論顯示出了“點石成金”的效果。但是,當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之時,現實的一些經濟困境提醒我們,需要以更加審慎的態度看待比較優勢:由于追求比較優勢,我國形成了大量產能過剩的產業,業界興衰很大程度上受外需制約;由于追求比較優勢,我國建造了大量貼牌生產的制造車間,每天忙忙碌碌為他人“耕田”,卻荒了自己的“地”,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不僅收入菲薄,而且在關鍵設備部件上面臨他國的技術封鎖。由此可見,如果一味順著市場機制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國家很容易陷入發展的低水平陷阱,很難打破既有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淪為發達國家的附庸和“打工仔”,方方面面受制于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經濟自主權的建設,對于關鍵領域,即使是成本數倍于進口,我們也要投資發展,不能簡單以短期市場效益做決策判斷。
三、市場交易——常常傾斜的天平
在西方經濟理論中,市場代表著公平與效率。盡管市場偶爾也會失靈,但那只是在少數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在絕大部分經濟領域,市場都是公平有效的。但是,認真加以分析,即使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也并非他們標榜的那么公平有效。比如,2014年6月,國際油價在供需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突然大跳水,半年內價格“腰斬”,嚴重背離實體經濟狀況;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為了刺激本國經濟,罔顧國際貨幣市場需求和各國反對,6年來實施了多輪量化寬松政策,大量發行美元,促使美元貶值,用看似市場的手段對出口國進行了實質性的經濟掠奪;再比如,為了控制市場,英特爾利用市場優勢地位限制下游電腦廠商采用AMD處理器,IBM通過不向第三方出售許可操作系統和其他知識產權的方式打壓其他大型主機硬件生產商。種種事實表明,由于各種壟斷的廣泛存在,市場這個天平其實常常是傾斜的,總是倒向強者一方。這些強者或借助資本優勢,或憑借技術優勢,牢牢控制著“發牌”節奏,利用價格操縱或貿易封鎖等手段,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攫取不合理利益。因此,對于市場,我們不能神化,而應當牢記鄧小平同志關于“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的論述,將市場當作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方法和手段,既要放手讓市場配置資源,也要適時出手引導市場發展。現實中,我國高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實就是合理利用市場手段促進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
四、花自己的錢效率高——大企業的治理幻想
弗里德曼曾說過: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這話符合人們的直觀感受,成為很多人鼓吹國有企業“私有化”的依據。對此,筆者認為,弗里德曼的觀點雖然符合個人生活經驗,但卻不符合當前的大企業運作實際。當世界經濟從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經濟步入大工業時代后,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復雜,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經理人革命”,即企業主將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把企業委托給職業經理人管理經營,企業運作在當時已經很難做到“花自己錢”了。時至今日,公司制已經成為企業組織形式的主流,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公司股權越來越分散化,股東構成更加多元化,其中有自然人,有關聯企業,還有機構基金等等。這時的企業連企業主究竟是誰都很難說清,在運作中強調“花自己錢”就更是一種治理幻想了。是不是給經理一定股權就能實現“花自己錢”精打細算的效果?如果事情真這么簡單,那么就不會出現大股東將控制的上市公司當成自己提款機肆意侵吞小股東利益的問題,也不會出現腰纏萬“股”的公司管理者坐著私人飛機向國會要資金救助的問題了。事實上,目前混合經濟已經成為時代趨勢,各種信托基金的發展,委托代理的廣泛存在,已經讓各種經濟組織很難清楚的“花自己錢”。再舉一個例子,公共財政基本都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如果簡單按照弗里德曼的邏輯,豈不是各國的財政都應當取消,徹底“還財于民”才好?因此,對于弗里德曼的邏輯,不能搞簡單的推而廣之,國有企業的治理也不能搞“私有化”,而應該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通過加強國資監管,建設“陽光國企”,減少委托代理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展成就出乎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的意料,他們難以用現行的西方經濟理論模型進行解釋和預測。這也表明,西方的理論和模型仍存在不小的短板和缺陷。對此,我們不能犯精神上的“軟骨病”,一味美化神化西方經典經濟學說,而要立足中國經濟實踐,形成中國自己的經濟理論,指導未來的改革和發展。
(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來源:《紅旗文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