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王立華:從毛澤東的曲折道路看成功法則
點擊:  作者:王立華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發布時間:2015-06-18 12:33:11

     

640.webp (7).jpg 

 

從毛澤東的曲折道路看成功法則

——謹以此紀念遵義會議勝利召開80周年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也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偉大復興事業的轉折點。毛澤東同志成為中國革命的舵手后,引領革命隊伍走出死亡走向勝利,引領中華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光明,沒有毛澤東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今天的一切事業和發展就沒有前提和基礎。遵義會議對革命事業、對國家民族偉大意義是勿庸置疑的,但這篇文章重點講另一個方面,從毛澤東遵義會議前后那段艱難奮斗,看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和對事業人生的啟迪。

 

  逆境和挫折誰都會遇到,要想取得事業成功,就有一個不斷接受挑戰、不斷克服困難和逆境的過程,甚至需要在絕望處求生存、謀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偉人毛澤東堅忍不拔、戰勝挑戰、走出逆境、走向勝利的品格與智慧,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和幫助。偉人毛澤東早年的發展并不幸運,甚至可以說倒霉得不得了。在遵義會議成為黨的最高領袖之前,他至少有三次大落大起,當時落得很委屈、很無奈、很受傷,最后起的雖然很艱難,但卻很是了得。看后讓人拍案叫絕、伏案深思,也讓人深受啟迪、深受教益。

 

   第一落是剛上井岡山時。19283月,因秋收起義后沒有攻下大城市,調轉方向上了井岡山,被瞿秋白為首的黨中央,開除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當時讓湘南特委一個叫周魯的特派員傳達中央決定,但他到井岡山時只記得要開除,卻把開除什么給忘記了,結果誤傳為“開除黨籍”。本來毛澤東帶著隊伍上井岡山后,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打了不少勝仗,把一個團發展為一個師兩個團,還在3個縣建立工農政權,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卻突然給當頭打了一悶棍,連黨籍都給開除了。他本來是黨中央派來的,是紅軍的前委書記和黨代表,不是黨員自然也當不成了。怎么辦?周魯說,你改任師長吧,當時軍事干部可以不是黨員,這樣才擔任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這一落的時間是一個月。郁悶了一個月后,見到中央文件,才知道中央給了處分是事實,開除黨籍是誤傳,政治局侯補委員丟了,黨代表還是能當的。這時(19284),朱德、陳毅帶部隊上井岡山會師,毛澤東收拾整理了一番軍容,還特意背上了一支短槍,幽默地說:“背上盒子槍,師長見軍長”。據說,這是這位偉大統帥一生唯一一次背槍。會師后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當軍長,毛澤東當黨代表、紅四軍軍委書記。這一落一起,由師長變成了軍黨代表。

 

   第二落是下了井岡山后。19295月,在建軍的一系列問題上與朱德、陳毅等發生分歧,核心是如何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或者說就是軍隊指揮誰說了算、怎樣說了算。在福建龍巖召開紅四軍黨的代表大會,朱德、陳毅獲得勝利,否定了毛澤東的一系列建軍思想,給他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還被選掉了中央指定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由陳毅當選為書記,這是毛澤東一生唯一一次讓下級奪了權。之后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建的紅四軍,去地方指導工作。他后來回憶說:內部同志不諒解,把我趕出紅軍,當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同毛主席隨行的有賀子珍、曾志(后為中組部副部長、陶鑄夫人)、譚震林(后為副總理)、江華(后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50多年后,曾志回憶說:當時朱德軍長曾問她,對朱毛爭論怎么看,她說黨在軍隊中應當起核心領導作用,結果就被劃到毛那邊去了,無法再呆在紅四軍,才跟著毛委員去了閩西。江華回憶說,我們離開部隊時,把馬也扣下了,那時我們這些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樣子。這次打擊把毛推向政治生涯的又一個低谷,積郁成疾病得很重,甚至被共產國際誤發了“訃告”,說中國紅軍的領袖毛澤東因病去世。這一落的時間是半年。到11月底,因為排擠掉毛澤東的領導,紅四軍亂哄哄地打了大敗仗,兵力損失近1/3。中央讓陳毅去匯報情況,毛也寫信給中央反映情況,陳毅如實地講了情況,中央負責人周恩來指示,一定要把毛澤東請回來,陳毅、朱德都承認自己是錯的,陳毅親自去把毛澤東請了回來,繼續主持紅四軍工作。后來毛澤東說“陳毅是個好同志”,甚至抱病參加陳毅追悼會,是有淵源和來歷的。毛澤東回來后,組織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基本原則,毛澤東重新當選為前委書記。這一落一起,立了一個黨管軍隊的大規矩,這是我軍最根本的領導制度,也是軍隊的不變靈魂,實行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緊急情況下可由首長臨機處置,但事后必須及時向黨委報告并接收檢查,這個制度不斷完善并一直堅持至今。

 

  第三落是在開始長征之前。這一落的特點:一是時間最長,從1931年底到1935年初遵義會議,歷時3年多;二是打擊最深,幾乎所有職務都被撤掉;三是受苦最大,用毛主席后來回憶的話說:我們被孤立了,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浸到糞坑里,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我的任務是吃飯、睡覺和拉屎。還好,我的腦袋沒有被砍掉。四是最驚心動魄,過程一波三折,幾乎經受了你所想到所有挑戰,終于戰勝危難,掃除了阻力,最后萬眾歸心。這一落一起,使毛澤東從中央的邊緣領導成為核心領導。

 

  重點圍繞這一落一起,談兩點認識:一是走出困境的歷史回顧;二是走向勝利的經驗認識

 

  一、走出困境的歷史回顧

 

  (一)取得巨大勝利后陷入逆境

 

  毛主席從井岡山下山后,在贛南閩西(瑞金)一帶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以弱小兵力戰勝強大敵人,在不到一年時間里,連續打破蔣介石三次“圍剿”,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勝利。

 

  第一次,敵人采取分進合擊、長驅直入戰法,我以4萬打10萬,殲敵13000多人,活捉敵縱隊司令張輝瓚。蔣介石仰天長嘆:“嗚呼石候,魂兮歸來!”毛主席填《漁家傲》詞一首:“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第二次,敵人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戰法,我以3萬打20萬,半個月橫掃700余里,連打5個勝仗,殲敵3萬多。蔣介石在南昌大罵何應欽無能,而且罵完后痛哭失聲。毛主席又填《漁家傲》詞一首:“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第三次,敵人采取分路圍攻、長驅直入戰法,由蔣介石親自掛帥,叫囂要“3個月消滅紅軍”,而我以3萬打30萬,殲敵3萬多人,蔣介石被迫通電下野。還動搖了國民黨軍的軍心,使國民黨2617000多人戰場起義,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使紅軍發展到6萬多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這時擴展到28個縣,250萬人口,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臺灣是3.6萬平方公里)

 

  按理,取得如此不可思議的成就,應當給予充分肯定,大大表揚鼓勵。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因為從蘇聯留學回來的“28個半布爾什維克”,在中央占據統治地位,主張走俄國革命的道路,先奪取中心城市,然后奪取全國政權。這就決定了所有不同于這種想法的人都是黨內的“異類”,而毛澤東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還要《反對本本主義》,這就注定了他時運不濟、“華蓋”當頭。在反“圍剿”取得巨大勝利和成就后,毛澤東迎來了什么呢?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

 

一免軍職1931年底,第三次反“圍剿”剛剛勝利結束不久,王明為加強對中央蘇區的控制,派了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這個中央代表團“三人團”到瑞金。他們在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會上(也稱贛南會議),指責毛為“極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狹隘的經驗主義”。有人問他:“你懂什么馬列理論?”有人甚至罵他:“簡直就是一個鄉巴佬!

 

毛澤東不接受批評,隨后在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上,讓毛澤東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紅一方面軍不再設總政委,自然解除了他總政委領導職務,從而體面地剝奪了他對紅軍的領導權。按照任弼時的說法,就是“在組織上使他脫離軍隊的直接領導。”

 

  二免黨職。19321月,周恩來來到瑞金,開會貫徹中央“進攻路線”,占領大城市,討論攻打贛州的問題。大多數領導都主張打,這樣中央就可以搬進去,宣布一省數省首先勝利。而毛澤東堅決不同意打,自然成為極少數。會議中途更換主持人,毛澤東中央局代理書記一職被免除。會后毛澤東又生病了,帶著賀子珍和13個警衛員,到離瑞金二三十里的華東山,住在山頂上一個古廟里休養。

 

  三免工作。毛澤東在華東山養病時,紅軍組織打贛州,打了33天不但未打下,還傷亡了3000多人、被敵人援軍包圍了一個師。沒有辦法了,周恩來讓項英上山請毛澤東。事情一到毛澤東手里似乎就簡單了,他連夜冒雨往前線趕,邊走連指揮部署,使被圍部隊很快脫險。此后,便以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隨軍指揮,好在部隊都聽他的,他帶領林彪部隊改變原定方向,出其不意地進入福建境內,一舉拿下龍巖、漳州,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還繳獲了兩架飛機,籌集到100多萬元經費(送了10萬元美鈔給臨時中央用),取得了巨大勝利。攻贛州失敗和攻漳州勝利,使毛澤東暫時恢復了軍事領導,周恩來讓他重新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連打了幾個勝仗,但在下一步如何行動上又發生分歧,還是要不要攻打中心城市的問題,毛澤東的反對意見很堅決。于是,在193210月,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召開會議,周恩來主持,任弼時等參加,肯定了打贛州,批評了打漳州,毛澤東說什么、干什么都是錯,毛不服氣,就把他調回后方主持政府工作,周恩來提議必要時還到前方助理。但臨時中央不同意,博古批評周恩來搞調和投降,決定再一次罷免毛澤東的總政委,由周恩來兼任,連“回后方中央政府主持工作”也不讓了,實際是剝奪一切工作權利,只讓他到醫院去休養。

 

  四肅影響。毛澤東到福建長汀福音醫院休養,遇到正要出院的福建省代理書記羅明,就與他講起自己的思想和經驗。羅明聽后大受啟發,回去后傳達毛主席指示,以游擊戰方式向敵人力量薄弱地區發展。19331月,臨時中央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博古一行進入中央蘇區,路過福建時羅明去接,羅跟他匯報工作,說正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開展游擊戰,這使博古非常惱怒,打斷不聽了。路過長汀時,有人建議他去看望一下正在那里養病的毛澤東,這位26歲的負責人居然伸出小指頭說:“小毛(此時已經40),有什么好看的!”他進入蘇區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批“羅明路線”,后來又擴展到批鄧、毛、謝、古,其中的鄧就是鄧小平、毛是毛澤覃,這些人因為被認為是“毛派”,都被撤職。再往后,毛澤東的親屬也受牽累遭打擊,賀子珍由管文件改成當收發,她哥哥賀敏學被免去師長職務,她妹妹賀怡(毛澤覃妻)被免去瑞金縣組織部副部長職務,以肅清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所以毛澤東說,弄得臭得很,連個鬼都不上門。后來,因共產國際干涉,才讓他繼續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但把有些實權的人民委員會主席免去,改由張聞天擔任,他只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這個空架子,主要工作是號召植樹、檢查春耕、在蘇維埃大學里給學生講如何開展鄉蘇維埃工作。

 

  五患重病。毛澤東被從領導崗位上撤下來后,無實職工作,又患了病,直到長征開始時還只能躺在擔架上。當時連賀子珍也不怎么理他,不去照顧他,強調自己有事情要干。與賀子珍生的兒子毛毛,長征出發時送給蘇區老鄉,僅4歲的孩子就站在路邊給他們送行,但這一去竟成生離死別,此后再也見不到了。毛澤東后來在延安時對曾志講:“我當時就那么想,讀書吧!堅持真理,堅持原則,我不怕殺頭,不怕坐牢,不怕開除黨籍,不怕處分,也不怕老婆離婚,一切我都不在乎,我只一心一意去多讀書。”

 

  (二)在生死存亡關頭抓住轉機

 

  首先說明一下,轉機的前提是排擠掉毛澤東后,由中央總負責博古、共產國際代表李德和周恩來,組成中央最高“三人團”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損兵折將遭到慘敗,不得不撤離辛辛苦苦開創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艱難的戰略轉移。在這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毛澤東通過一系列舉措(爭取了兩個人物。提出了兩個要求。斗爭三個回合等),最后在遵義成功崛起。

 

  一是爭取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王稼祥,一個是張聞天。他們兩個都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開始都是反對毛澤東的,但后來都成了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先爭取的是王稼祥,他是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打贛州失敗后開始轉變思想,寧都會議撤毛職務時,站出來為毛主席說話。他在會上說:我與毛并非舊交,相反與王明、博古卻是老同學、老同事甚至同鄉,對中央指示也一直是服從和執行的,但從幾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從打贛州的教訓中,感到毛主席的指揮是正確的。后來他被敵炸彈炸傷,把肚子炸爛了,到后方住院與毛澤東在一起,相互之間越來越近,逐漸成為毛澤東最堅定的擁戴者。再爭取的是張聞天,他是中央博古之后排位第二的政治局常委,是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宣部長,他之后才是周恩來、陳云、張國燾、項英等,開始也曾起勁地批判過毛澤東,長征前因為五次反“圍剿”失敗,與博古、李德產生分歧,被排擠到政府當“總理”,與毛澤東住處很近,有了經常接觸交流的條件,開始兩人在一起談文學,后來越談越深入,張聞天流露出對博古的不滿,與毛澤東共鳴點越來越多,逐漸接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二是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在長征開始時要求與王稼祥、張聞天一起行軍。長征出發前,按照中央最高“三人團”決定,中央政治局委員一律分到各軍團去,張聞天向毛澤東透露這個信息后,毛提出與張、王一起跟著中央縱隊走,博古覺著毛、王兩個躺在擔架上的病號,都是半死不活的,就是加上張聞天也出不了什么大事,就批準了這個要求,這種想法顯然失算了,這是長征開始前毛澤東取得的一個小勝利,由此形成了擔架上的“三人團”,他們3個天天在一起行軍,討論紅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嚴重的失敗,最后形成完全一致意見,得出的堅定結論就是,不能再讓博古、李德指揮下去了,由此才有了以后一系列的政治行動。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不爭取到這個條件,就沒有一步步戰勝博古、李德的前提,也可能就是發發牢騷、生生悶氣,不排除隨紅軍大部隊一起被消滅掉的可能。二是在湘江戰役后要求討論失敗的原因。湘江是長征突破的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采取“半渡而擊”的戰法,使紅軍86000多還剩3萬多人,損失過半,湘江漂滿紅軍指戰員的尸體,全軍上下對博古、李德一腔怒火。毛澤東尖銳地提出:“要討論失敗原因!”周恩來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當時蔣介石尾追甚急,許諾稍微安頓后開會。從而為后面的一系列斗爭,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三是斗爭了三個回合一是通道會議,改變了行軍方向。到湖南通道后,周恩來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李德要按原定計劃往北去,與賀龍他們會合。毛澤東提出往西走,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為什么?因為蔣介石已經判明他們的意圖,在前面已經布下重兵,不能鉆到他的口袋里送死。王稼祥、張聞天支持毛澤東的意見,周恩來也同意,博古在湘江之戰后難受得差點要自殺,正六神無主也沒有否定,最后多數通過毛澤東的提議,否定了李德的意見,這就是紅軍長征史上著名的“通道轉兵”。二是黎平會議,改變了戰略方針。因為到貴州黎平后,博古他們還要北上與賀龍會合,毛澤東主張在遵義地區建立根據地,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都支持毛澤東,并以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形式明確為戰略方針。李德因自己的意見被否,與周恩來用英語大吵大鬧,周恩來與李德拍了桌子,連桌上的馬燈都拍滅了。博古知道吵架的事后對周說“不要理他”,中央最高“三人團”從此分化。周恩來自己回憶說:“此后,我與李德的關系也逐漸疏遠。”三是猴場會議,否定了 “三人團”的軍事指揮權。猴場在貴州甕安縣(有“甕安不安天下亂”的說法,去年因一女中學生溺死,釀成重大群體性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關注),李德在這里又提出他的老主張,政治局會議再一次否定了他,同時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作戰方針“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報告”,實際上否定了最高“三人團”的指揮權。有這三個回合的準備,為遵義會議毛澤東的崛起,提供了比較堅實的準備和基礎。

 

  四是遵義會議成功崛起。前面三個回合后,內部還是爭論很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王稼祥對毛主席提出,到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把李德和博古轟下來。毛主席說,就我們兩個人,開得起來嗎?要活動活動。并建議王稼祥先同張聞天通通氣。王稼祥對張聞天說,應該讓毛澤東同志出來領導,張說:“毛澤東同志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毛澤東出來。”接著,王稼祥又找到周恩來,婉轉地提出到遵義開會,周也毫不猶豫地支持這個建議,王又找到其他負責人一一交換意見,取得大家支持后,便通知博古到遵義開會。193517日,紅軍占領遵義,15日遵義會議在“柏公館”舉行,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6(毛澤東、朱德、陳云、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政治局候補委員4(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部隊領導7(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李富春、劉伯承),列席會議3(李德、鄧小平、伍修權),對鄧小平是否出席有爭議,因為陳云保存下來的筆記本上沒有,鄧自己、楊和伍后來回憶說有,共20人。開會時,在會場靠門口處給李德放了一張椅子,讓他處在旁聽甚至受審的位置。會上圍繞總結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情況,先由博古作主報告,再由周恩來作副報告。他們講完后,張聞天首先發言,作了個反報告,徹底否定了博古的報告。緊接著,毛澤東發言,他講其他問題暫不爭論,著重解決軍事路線問題,講了近兩個小時,講得非常深刻透徹,稿子和記錄都沒有留下來,主要思想后來毛主席寫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陳云后來回憶說,毛主席講得非常有道理,非常系統,他的發言一下子把大家折服了。毛講完后王稼祥接著發言,他是躺在擔架上參加會議的,他的發言不長,除批判博古、李德的錯誤外,主要講了三條:一是完全贊同毛澤東的發言;二是紅軍應由毛澤東這樣富有實際經驗的人來指揮;三是取消李德、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解散“三人團”。提議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毛澤東。張聞天在王稼祥后站出來支持,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劉伯承等發言都很激烈,劉伯承說:“沒有本錢打什么洋仗,毛主席是有什么本錢打什么仗。”朱德雖然說話不多,但份量很重:“丟掉了根據地,犧牲了多少人命!如果繼續這樣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周恩來也全力推舉由毛澤東領導紅軍。要知道,當時朱德是軍委主席,是中央領導下的軍隊一號人物,周恩來是政治局常委第三號、“三人團”成員、軍委副主席,他們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他們表態實際上等于大局已定。會議開了3天,決定毛澤東選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團”,但周恩來仍為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遵義會議結束時,博古雖然沒有交出總負責的權力,但毛澤東實際上已經成為紅軍的最高指揮者,實際上也成了全黨的領導核心。所以我們說,遵義會議的意義極為重大、地位極為重要,它是我們黨和軍隊發展史上一個轉折點,也是毛澤東走出逆境從低谷中崛起的標志,從這里開始全黨全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最后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

 

  (三)成為領導核心后戰勝挑戰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但從名份上講,他只是政治局常委,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如何鞏固領導地位,面臨著多方面的重大挑戰。這包括:來自失敗者的幸災樂禍,來自領導層多數的不支持,來自得力戰將的發難,來自實力派的分庭抗禮,來自欽差大臣的掣肘爭奪等。

 

  一是來自失敗者幸災樂禍的挑戰。毛主席領導紅軍后,想打個勝仗來改變處境,大家也寄于很高的期望,但他復出后的第一仗卻給打敗了。1935126日,遵義會議后沒幾天,在土城打了復出后的第一仗,毛澤東親自指揮,周、朱在一旁協助,本來情報說這里只有6000余人,是貴州的黔軍“雙槍”軍,結果一交手才發現,對方是川軍10000多人,而且大批增援部隊馬上就到了,部隊打得非常艱難被動。在緊要關頭,朱德請求親率陳賡的干部團參加戰斗。他對毛澤東說:“老伙計,不要考慮我個人的安全,只要紅軍能夠勝利,區區一個朱德又何惜?敵人的槍是打不中朱德的。”他上去后打成對峙局面,最后只好撤下來。原定從這里北上進入四川,這個計劃實現不了,只好西渡赤水,開始了四渡赤水之戰。首戰失利對毛澤東打擊很大,一直到晚年還念念不忘,多次說這一仗是他指揮打敗的。遵義會議反毛的有3個,一是博古(總負責)、一是李德(共產國際顧問),一是凱豐(團中央書記),都開始幸災樂禍起來。博古說:“看起來,狹隘經驗主義者指揮也不成。”凱豐說:“誰正確,誰錯誤,走著瞧!”更為嚴峻的是,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大家讓毛澤東領導的很高呼聲也跌落下來,博古也遲遲不交權凱豐也鼓動他不交。土城戰役后沒幾天,在云貴川交界的一個叫雞鳴三省的地方,張聞天提出讓博古交權,周恩來也找博古談,說咱們都指揮不了,還是讓老毛指揮。毛澤東與周恩來商量這件事,周說當然是毛主席,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說,不對,應該讓洛甫做一個時期。博古聽說交給同學,才把象征權力的幾個挑子,里面有印章、文件和記錄等,比較痛快地交班了。3天后常委分工,決定張聞天為黨的總負責,而毛澤東只是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這是出乎意料的安排,說明他陷入了不被信任的危機中。

 

  二是來自領導層多數人不理解的挑戰。二渡赤水后,毛澤東指揮紅軍“回師黔北”,在婁山關、遵義用5天時間,殲敵兩個師又8個團,斃傷2400多,俘虜3000多,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打了長征以來最大的勝仗。此勝驅散了土城失敗的陰影,5天后張聞天、周恩來提議,軍委設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正式恢復了軍職。但這頂烏紗帽沒過幾天(第六天)又被摘了下來。一軍團司令員和政委林彪、聶榮臻給朱德寫信,建議打打鼓新場,張聞天看后開會討論,朱德首先發言認為林聶的建議可行,大家也都同意,唯獨毛澤東堅決反對。張聞天主持會議要少數服從多數,毛澤東急了說:“如果你們堅持打打鼓新場,我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不干了!”張聞天就讓大家表決,結果采納了林彪的建議,同時做出撤銷毛澤東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定。開完會后,毛澤東回到住處睡不著覺,因為這關系紅軍生死存亡,索性半夜打著燈籠去周恩來住處,勸周暫緩發作戰命令,想一想再做決定。正好周剛收到一份情報說,敵人幾支部隊正在向打鼓新場集合,如果打可能陷入滅頂之災,就接收了毛澤東的意見,第二天一早開會把大家說服了。在采納毛澤東建議的同時,也恢復了他的職務。因為這個教訓,毛澤東建議不能那么多人搞集體指揮,軍情瞬息萬變,軍事指揮不能少數服從多數,權力必須高度集中,還要成立一個幾人小組。張聞天也覺得有理,天天打仗,天天要20多個人討論來討論去的確不行。就把毛澤東的建議交給大家討論,出乎意料的是一致通過。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三人團”,成員是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毛澤東的角色變換了,已成為名符其實的核心決策者了,戰勝新的挑戰帶來了新的躍升。

 

  三是來自下級得力戰將不服氣的挑戰。上世紀60年代,蒙哥馬利來華訪問時對毛主席說,您指揮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主席回答:三大戰役沒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通過這一仗,紅軍巧妙地跳出了蔣介石苦心經營的包圍圈,使紅軍長征從被動走向主動。但當時卻有許多人不理解,林彪就是一個突出代表。四渡赤水又巧渡金沙江后(19355),紅軍在四川會理城外一個叫鐵廠的地方休整,中央收到林彪的信,意思是毛澤東指揮部隊不合適,建議換個人指揮,毛、周、朱最好都不要直接指揮部隊,前線指揮最好叫彭德懷負責,理由是行軍太多,走了許多不必要的弓背路,這樣下去部隊會拖垮。這在當時是有代表性的,連一直支持毛澤東的王稼祥都曾對張聞天說:光打圈圈不打仗可不是辦法。收到信后,毛澤東聯想到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劉少奇、楊尚昆寫的比較消極的信,毛澤東斷定是林彪的語言,彭德懷的思想,甚至根據個別人的判斷,還懷疑張聞天可能與彭德懷勾結反他,因為當時張聞天在三軍團行軍,彭也流露出這樣的思想。于是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理會議),會上毛澤東嚴厲批評林彪寫信是彭德懷鼓動的,沒有直接批評張聞天(直到延安后才說他,當時嚴重政治動搖),對林彪則是解釋多于批評。林彪說自己是心里煩躁,沒等說完,毛就打斷他的話說:“你是個娃娃,懂得什么!”批評矛頭所向也是很清楚的。周恩來、朱德都支持毛主席,統一了大家的認識,繼續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四是來自實力派分庭抗禮的挑戰。19356月,中央紅軍過雪山后,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懋功。當時中央紅軍2萬多人,穿得破破爛爛,領導干部用藏民的氆氌做的坎肩,披在身上就像個破口袋,一軍團的干部還有個菜盒子,三軍團連菜盒子都沒有;而紅四方面軍8萬多人,軍容都非常整齊,師以上干部每人有十幾個背簍,里面裝著臘肉香腸之類的東西。楊尚昆回憶說,當時李先念請他十幾個菜,他們一年多都沒有見過的。領導四方面軍的張國燾也是老資格。1918年毛主席從湖南到北京,經李大釗介紹,在北大圖書館打工,整天打掃衛生、整理書架、取書登記時,張國燾是北大的學生領袖;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一大建黨時,“南陳北李”都沒有來,張國燾是李大釗的代表,是一大的主持人,被推為會議主席,宣布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而毛主席當時做會議記錄,一個個地記下大家的發言;他還面對面地與列寧談過話,親耳聆聽過列寧的教誨,在黨內沒有幾個人能與之相比。張國燾便依仗自己人多槍多與中央爭權,先是發生戰略方向分歧,他要南下不要北上,繼而又提出組織問題。張聞天跟毛主席商量,把自己總書記位置讓給他。毛說那不行,一是張國燾要抓軍權,這個位置他不一定滿意;二是如果真讓他坐上這個位置,會帶來很多麻煩。考慮來考慮去,讓張國燾當了總政委,是周恩來從團結大局出發讓出來的。張當上總政委后還不滿意,又提出要清算中央的政治路線,要博古退出政治局、周恩來退出軍委,增補紅四方面軍9人進政治局(政治局一共8),目的未達到便要“徹底開展黨內斗爭”。電報被葉劍英截獲后,毛澤東被迫無奈帶部分紅軍秘密出走,先行北上,走到陜北時還剩不到7000人。而張國燾公開搞分裂,率部南下成立“第二中央”。怎樣戰勝這個巨大的危機和挑戰?天無絕人之路,剛到陜北就得到一個意外的喜訊,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張浩)正在找中央,他幾乎與中央紅軍同時到陜北,他是共產國際和斯大林派來與中共聯系的代表(聯絡在長征開始時中斷),帶來了上級最新精神和密電碼本,溝通了與共產國際中斷一年多的聯系。中央根據共產國際精神,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反蔣統一戰線,同時讓張浩以國際代表名義幫助做工作。共產國際在毛澤東一邊,抗日已是主要任務,中央到陜北后與張學良達成默契等,這對張國燾打擊很大,加上他南下受挫,8萬多部隊只剩3萬多,連跟他最緊的陳昌浩都不跟他了。半年后(19366),張國燾正式宣布取消臨時中央,年底紅一、二、四方面軍實現大會師。張國燾到延安后當邊區政府代主席,沒有了分庭抗禮的資本,趁祭奠黃帝陵時逃跑叛黨,當時連他的警衛員都沒跟他走。

 

  五是來自欽差大臣爭奪領導權的挑戰。在克服了張國燾分裂黨的問題之后,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敵后,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形勢發展很好。就在這時,毛澤東迎來新的更大挑戰。1937年底,王明從蘇聯回國,開始了黨內新一輪爭奪領導權的斗爭。王明有什么優勢?他曾在向忠發后代理黨的總書記;后來因形勢緊張,他把位置讓給博古自己跑到蘇聯,擔任了中國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同時又是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和政治書記處候補書記,主管中國和亞洲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關系非同一般,季的兒子在戰爭中犧牲,王明把自己的大女兒王芳妮給他做了養女;回國前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專門接見他,主要是讓他糾正毛澤東提出的獨立自主等主張,既是中國共產黨的老領導,又是欽差大臣,還有尚方寶劍,是傳達落實最高指示的。他一回來就召開12月政治局會議,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等主張,實際是一切聽蔣介石的,公開批評毛澤東“獨立自主”和“游擊戰”的主張。這使毛澤東又一次處于困境,黨內絕大多數都支持王明,只有康生用婉轉的口氣認同毛澤東的觀點,按毛澤東的說法當時自己“是孤立的”。張聞天在會上提出,自己不愿擔任總書記職務,有意把位子讓給王明,由于毛澤東、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等不支持,所以在總書記職務問題上,“雙方打了一個平局”。決定改組中央書記處,不設總書記,由書記處實行集體領導,毛澤東任中央軍委主席,張聞天任中央宣傳部長,博古任中央組織部長,從蘇聯回來的王明、康生、陳云增補為書記處書記。還決定馬上召開黨的七大,王明自己要作政治報告,按規矩只有黨的一號才能在黨代會上做報告的。好在當時蔣介石急于請王明到武漢去談談,以周恩來、王明等組成中央代表團去了武漢,中央整個工作還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進行,還是執行自己的方針政策。而王明去武漢后就不想回來了,周恩來把長江局書記讓給王明,自己當副書記,(項英主持東南分局,也聽他指揮,導致后來皖南事變)王明在武漢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名義發表宣言和談話,推行他那一套右傾的東西,基本成了“第二政治局”,甚至要在武漢建立第二中央。大約有半年時間,毛澤東處在少數和孤立的地位,一次李維漢去看望毛澤東,毛對他說:“我的命令不出這個窯洞。”19383月,115師師長林彪負傷后被送回延安,誰當師長卻在一天內發了兩個命令:一個是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下的,讓115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代理;一個是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下的,讓343旅旅長陳光代理。兩個命令打架了,因為集總的命令早了幾個小時,就以集總的命令為準,這也是后來毛澤東對彭德懷不滿意的原因之一。后來,王明建議讓任弼時去蘇聯,匯報中國黨的情況,毛澤東順水推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此時的任弼時已是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他去后與王稼祥一起,把真實情況向共產國際匯報,國際負責人季米特洛夫鄭重地對他們說:應該告訴大家,應該支持毛澤東同志為中共領導人,他是在實際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其他人如王明,不要再去競爭當領導人了。還撥出30萬美元,讓王稼祥回國轉交給中共中央。這是1938年下半年,全面抗戰開始一年多了,北方局在華北按照毛澤東的主張辦,取得了很大勝利,紅軍改編時5萬余人,出師敵后一年,就發展到18萬多,還建立了大片敵后抗日根據地。而王明搞“一切經過蔣介石”,新四軍的項英也聽他的,在南方卻處處碰壁根本發展不了。按照毛主席后來的說法:王明“梳妝打扮,送上門去”,用嘴巴上課;蔣介石開始還挽留他,隨后則用機關槍給他上課,“一個耳光,趕出大門”。這樣的事實,也在客觀上使大家認清了誰是誰非。王稼祥從蘇聯回來后,1938911月,召開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傳達到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的指示,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的主張,明確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盡管共產國際指示要以毛澤東為首,但毛澤東還是讓張聞天負總責,自己仍擔任政治局常委。直到4年半后的19433月,通過延安整風運動,大家都比較清楚地認識到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而張聞天也負有較大責任,很難再在中央書記處繼續工作,政治局才做出機構調整和決定,政治局和書記處都由毛澤東同志為主席,在書記處范圍毛澤東有最后決定之權。從而解決了遵義會議未能完成的任務,最終從組織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袖地位。這時,遵義會議已經過去了8年。

 

  二、走向勝利的經驗認識

 

  (一)方法論:“四不”

 

  在人生和事業遇到挫折,處在低谷和逆境時怎么辦?肯定在許多辦法,從偉人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可以看到以下帶根本性的態度和方法。

 

  一是不消極對待。在取得那么大成就后,受到了那么不公正的打擊,一般情況下就消極了,甚至有的另立門戶走向反面,而毛主席怎么做的呢?周恩來回憶說,在撤銷毛澤東紅軍總政委職務時,毛澤東對他說:需要我的時候,打個招呼我就來。沒過多長時間贛州打不下來了,項英去請他,他二話沒說就去了,還幫助解決了困難。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他連獻三計破圍,雖然被置之不理,他卻沒有把自己置之度外,始終關注作戰進程。當時有些會議不通知他參加了,但他態度是只要讓他出席他都去,去了就在會上宣傳他的觀點,不管人家喜歡聽還是不喜歡聽。毛主席自己說,在那段時間,他看馬列主義的書,搞農村建設工作,對黨的決議是服從的,他堅持三條: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直到1957年,毛澤東還非常感慨地與曾志回憶:我沒有吃過洋面包,沒有去過蘇聯,也沒有留學別的國家。一些吃過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認為山溝子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1932年秋開始,我沒有工作,就從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來的書籍中,把有關馬恩列斯的書通通找了出來,不全不夠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頭讀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讀了這本,又看那本,有時還交替著看,扎扎實實下功夫,硬是讀了兩年書。后來寫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在這兩年讀馬列著作中形成的。他利用受難的時間讀了許多書,總結了全黨的經驗,寫出了大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著作,他的文章都是氣勢磅礴的。這山溝里出的馬列主義,成功地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最近讀瞿秋白《多余的話》,完全是另一種感覺。19278月至19287月,瞿秋白是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在瑞金革命根據地時,毛澤東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他是教育部部長兼中華蘇維埃大學校長,都是受打擊和排擠的人,長征后他留在根據地被俘,1935年在福建長汀中山公園就義。據記載,當時他獨坐八角亭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地說:“人之公余,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酒喝完后,找了塊空地面北盤足坐下,對行刑者說:“此地甚好。”

然后從容就義,表現極為灑脫大氣。但在他最后的話中卻反復說:自己是因為“歷史的誤會”,才做了共產黨領袖的,四中全會受到批判撤職后,政治上疲勞、倦怠,對于政治問題竭力避免發表意見,中央怎么說就依著怎么做,中央認為自己說錯了就立刻承認錯誤,一切工作只要交代得過去就算了,對于政治和黨的種種問題,真沒有興趣去注意和研究。還說自己已經死滅,沒有力氣再跑了,根本沒有精力再作政治的、社會科學的思索了。這與毛澤東比起來是很不同的。

 

  二是不放過機遇。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就在于能在關鍵時刻、關鍵點上,勇敢而機智的抓住機會,改變處境乃至改變歷史。如果只是等待,即使天上掉下餡餅,也砸不到自己頭上,條件是自己創造的,形勢是自己營造的。我們想想:如果不是在長征開始時,堅決要求與王稼祥、張聞天三人同行;如果不是在與莫斯科的無線電聯系中斷,王明再也不能遙控指揮情況下,堅決提出改變行軍方向;如果不是在大家對博古、李德義憤填膺時,及時組織遵義會議;如果不是在長征路上,一個人一個人的談話做工作,讓大家認識王明路線的錯誤,最后爭取到多數支持,在遵義會議舉手表決20多人同意他重新領導軍隊;如果不是在得知張國燾圖謀不軌時,果斷決策帶部隊連夜北上;如果不是利用代表張浩,巧妙地做張國燾的工作克服分裂;如果不是讓任弼時、王稼祥去共產國際匯報黨的真實情況,得到共產國際的尚方寶劍,等等,歷史會是什么樣子呢?正是因為抓住了這一系列機會,努力去工作、去斗爭,才有了最后偉大的成功。

 

三是不簡單行事。毛澤東處理問題,總是比別人考慮得更加周到細致,更加留有余地,更加著眼長遠。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完全可以一步成為黨和軍隊的總負責,但他卻推薦張聞天先干些時間,其中有寓意深遠的考慮。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武漢同劉少奇、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人談到遵義會議時說:“遵義會議上有的人要我代替博古(當總書記),我說那不行,那樣斯大林就不同意了。硬要這樣搞,那就會弄僵了。我們在第三國際會成為不合法的了。還是要斯大林信得過的人來出頭露面。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對的。實際上并不影響我的領導地位。”

 

實踐證明,這一考慮不只對斯大林有用,對團結當時從蘇聯回來的同志,后來開展與張國燾斗爭,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與張國燾斗爭中,包括博古、李德、凱豐還有后來的任弼時等,都堅定地站到毛澤東一邊,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分開北上時,陳昌浩派人去追,他的副參謀長李特拿槍逼近毛澤東,曾最排擠毛澤東的李德搶上去抱住李特,奮不顧身地保護了毛澤東。在接到張國燾另立中央的電報后,大家都很氣憤,楊尚昆、葉劍英等都主張開除張的黨籍,毛澤東說:“你們這樣就做絕了,開除張的黨籍,后面沒有文章可做了。要知道,他雖然沒有共產黨員的氣味了,但還控制著四方面軍哪!”他從團結四方面軍干部的角度,堅持不開除張國燾黨籍,暫不給張做結論,不宣傳張犯的錯誤,給他留一個北上的面子,后來做工作就有了余地,能比較好地解決他的問題。即使在張國燾南下破產后來到陜北時,也是先派他的老部下徐海東去見面,講毛澤東是一位威望很高的領袖人物,勸他不要再爭;再派周恩來前去迎接,向他介紹情況;還指示林彪率所有紅軍學員迎接,使他能夠體體面面地與中央見面。在與王明做斗爭時,并沒有搞得勢不兩立,而是等待大家在實踐中覺悟,派出王稼祥、任弼時去蘇聯匯報真實情況,使共產國際了解真實情況后發話,王明最后不得不低頭服輸。最后取代張聞天當黨的主席,也是在王明回來后不設總負責,把他排成第九位常委,后來在整風中連他自己都認為不合適當領袖時,才水到渠成地取而代之。

 

  四是不動搖信念。毛澤東早年曾說自己:“略可自慰者,立志真實,自己說的話自己負責,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不愿意犧牲真我,不愿自己以自己做傀儡。待朋友:做事以事論,私交以私交論,做事論理論法,私交論情。”他晚年經常說,路線之爭不得不爭,這都是一樣的道理,堅守自己的信念。即使在遭受打擊的歲月,他也是不改變自己的意見,一有機會就再三提出來。剛從西柏坡進北京時,周恩來曾在一個青年會議上,講如何學習毛澤東。他說:毛主席當著他的意見沒有被大家接受時,他就等待,有機會他就又講,又教育,又說服。在十年內戰的時候,我們主張打大城市,毛主席認為我們力量小,不應該打大城市,應該集中力量建設根據地。但是毛主席的意見大多數不贊成,大家要打,他只好跟著打。結果打敗了,毛主席趕快在會上提出:打敗了證明這個辦法不行,換一換吧!大家還不接受,他只好再等待,又跟著大家走。正確的意見是要經過許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勝利,為大家所接受。這不是急躁能做好的,要有很大的堅持性和忍耐性,才能達到最后的勝利。當然這個等待過程是痛苦的,而轉折往往是在最后的堅持中。

 

  (二)本體論:“二對”

 

  所謂本體,這里是借用哲學名詞,講戰勝逆境走出困境對主體、自我的要求。主要有兩點:一是思想認識要對,二是措施辦法要對。你必須是正確的,人家最后才能服氣,才能引導事業走向勝利,如果自己錯了,就不能堅持錯誤,就要改弦易轍、服從真理。

 

  怎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思想認識是對的?毛主席曾多次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比教條主義高明,比其他領袖高明的要訣,就是注重調查研究,并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掌握大量別人沒有掌握的情況。他的著作中,有專門論述怎樣搞調查研究的文章,還有大量經過專題調查研究寫出的文章。剛上井岡山時,他調查中了解到,從前這里有個山大王朱聾子,官府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幾十年都抓不住他,為什么呢?朱聾子的訣竅是,在井岡山不用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毛澤東由此受到很大啟發,后來發展成游擊戰爭“十六字訣”。他對官兵們說,我們把這位山大王的辦法改進一下,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既保存自己,又可消滅敵人。19312月,第一次反“圍剿”勝利間隙,寫了近10萬字的《尋烏調查》,長征路上那么艱苦,許多東西都扔掉了,但有幾份調查報告手稿,卻一直珍藏在身邊,最后帶到了延安。

 

  怎樣保證自己的決策辦法正確?還是要調查研究。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在廣州一次會議上說: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問題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打仗也是這樣,凡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他講到第二次反“圍剿”時,敵我懸殊很大不知道該怎么打,就與彭德懷兩個人跑到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在那里看到很多地方,做出如何包抄敵人計劃,最后打勝了。如果不去看呢?就每天憂愁,就不知道如何打法。他還把自己過去寫的調查報告,專門印發給大家學習。他說:“調查就是‘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在總結自己的失誤時說,我這個人是官做大了,像從前在江西那樣的調查研究做得少了,我自己的毛病當然要堅決改正,也希望同志們從此改正。多次要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三)規律論:“三點”

 

  認識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使自己看得長遠,在逆境中才能安之若素,沉穩應對。要認識那些規律呢?

 

  第一,發展是否定之否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揭示了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到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根本道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道理。《易經》在“四書五經”中被認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東方文化和生活的所有領域,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素有“孔子讀易葦編三絕”的說法,就是把捆書的繩子都磨斷了3次,可見下了多大功夫。孔子還感嘆,如果早讀到《易經》,就不至于犯那么多錯誤。對《易經》的理解,有象數派、義理派之分,易數派主要是算卦的,易理派主要是悟道的,孔子是易理派的帶頭人。易理說到底就是變易,就是沒有不變的事物,沒有永遠的興盛,也沒有永遠的低谷,是那種否極泰來的領悟,由此可以保持戰勝逆境和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第二,萬事萬物相輔相成。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大落大起,百煉成鋼等,這是杰出人才成長的規律,是成就事業的必經之路。

 

  第三,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格言,也是老子哲學帶根本性的思想,對這句話有多種理解和闡釋,其中一個意思是講,相反的東西是前進的動力,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不管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個規律的存在,最后的結果就是如此證明的。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叫任法融,他講道的主題就是“反者道之動”。我曾在飯桌上聽他講過,有許多生動事例和修煉中的領悟。我們的祖國近代以來多災多難、任人宰割,幾近亡國滅種,這反而激發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通過艱苦卓絕的抗爭,幾代人的奮斗創造了今日的輝煌。從我們黨的領袖成長來看,也可以驗證這個道理。毛澤東發展三落三起,歷盡極為曲折的磨難,最后終成頂天立地的偉人。鄧小平也是三次大落大起,一是在瑞金革命根據地,把他省委宣傳部長職務撤掉,弄去刻鋼板印報紙了;二是在“文革”初期,把他的總書記職務撤掉,弄到江西一家工廠去當鉗工了;三是在“文革”末期,把他所有職務撤掉,只保留了黨籍,還要接受全黨“批鄧”。但他堅持到最后,終成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受磨難是好事不是壞事,大磨難有可能成就大人才,就看自己能否擺脫一般人的視野和心態,把自己放到更高層面上去對待困難和逆境。

 

  (四)結論:四句話

 

  我們用毛澤東對人生事業的領悟來講。在他的愛女李訥大學畢業時,毛主席送給她自己喜愛的4句話:

 

  1、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亞圣孟子的話,千百年來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在窮困潦倒時不懈奮斗。這話的大致意思是,上天要賦予這樣的人重大責任的時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還要使他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這些來使它的內心警覺,意志堅定,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能。

 

  2、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據耿飚回憶,這是延安時期經常說的一句話。19885月,美國一個商務代表團訪問中國,其中一位叫德穆克的客人,讓人將一張名片送給耿飚要求會面。當時,耿飚因有其他活動沒有安排,德穆克就托人轉給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頁上用英文寫著一行字:“送給無所畏懼的領導——耿飚。”打開影集第一頁,就是他與這位曾是美國軍人德穆克的合影。為什么是這樣的稱呼呢?要追溯到40多年前,也就是1944年,美軍駐延安觀察團,也稱“迪克西”使團,組成一個7人觀察組,由耿飚帶領部隊護送,穿過敵占區到晉察冀軍區。美國人對這一充滿冒險精神的行動感到很刺激,也很佩服耿飚和八路軍官兵的機智勇敢。當時這個德穆克是美軍觀察組組長,他問耿飚:“怎樣評價這次偉大的冒險行動?”耿飚想起延安學習時經常說的那句話,便回答他說:“無所畏懼!”這群美國軍人聽后感到非常“OK”,于是便把這次行軍稱作“無所畏懼行動”,把耿飚叫做“無所畏懼的領導”,所以在影集扉頁寫上了那句話。一支部隊的官兵、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都這樣認識問題,成為大家共同的信念和格言,還有不能克服的困難、不能戰勝的敵人嗎?肯定是天下無敵的!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延安時,每當抗大舉行開演典禮或結業式時,毛澤東通常都要到會講話。他鼓勵學員要好好學習,走出校門要向社會學習,指出那是“無字之書”。他還告誡大家,革命的道路如同河流一樣曲折蜿蜒,要準備走“之”字路,走“之”字路,這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的原則。著名作家劉白羽回憶說:“當毛主席講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時候,他安詳沉靜地朝前望著,舉起右手掌慢慢向前方推去,這是推動歷史前進啊!這時你的心情特別莊嚴,什么艱難險阻,困苦重重,都不在話下,就是付出生命,也會馬上站起來毅然決然走上前。”可以看出,當你認識到這樣的真理時,一切困難都成了成功的前提,都是為光明的前途做準備時,困境和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4、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頭破血流但仍不回頭。有了前三條,這樣的人生態度也是必然的,有了這樣態度誰能把你打倒呢,什么困難你克服不了呢?

 

  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寫給自己女兒的,也是他總結的經驗、他人生的寫照、他信奉的格言、他成功的秘訣、他超人的智慧,他力量的源泉。為什么是這樣幾句,而不是其他的話,一定是在這位偉人看來,這些道理對人對事業的發展最要緊、最根本。

  第三,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格言,也是老子哲學帶根本性的思想,對這句話有多種理解和闡釋,其中一個意思是講,相反的東西是前進的動力,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不管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個規律的存在,最后的結果就是如此證明的。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叫任法融,他講道的主題就是“反者道之動”。我曾在飯桌上聽他講過,有許多生動事例和修煉中的領悟。我們的祖國近代以來多災多難、任人宰割,幾近亡國滅種,這反而激發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通過艱苦卓絕的抗爭,幾代人的奮斗創造了今日的輝煌。從我們黨的領袖成長來看,也可以驗證這個道理。毛澤東發展三落三起,歷盡極為曲折的磨難,最后終成頂天立地的偉人。鄧小平也是三次大落大起,一是在瑞金革命根據地,把他省委宣傳部長職務撤掉,弄去刻鋼板印報紙了;二是在“文革”初期,把他的總書記職務撤掉,弄到江西一家工廠去當鉗工了;三是在“文革”末期,把他所有職務撤掉,只保留了黨籍,還要接受全黨“批鄧”。但他堅持到最后,終成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受磨難是好事不是壞事,大磨難有可能成就大人才,就看自己能否擺脫一般人的視野和心態,把自己放到更高層面上去對待困難和逆境。

  (四)結論:四句話

  我們用毛澤東對人生事業的領悟來講。在他的愛女李訥大學畢業時,毛主席送給她自己喜愛的4句話:

  1、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亞圣孟子的話,千百年來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在窮困潦倒時不懈奮斗。這話的大致意思是,上天要賦予這樣的人重大責任的時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還要使他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這些來使它的內心警覺,意志堅定,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能。

  2、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據耿飚回憶,這是延安時期經常說的一句話。1988年5月,美國一個商務代表團訪問中國,其中一位叫德穆克的客人,讓人將一張名片送給耿飚要求會面。當時,耿飚因有其他活動沒有安排,德穆克就托人轉給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頁上用英文寫著一行字:“送給無所畏懼的領導——耿飚。”打開影集第一頁,就是他與這位曾是美國軍人德穆克的合影。為什么是這樣的稱呼呢?要追溯到40多年前,也就是1944年,美軍駐延安觀察團,也稱“迪克西”使團,組成一個7人觀察組,由耿飚帶領部隊護送,穿過敵占區到晉察冀軍區。美國人對這一充滿冒險精神的行動感到很刺激,也很佩服耿飚和八路軍官兵的機智勇敢。當時這個德穆克是美軍觀察組組長,他問耿飚:“怎樣評價這次偉大的冒險行動?”耿飚想起延安學習時經常說的那句話,便回答他說:“無所畏懼!”這群美國軍人聽后感到非常“OK”,于是便把這次行軍稱作“無所畏懼行動”,把耿飚叫做“無所畏懼的領導”,所以在影集扉頁寫上了那句話。一支部隊的官兵、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都這樣認識問題,成為大家共同的信念和格言,還有不能克服的困難、不能戰勝的敵人嗎?肯定是天下無敵的!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延安時,每當抗大舉行開演典禮或結業式時,毛澤東通常都要到會講話。他鼓勵學員要好好學習,走出校門要向社會學習,指出那是“無字之書”。他還告誡大家,革命的道路如同河流一樣曲折蜿蜒,要準備走“之”字路,走“之”字路,這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的原則。著名作家劉白羽回憶說:“當毛主席講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時候,他安詳沉靜地朝前望著,舉起右手掌慢慢向前方推去,這是推動歷史前進啊!這時你的心情特別莊嚴,什么艱難險阻,困苦重重,都不在話下,就是付出生命,也會馬上站起來毅然決然走上前。”可以看出,當你認識到這樣的真理時,一切困難都成了成功的前提,都是為光明的前途做準備時,困境和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4、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頭破血流但仍不回頭。有了前三條,這樣的人生態度也是必然的,有了這樣態度誰能把你打倒呢,什么困難你克服不了呢?

  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寫給自己女兒的,也是他總結的經驗、他人生的寫照、他信奉的格言、他成功的秘訣、他超人的智慧,他力量的源泉。為什么是這樣幾句,而不是其他的話,一定是在這位偉人看來,這些道理對人對事業的發展最要緊、最根本。

責任編輯:昆侖俠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